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分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孙守照

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综合服务中心 130700

摘要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对提升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大豆种植技术问题,严重制约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需要针对大豆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措施,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关键词

大豆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正文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但是,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质量。因此,科学地防治大豆病虫害是促进大豆高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影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豆病虫害的复杂性,难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必须做好大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一、大豆病虫害的主要特点

(一)病害

大豆病害是指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大豆植株或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导致大豆减产的一种病害。目前我国大豆病害的种类有60多种,主要有黄萎病、霜霉病、炭疽病、根腐病、病毒病等。这些病害的发生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黄萎病是我国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豆荚和茎秆。叶片受害后,叶片卷曲皱缩,叶脉呈青紫色;茎秆受害后,皮层腐烂,引起植株倒伏,甚至枯死。该病在北方地区发生严重,严重时可导致绝收。

(二)虫害

大豆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大豆卷叶螟等。蛴螬俗称“老鼠子”,属鞘翅目,蛴螬总科,是危害大豆的地下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咬食大豆植株根部和幼苗,造成枯苗、死苗,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地下害虫多以幼虫和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暖后,成虫羽化出土开始为害,对大豆生产危害极大。大豆卷叶螟也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豆荚和豆粒。其幼虫从豆荚或豆粒中咬断,使豆粒丧失食用价值。

(三)草害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由于杂草的竞争与争夺养分,容易引起大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甚至枯死,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据调查,目前全国各地大豆田杂草发生量以东北地区为最大,占全国杂草总数的50%左右,其次是华北和长江流域。另外,由于除草剂使用不当或使用时期不当等原因也会引起杂草发生危害。在我国许多地区,大豆田杂草发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3~1/2左右。杂草不仅与大豆生长争夺养分、水分、阳光和空间,而且也是害虫的适生环境和越冬场所,以及一些土壤病原微生物的中间寄主,是造成大豆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一)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造成大豆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大豆的病虫害大都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或者出现低温情况,就会对病虫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根据大豆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在春季和夏季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防治,比如在夏季可以选择高温干旱的天气进行防治,而春季则需要选择雨水多的时候进行防治,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发生。

(二)土壤因素

土壤是大豆生长的基础,如果土壤环境不佳,那么就会导致大豆植株长势不佳,而且还容易发生病虫害。虽然土壤环境对大豆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不会对大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种植大豆之前,要先做好整地工作,将一些比较差的土壤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果土壤环境比较好的话,那么就可以提前进行种子处理工作,这样可以预防一些病虫害发生。所以我们在种植之前要做好土壤处理工作,然后再进行播种。

(三)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影响大豆生长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出现一些病虫害。比如施肥不合理,大豆的生长会受到影响,比如氮肥施用过多,就会导致大豆疯长,出现倒伏的情况。如果肥料使用不当,还会导致大豆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病等。另外就是土壤过于干旱也会导致大豆病虫害的发生。还有就是对病虫害没有及时防治,造成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感染,造成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如果我们在种植过程中不注意这些问题,那么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减少损失。

(四)品种因素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农业特色,所以各地也都有自己的大豆品种,由于不同的品种对不同的病虫害抗性有差异,所以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对大豆病虫草害的抗性差异来选择合适品种。比如在我国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由于大豆产量较高,所以比较容易发生大豆霜霉病和大豆食心虫病。所以我们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品种。

三、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以若虫和卵在豆荚、嫩叶背面为害,造成叶片皱缩变小、植株矮小、叶缘扭曲或蜷缩,严重时,能造成豆荚变小,影响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一般在大豆盛花期至鼓粒初期喷药,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与其他作物进行间作套种。

(二)大豆食心虫

防治适期:幼虫孵化期(4龄)是最佳防治时期。

防治指标:每公顷豆田可释放赤眼蜂50万头。

药剂防治:化学防治要掌握在幼虫2龄期至3龄期前施药为好,用70%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1%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施药时注意保护天敌,避免高毒农药污染环境和危害天敌。幼虫3龄后应停止喷药,以免造成药害。用药剂防治大豆食心虫,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三)大豆锈病

发病症状:大豆锈病主要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茎。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绿色椭圆形小斑,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在叶片背面可见一层黄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

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种子消毒;三是在发病初期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大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残体并烧毁,以减少翌年菌源。

注意事项:一是在大豆播种时要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二是要合理密植;三是合理施肥。四是注意田间排水。

四、大豆种植技术分析

(一)整地与选种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整地与选种是两项重要的工作,要想有效地提升大豆种植的产量与质量,必须重视这两项工作。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因此在进行大豆种植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土、耙细平整,为大豆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根据大豆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选种,如果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种植大豆,那么在选种时还需要注意对水分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适宜种植大豆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0%之间,同时还要避免出现积水现象。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则需要进行灌溉处理。另外还需要注意选择优质品种,避免出现病虫害。例如: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了一批抗虫、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如中豆15号、中豆36号等。

在选种时要注意品种与土壤环境相结合,同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例如:如果种植区域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则需要选择耐旱能力强、抗逆能力强、抗逆性好的品种;如果种植区域在较为潮湿的地区,则需要选择耐涝能力强、抗倒伏能力强。同时还要注意品种与土壤环境相结合,如果土壤条件较为贫瘠或者是盐碱地则需要选择耐酸碱性强以及抗盐碱性较强的品种。

(二)科学合理播种

要想保证大豆的产量,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大豆的播种时间一般会分为春播和秋播两个部分。春播需要选择在每年的4-5月,而秋播则需要选择在每年的10-11月,通常情况下,秋播在第二年的3-4月份进行。春播大豆的播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播,另一种是点播。在进行播种时,要先将种子进行晾晒处理,然后再将种子放入1%的盐水中浸泡12个小时,之后捞出进行晾晒。将浸泡好的种子放在25-30℃的温水中浸泡4个小时,然后捞出并与准备好的化肥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将其放在28℃-30℃条件下进行催芽处理,最后将处理好的种子与肥料混合均匀后即可播种。在播种前还要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

一般情况下,采用药剂拌种或者是机械拌种可以有效地防治地下害虫。采用药剂拌种时,一般在播种前1015天左右进行。机械拌种主要是指使用机械将种子和肥料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再将种子放入种衣剂中进行处理。由于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所以在进行拌种时需要注意大豆与杀虫剂之间的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情况下是按照1:50-100比例进行。一般情况下,采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种子进行拌种即可。

(三)优化种植模式

为了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首先要优化种植模式。在大豆种植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单垄栽培技术,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是将大豆与玉米进行套作,也就是在玉米行间种植大豆。在玉米行间套种大豆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够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套种大豆还能够有效预防玉米田间杂草生长过快、争水争肥等问题。但是套种模式也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利于养分的及时供给,并且对化肥的用量要求较高。在进行套种时要根据土壤实际情况来确定种植密度,既要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又要保证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在套种模式中,还需要注意轮作倒茬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套种模式中由于土壤肥力不足、种植品种不适宜等问题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产量低下。在轮作倒茬中一般是采取两年进行一次轮作倒茬,并且还要考虑到下茬作物的种植问题。同时还需要对玉米和大豆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即在玉米行间套作大豆。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

(四)科学整地和施肥

要想保证大豆的产量,需要进行科学整地。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并且将田间的杂物清理干净,以便大豆种子能够顺利发芽生长。同时,要对土壤进行施肥,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证大豆的产量,需要将氮磷钾复合肥作为基肥使用。在施肥时,可以选择一种适合当地土壤情况的肥料使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豆是一种喜肥作物,所以在施肥时需要控制好氮、磷、钾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豆和玉米的肥料比例为2:3。但是对于一些盐碱地来说,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可以将氮肥和磷肥混在一起进行使用。由于大豆的根系比较浅,所以在施肥时要注意控制好浓度。

通常情况下,密度应该控制在每亩6000株左右。为了避免出现高密度种植的情况发生,可以在田间喷洒除草剂或者使用控释肥等技术对田间进行处理。

同时还需要注意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其长势和土壤水分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在播种之后要对土壤进行浇水工作,保证土壤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并满足大豆生长需求。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23次浇水工作,每次浇水应保证在10厘米深处浇透即可。在大豆开花结荚期需要加强水肥管理工作。在此阶段应保证水肥充足且合理搭配使用;同时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总产量占世界首位,栽培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大豆生产既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豆也是病虫害发生频繁的作物,尤其是大豆病害和虫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我国大豆病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因此加强对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保护和利用农业、生物防治手段,防止病虫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0,38(21):37-38.

[2]张静.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2):70-71.

[3]宣柏龄.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南方农业,2020,14(29):17-18.

[4]杜海香.浅析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7):188+1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