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动因与路径探索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吴慧 唐丹丹 林红慧

丽水学院 323000

摘要

社会情感学习(SEL)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小学劳动教学的主体性、互动性、规则性、协作性等特点为SEL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与评价反馈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将SEL理念融入劳动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展社会情感能力。


关键词

小学劳动;劳动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社会情感能力

正文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以中国特色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发展目标,旨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然而长期以来,主智主义教育理念主导着学校教育,使得学校的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显著,尤其在高压教育环境下,部分学生易出现行为思维偏差、情绪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纠纷、校园暴力以及社会生活适应困难等问题。鉴于小学阶段在孩子们情感和社交能力塑造上的重要性,如何在这一关键期有效融入社会情感教育,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涉及情绪调控、沟通协作、高效认知以及实现目标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自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启动情感学习项目以来[2],已有18个参与州在K-12领域形成了明确的情感社会学习能力标准。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学在多个方面存在互补性,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实现学生情感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动因

劳动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社会情感学习则关注个体在人际交往、情感管理、自我认识等方面的能力[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情感学习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融入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环境、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民素养。美国CASEL协作学术、社交与情感学习协会)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关键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核心能力: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感知、人际沟通和负责任决策。具体内容如1所示[4]

 

                  1      社会情感学习的关键要素

社会情感学习指标与小学劳动教学的核心素养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劳动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作用,如表1所示。

              1     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条件框架

                                                                               社会情感学习指标     小学劳动教学中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对应的劳动教育特征

 

自我意识          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认识自己的价值               主体性

和能力、兴趣、特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自我管理          学会制定计划;分配时间;调整情绪;                 自我调控

提高自己的自律性                                     与纪律性

社会意识          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与他人沟通和              互动性

协作;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沟通          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合            协作性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负责任决策        学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规则性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体验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强调儿童的主体性体验对于他们的自我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理解与评价,这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认知正处于生成与发展之中,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与体验的场所,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明确自我定位。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实践者。儿童需要亲自动手参与劳动,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劳动的过程与成果。面对劳动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儿童学会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自我调控与纪律性促进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劳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实践场景,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愉悦。在执行劳动过程中,学生依据预设的时间和任务要求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考验了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技能。通过持续的实践与调整,学生逐步掌握如何优化时间分配,如何高效达成任务,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劳动实践中还强调自律,要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遵循规则、服从安排,自律精神的培育对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学生学会了遵守规则,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未来的学术和生活产生了积极效应。劳动教学亦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种种困难和挑战,此时调整心理状态和态度,积极面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逐步掌握了如何控制情绪,如何保持积极心态,有利于他们在遇到困境时保持冷静,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互动性促进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互动性在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中得以体现,这种互动性的提升有益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团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进而培育更为成熟的社会认知。在劳动教育场景中,互动性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共同完成劳动任务时,学生们需相互协作、明确分工,他们学会聆听他人意见、满足他人需求,并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作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联系,掌握在集体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技巧。互动性还能帮助儿童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文化,学生或许会遇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儿童能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增强自身的包容性和理解力,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

(四)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协作性促进儿童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人际沟通技巧,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和交流打下坚实基础。课程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合作与沟通,学生们互相援助,携手共进,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追求目标。如在一场“环保卫士”的活动中,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清理公园垃圾的任务,有的负责捡拾垃圾,有的负责分类整理,有的负责运送,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最终高效地完成了任务。执行任务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生产率,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沟通技巧。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倾听和表达能力。

(五)小学劳动教育中的规则性促进儿童负责任决策能力的发展

    规则性在劳动教学的编排和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一条清晰的路线图,指引着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以清洁教室为例,规则性体现在分工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设定以及清洁质量保证等方面。学生在遵循这些规则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协作,还能培养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意识。学生执行清洁任务时需理解并遵循诸如安全规则、操作规则等各类规定;使用扫把时需掌握正确的姿势,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导致受伤;擦拭窗户时需遵循安全的作业流程,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遵守这些规则有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律和责任感。在面对劳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学生在规则的限制下需权衡利弊、全面考虑因素,从而作出最佳决策。

二、社会情感学习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目标设计中融入

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劳动核心素养与社会情感能力之间的成长纽带,社会情感教育目标便能顺利地从小学劳动教学目标中拓展出来,进一步拓宽小学劳动课程育人范围,使其在传统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如图2所示, 

 

     2    社会与情感能力目标与小学劳动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二)在实践活动中融入

   在小学劳动教学课程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情感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首先实践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通过参与家务活动、园林维护、手工制作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了解劳动的实施过程和技巧,并学习团队协作、资源共享以及尊重劳动成果等素养。其次社会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以及负责任决策等能力。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这些社会情感。例如借助团队协作模式,实现劳动任务的完成,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及沟通能力;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反思,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在评价和反馈中融入

整合社会情感学习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与反馈过程中,有助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劳动产出和情感发展,同时推动其社会情感技能的提升。第一、劳动教学中的评估内容应丰富多样,不仅要考核劳动技能的习得,还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示的社会情感能力;第二、教学中灵活多变的评估方式要满足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估外,还可引入学生自我评估、同伴评估以及家长评价等模式。第三、教师应重视及时、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指出技能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关注其在劳动过程中展示的社会情感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建议。并推动学生实施自我反思与概括,协助他们辨识个人成长及需优化之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社,2022.

【2】 贺蝶. 多维协同视域下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林区教学, 2023 (10): 96-99.

【3】 乔文慧. 社会情感学习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前厅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导师:禄佳妮.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4】 李清霞, 张春莉. 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的分析[J]. 中国教师, 2015, (18): 62-65.

【5】 靳波. “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教书育人, 2023, (31): 7-11.

课题项目:1.202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群BOPPPS线上线下一体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号jg20220590)

2.2024年浙江省陶研会课题《新时代乡村“小先生”研究》(项目号20232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