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
正文
前言:现阶段,高职图书馆必须紧随时代步伐,重新审视并设定发展目标,植入创新思维,实现与学校高水平建设的无缝融合。这意味着图书馆需深化内部建设,调整服务策略,创新服务模式,确保服务全方位融入学校的创新发展进程。同时,强化教育与服务能力的基础,提升服务效率,升级信息服务品质,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彰显图书馆的独特价值,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1.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科学内涵
1.1数字化变革带来高职图书馆发展新机遇
在全球视野下,知识生产、服务领域正经历着数字化进程。传统学科与新兴研究方法的融合成为普遍共识,伴随着这一系列变革,既有的挑战与问题也为高职图书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面对知识生产、服务方式的演变,高职图书馆需主动应对,灵活调整以适应职业教育的动态变化,精准回应在新格局中全球数字学术资源的配置难题,探索新情境下知识创新服务的转型路径,以及在技术赋权的新态势中如何有效匹配图书馆的支持服务,从而解答这一系列“时代课题”。在国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稳健加速,二十大上明确提出“促进教育数字化,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数字化力量的注入,不仅重塑了教育的面貌,也对高职图书馆在服务方面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标准。在此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致力于多元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系统整合与共享,通过深度挖掘与价值增值,为育的数字化转型增添新的动能与可能。因此,准确把握并利用好数字化转型这一巨大机遇,对于高职图书馆实现创新性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1.2高质量发展开启高职图书馆事业新征程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征程中,高职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在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跨越,即从以往侧重于资源累积的数量规模,转变为注重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这一转型旨在为构建全新发展布局和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基石,确保图书馆职能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目标相契合,共同推进教育体系的全面升级。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高职图书馆应紧抓战略契机,与院校发展节奏保持一致,协同推进,确保行动方向与学校的战略规划同步。例如,针对学校的科研需求,其图书馆需明确学术研究型的发展定位,通过深层次改革,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精准对接高职建设的战略需求,为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贡献力量。同时,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创新需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蓝图,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覆盖地推进改革,实现服务理念由供给主导向需求驱动的根本性转变,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设计策略的过渡。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利用科技为发展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AI等前沿科技,构建起多维度、广域覆盖的知识服务网络,为高职院校师生的学习研究、个人成长与发展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支持。
1.3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成为高职图书馆服务转型新方向
高职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内的学习中枢、知识宝库及文化传播站,其发展轨迹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其发展的高度直接映射出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向现代高职提出的战略挑战,也标示了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新目标。构建这一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高职图书馆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它需持之以恒,精耕细作,基于对“中国特色”与“国际一流”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精准定位自己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基石地位及其长远战略价值。高职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作为自主知识的保管者、组织者和传递者的多重角色,深度挖掘、精心筛选、系统整理并永久保存关键学科领域与杰出学者的理论精髓,同时,广泛吸纳全球多元文化的文献资料,通过整理、整合这些资源,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展现中国风范和气质的理论创新成果集群,以此传播和丰富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脉。此过程不仅要求高职图书馆在服务模式上实现转型升级,更深层次地,它倡导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升,是推动知识创新、传承与交流的过程。
2.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对策
2.1聚焦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的系统规划与高效推进,是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驱动的基石,也是构筑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为了紧贴教学保障、科研促进及文化传承三大核心需求,高职图书馆必须深化资源保障的宏观设计,全面优化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协同运营与共享机制,以期达到以下目标:首要任务是深入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方针,全方位保障教学资源供给。这要求图书馆构建完善的教材与教参资源服务体系,探索“资源+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利用资源潜力,激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成长。同时,搜集并整合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材料、研究成果以及学生的优秀学术产出,如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创立反映高职特色的知识仓库。其次,需全局性统筹,确立与学校定位相适应、学科特性相符、满足师生意愿的学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这意味着需跨部门合作,引入学科专家、学院及相关部门参与文献资源配置决策,以科学性保障重点学科、交叉学科及一流学科的文献需求,持续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再者,重视文化记忆与红色基因的传承,逐步推动红色文献、珍贵古籍及学者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这要求图书馆积极争取校方的资金扶持,加大特色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修复及展示的基础设施投入,搭建基于特色资源的“记忆库”和“文化传承特色馆”。在现有红色文献数字化的基础上,应利用文本识别、文本挖掘、知识图谱等先进技术,深度挖掘红色文献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并着手构建一个集关联搜索、知识探索为一体的红色文献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活化红色资源,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2.2优化有组织学科服务
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有组织科研活动,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的关键桥梁,是推动科技建制化、体系化发展的核心路径。“自由探索”的思维激发与“有组织科研”的跨界整合并行不悖,它们的交汇融合不仅标志着知识产生方式的根本转变,也预示着科研范式与组织形态的深刻变革。面对这一趋势,高职图书馆需精准定位服务需求,积极推动有组织学科服务的深化发展,以期跨越传统的学科壁垒,高效集成多元化的跨学科文献资源,克服以往学科服务中存在的孤立开展、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转向以任务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速知识的生成、流通与实践应用。与传统的“自由松散”学科服务模式相比,有组织学科服务更加重视目标的明确性与服务的系统性。它侧重于把握有组织科研团队的特定需求,明确服务的任务与宗旨,界定学科馆员在科研活动中的角色与责任,通过科学规划,构建包含资源发掘与配置、学术素养提升、研究支持、科研成果评估等全方位服务的综合体系,为有组织科研活动的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例证。针对新文科背景下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的迫切需求,该馆创新性地将数据中台理念融入服务体系,创建了一个集多语言数字资源聚合、数字人文与学术实验室、数字内容创意工作坊、智能共享研讨空间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学术生态系统。这一系列组织与服务创新,有效促进了学校跨学科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展现了有组织学科服务在推动高职教育科技创新、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实践价值。
2.3强化人才储备力量
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必须坚守“人才首位资源”原则,深化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引领创新驱动”。高职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是单纯的信息资源聚集点,还是集知识组织与创造功能于一体的智识枢纽,实质上取决于馆员队伍的知识底蕴与多元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构建一支“怀抱理想、富有情怀、博学多识、坚韧不拔”的高素质馆员团队,是推动高职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首先,要明确馆员培养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馆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坚定服务师生的基本方向,将立德树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人才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致力于培养大批资源管理专家、学科服务领航者、阅读推广大师、文化传承先锋,为高职图书馆的高质量跃升注入澎湃动力,构筑坚实支撑。其次,应当革新馆员培养机制。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开辟多元化的制度路径,加速构建并优化开放性引才机制、激发内在潜能的选拔机制、人岗相宜的配置机制、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竞争的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及激发人才流动性的灵活机制,以机制创新引领人才发展。再者,增强馆员队伍效能价值。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布局,包括人力构成、职能分配、责任划分,细化人才培养路径,确保成长通道顺畅,强化人文关怀,让每位馆员都能在岗位上找到归属感与尊严,树立牢固的职业认同与价值实现感,从而全面提升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更高效地服务于广大的读者群体。
2.4深化学习中心价值功能
高职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关键枢纽,不仅汇聚了大量文献资源,还为创新性阅读与创造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因此,高职图书馆必须深刻理解教育兴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意义,深化其作为学习中心的核心价值与功能,扮演好人文精神传承、科学精神孵化以及创新精神孕育的多重角色,以切实提升本土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性阅读,作为一种高级别的认知活动,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旨在超越文本本身,催生新的见解或观念,从而增进个人的认知层次与创新能力。为此,高职图书馆需通过完善资源保障体系、精炼资源推荐机制、丰富阅读推广活动、拓展多维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提供便利的阅读辅助工具,共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为读者创造富有创意的阅读体验,培育其创造性思维模式。同时,要构建创新性学习。对此,需加大对自主培养人才的重视,特别是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上,旨在通过学习增强个体发现、吸纳新信息及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高职图书馆应确保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积极推进未来学习中心的构建。这要求图书馆立足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全时段、全方位、全要素”原则,设计智能学习环境。通过智慧资源集成、智能化服务供给与应用场景的开发,营造一个资源与思维相互激发的沉浸式创新学习环境,适配各种强调协作与创造的新型学习形态。
2.5深化文化中心价值功能
高职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枢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还见证了国家发展的足迹,同时也是历代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因此,高职图书馆需进一步强化其作为文化中心的价值定位,坚守文化阵地,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致力于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深度发掘与传承创新,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应当通过运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如录音录像、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不仅能够有效恢复和保存特色文献资源的物理形态,还能科学全面地留存其内容信息,确保古代典籍与红色文献中的文化精髓得以永恒。其次,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深入挖掘文献背后的深层思想与文化价值,使静态文献转化为会“说话”的历史见证者,激活其文献属性、文物价值及文化意涵。通过可视化展示平台、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构建智能文化体验场景,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与传播。再者,应当积极探索创意设计、数字艺术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培育富含中国特色的原创知识产权(IP),如文化知识、历史传承、科普教育等领域,利用科技与全媒体的力量推动新文创产业的发展。强化IP的开发与转化能力,旨在创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标识。
结语:高职院校的发展旨在响应区域经济需求,以市场就业为引导,围绕专业建设,培育既具高技能又具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之中,图书馆如同一面映照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明镜,需捕捉教育升级的契机,主动求变,创新服务策略,在服务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前行。构建与学院发展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紧密围绕学院的战略目标,聚焦于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的精细化服务供给及阅读推广等关键领域,全力支持学校建设,促进服务向更深、更专业的维度拓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卿.以现代化建设推进高职图书馆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6):17-19
[2]黄如花,江语蒙.高职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全球进展[J].图书馆杂志,2023(9):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