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探析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高建华

江西省高安市采茶剧团 江西 高安 330800

摘要

我国戏曲艺术的类别派系众多、剧种数量庞大,且每一种剧种都流露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拥有不同的表演方式,因此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具备强烈的传承意义。为分析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为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发展路径参照,本文基于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概述以及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特征,阐述了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共通点,最后提出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地方戏曲;戏曲表演艺术

正文


引言:单论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价值,便能够洋洋洒洒写上数篇,大量表演艺术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得戏曲艺术成为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大量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特征的融合,也使得许多戏曲艺术成为了活化石一般的存在,这使得我国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而流传至今,同时部分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成为了近似于文化遗产的形象,被人们重视和保护、分析和传承,在千年发展历程中,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逐步演变、互相融合。虽然各地区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形态各异、风格不同,但也具有部分相通之处,同时在新时代下,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如何实现传承与创新并重,亦是各地区戏曲表演艺术单位以及演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探析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内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1 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概述

论我国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可以从古代的文学体裁角度进行分析。除戏曲艺术以外,古代文学体裁可以分为诗、词、歌、赋、文,这些题材都是单一且固定的,是在某一个方向深化发展所得到的产物,而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本身便存在着极强的融合性,同时包含了文本、舞蹈、乐曲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因此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是复杂的,也是具有强烈特征的[1];而从剧种角度分析,我国的剧种数量之多、类型之杂与我国的文化结构以及广袤的国土面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文化水平较为统一,该地区可能流传一种戏曲剧种,而部分地区人员密集、民族成分复杂、文化结构各异,该地区便可能产生多个戏曲剧种,而戏曲剧种的诞生和发展都与民众的认知以及偏好有关,正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结构特征,才使得戏曲剧种诞生,而表演者带着戏曲剧种转移至其他地区时,又可能带来戏曲剧种之间的融合,形成戏曲艺术的文化交流,影响原有剧种的结构,甚至诞生新的剧种,因此现如今我国众多的剧种正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诞生,并形成了今日的模样[2]。总体而言,我国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民间,带有大量的民间文化色彩,同时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融合特征,各地区戏曲表演艺术相互关联交织,也极大丰富了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2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特征

谈起我国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由于结构过于庞杂、剧种数量过多,想要逐一进行剖析显然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因此只能泛泛而谈、大致讲清轮廓。对于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特征的厘定可以将20世纪中上旬作为分水岭,之前为传统戏曲表演艺术阶段,之后为创新发展戏曲表演艺术阶段。

在传统戏曲表演艺术阶段,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剧种数量已经成型,仅如今我们能够说出的戏曲艺术剧种就有数十种,而在这一阶段剧种的数量只多不少,即使不谈极小众的地方戏曲,其总量也起码有数百种,以剧种来分析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特征难度颇大,故本文从宫廷戏曲以及民间戏曲作为戏曲艺术特征的分类方式进行分析。宫廷戏曲方面,对于封建时代的上层阶级来说,戏曲艺术应当“雅”,也应当有价值、有文化底蕴,因此宫廷戏曲艺术的类型较为局限,一般都是由隋朝九部乐以及八俏乐舞演变而来,在唐朝达到巅峰,能够入选宫廷的戏曲一般具有文化内涵深厚、音律水平极强、内容较为晦涩的特征,且历代能够入选宫廷的戏曲艺术也都呈现出“对君王口味”的有趣特征;而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则分为功能性戏曲以及娱乐型戏曲两类,功能性戏曲一般被赋予祭祀作用,表现方式也往往为乐舞,例如祭孔乐舞便是为祭祀孔圣人而生,这也使得功能性秩序具备严谨考究、流程繁杂、重乐轻舞、传播范围较小的特征,若无政治推动则很难大面积发展;而娱乐性戏曲则无条条框框的约束,其发展效果完全取决于人们能不能看得懂、人们喜不喜欢,因此娱乐性戏曲也往往具备戏剧性较强、表演特征鲜明、内容通俗易懂、选材反应时代等特征[3]

而到了创新发展戏曲艺术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被称之为戏曲艺术的新阶段,戏曲艺术的特征又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历经新中国成立、消灭封建文化遗留、大革命等连续动荡后,中国戏曲艺术随着改革开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戏曲表演开始重回文化高地,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开始大规模展现,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唱腔流派、服装艺术得到了传承,而编剧,导演和舞美则得到了创新,因此在这一时期,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创新呈现出了分裂而又协同的特征。

3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共通点

3.1 综合性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地方戏曲的音乐包括唱腔和伴奏,唱腔是戏曲演员演唱的旋律,而伴奏则由各种传统乐器组成,音乐在地方戏曲中不仅起到渲染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还以不同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戏曲表演中,演员多以身段、手势、步法等表演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赋予戏曲观赏性的同时,让戏曲拥有了丰富的表现形式[4];美术方面,戏曲舞台上的布景、服装和化妆等也是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舞台布景常以写意手法创造出戏剧情境,而戏曲服装和化妆则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进行设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3.2 通俗性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通俗性的特点,意味着地方戏曲表演艺术能够被广泛的观众所接受、获得民众喜爱。地方戏曲起源于民间,内容多反映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问题,因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演员的表演直观、形象,夸张的动作、表情和唱腔可强烈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充分接受;地方戏曲的语言多为地方方言或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唱词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地方戏曲的通俗性还体现在其表演场所和观众群体上。地方戏曲通常在露天场地、庙会、集市等民间场合演出,观众可以随时加入观看。相比于较为严肃的艺术形式,地方戏曲更具亲和力,能够吸引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3.3 戏剧性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戏剧性特点体现在其强烈的戏剧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上。地方戏曲当中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来吸引观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地方戏曲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在演员的表演下,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得以生动地展现,赋予人物生命力,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京剧中的旦角、净角、丑角等角色类型,各具特色,以不同的表演方式展现人物的独特魅力;此外,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戏剧性,亦体现在地方戏曲的舞台调度和戏剧构架上。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虽然简单,但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调度便可创造出丰富的戏剧效果,“马鞭代马”、“空中取物”等戏曲表演中的“虚拟”手法,借助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可营造出逼真的戏剧场景[5]。此外,地方戏曲的戏剧构架通常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情节紧凑,节奏明快,也赋予了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较高观赏性。

3.4 地域性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风貌和民俗传统。例如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起源于北京,融合了徽剧、汉调等多种地方戏曲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粤剧则起源于广东,受岭南文化影响,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地方戏曲的地域性还体现在语言、音乐和表演风格上。不同地区的戏曲使用不同的方言和音乐腔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曲类型。比如黄梅戏使用安徽方言,唱腔清新婉转,富有地方特色;二人转则使用东北方言,充满东北地域风格;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也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北方的地方戏曲表演普遍风格刚劲有力,注重武打和身段表演,南方的地方戏曲表演风格多细腻婉约,唱腔柔和、身段柔美。地域性的特点使地方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3.5 即兴性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即兴性,表现在演员的表演、唱腔和台词等多个方面。地方戏曲的演员通常具有较强的即兴表演能力,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观众反应灵活调整表演内容在唱腔方面,地方戏曲的演员往往会根据剧情需要和自身的表演风格,进行即兴的唱腔变化和演绎。例如昆曲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常常会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即兴唱腔变化,以增强表演表现力即兴性还体现在台词的运用当中,地方戏曲的台词通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演员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和剧情的发展进行即兴改编,以增加戏曲表演趣味性、提高戏曲表演灵活性,增强表演感染力。

4 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未来发展路径

4.1 以传统表演方法呈现新时代内容

虽然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拥有千年的传承底蕴,但在新时代下,地方戏曲表演单位以及表演者也要与时俱进,以传统表演方法呈现新时代内容,使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换发新生。

一方面,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利用投影、LED屏幕、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丰富地方戏曲的表现模式,增强舞台效果、强化视觉冲击力;在保留传统唱腔和乐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既能保留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又能吸引年轻观众;以现代舞美设计理念,应用现代灯光设计、舞台机械技术,提升地方戏曲的视觉效果,提高戏曲表演艺术表现力。

另一方面,推动表演方式实现创新与传承。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入音乐剧、歌舞剧等新的表演形式,增加戏曲的多样性,为避免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受到现代表演方式影响、变为“四不像”,也应保持二者的距离感,可在一场演出中同时应用两种或多种表演方式,但不应强硬融合;增强地方戏曲的互动性,增加表演的现场感,也可加入更多即兴表演内容,赋予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更多元化的风格。此外,加强演员的培训交流,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演员表演水平,地方戏曲表演单位需要求演员学习现代表演理论与技巧,丰富演员的表演手段,组织戏曲演员与话剧、电影等领域的演员进行交流,让戏曲演员拥有“跨界”能力,提高戏曲表演水平上限。

4.2 以民间文化内涵强化戏曲表现力

数千年以来,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与传承正是对各地民间文化的接纳与融合,这是艺术和文化创新的必然特征,因此在现如今,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也不应违背这一特征,应当积极吸收多类民间文化来强化戏曲表演水平。各地方戏曲表演者以及表演单位可以尝试与当地的语音相结合来改变唱腔,用当地目前所使用的方言语音来替换传统的方言语音,让戏曲的表现力进一步加强,也让人们对于戏曲的理解门槛大大降低;尝试与民歌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将民歌融入到戏曲艺术当中、用歌唱民歌的方式来抒发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民歌的发音方式以及曲调特征来改变原有的戏曲曲调结构,从而形成不同传统艺术的互相融合交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民歌融合是指与传统民歌或具备传统民歌核心神韵的新式民歌,而并非披着民歌外衣,实则处处流露流行元素的“伪民歌”,创作者应当竭力避免快餐文化对戏曲艺术价值的影响;此外,各地方戏曲表演单位也要积极发掘当地民间文化,创造新剧本、新服装,以及濒临失传的传统表演方法,与当前表演艺术融合,让传统艺术换发新生。

结语:综上所述,地方戏曲表演艺术进入创新发展阶段以来,艺术表演方式愈发丰富,具有综合性、通俗性、戏剧性、地域性、即兴性五大特征,而在新时代下,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应积极创新,在传统表演方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入更多时代化的内容,同时积极发掘民间文化内涵,赋予地方戏曲表演艺术新生。

参考文献:

[1] 刘翔云.谈地方戏曲表演艺术的审美特性[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1):119.

[2] 马力.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7(5):41.

[3] 陈晓婷.戏曲演员舞台表演创造艺术美的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5):116-116,138.

[4] 段晓羚.信息化时代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困境与机遇[J].文化产业, 2023(5):40-42.

[5] 姚柱林.振兴戏曲,就要振兴戏曲表演艺术[J].南国红豆, 2023(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