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照护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新生儿照护 规范化护理 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
在医院众多科室当中,新生儿科属于其中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科室,其所接受的患儿均为新生儿,新生儿因为自身成长和发育因素,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有着很高要求。其中,规范化护理便是针对护理人员提出的一种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实施护理的模式,对新生儿进行规范化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掉诸多不良情况和问题,进而给予新生儿更全方位的照顾和护理。
一、规范化护理概念阐述
何为规范化护理,从理论角度来解释,其指的是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常规护理标准以及护理人员手册等一系列规范标准来开展具体护理工作,以确保各项具体护理工作都能够达到既定标准和要求,进而全面提升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周到性以及规范性。近些年,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规范化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规范化护理模式的实效性与可行性。规范化护理有效弥补了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中的不足,在提升新生儿整体护理工作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照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据了解,新生儿出生之后很容易被自身以及外界各种因素所影响,诸如环境变化、自身机体抵抗力等等,进而导致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以及风险情况,比如感染、黄疸、臀红等等。如果能够在新生儿照护工作中加以注意,全方位做好并强化护理工作,便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切实提升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在之前较长一段时间里,针对新生儿群体所开展的护理工作多是按照常规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人员会严格按照常规既定标准和要求来完成病房巡视以及新生儿护理任务,一旦发生异常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并做相应处理。这种常规护理模式虽然也能基本上满足新生儿护理的相关需求,但是却无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实际护理质量和效率。但如果应用规范化护理模式来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会由专门的规范化护理小组来负责组织开展具体护理工作,也会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培训活动,通过正规的管理和指导来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等,由此来约束护理人员自身行为,确保各项责任能够落到实处,有明确的规则和清晰的职责划分,必然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护理操作的规范性,进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为新生儿的健康发育提供更充分保障。
三、新生儿需要的特别护理
(一)保暖护理
新生儿阶段需要做多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新生儿的保暖护理非常重要。适合新生儿的温度是在24℃-25℃之间,在这一温度当中新生儿身体可自行通过血管舒缩的变化来维持正常体温,此阶段不需要出汗散热,也不需要加速代谢产热,如果让新生儿在不同季节和环境里处于这样的温度当中是护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二)感染护理
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预防感染以及感染之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每一次接触新生儿之前都需要洗手消毒,避免将手上沾污的细菌带给新生儿。如果新生儿真的被病毒感染,那么护理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配合医生做隔离治疗处理,如有必要,与新生儿有接触的护理人员也需要隔离观察。
(三)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细嫩,护理人员在给新生儿洗澡时需要用婴幼儿专用香皂、沐浴露,毛巾要保证足够干软。还有,在给新生儿换尿布时需要用温热毛巾来擦拭臀部,遇到臀部发红的情况,可适当涂抹少许无菌植物油。
(四)五官护理
新生儿五官的护理,需要注意面部、鼻孔、外耳道处的清洁。新生儿因为血管丰富、口腔黏膜太过细嫩,如果控制不好力度很容易出现擦伤,由此而引发感染。所以,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保证好清洗护理的力度。
(五)睡眠护理
新生儿每一天平均需要睡够16个小时,每一个睡眠周期大概在40-45分钟,且浅睡、深睡各占一半时间。考虑到新生儿还未建立起良好的昼夜规律,所以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护理人员都需要时刻注意,保证新生儿睡眠的充足性与舒适性。
四、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照护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一)资料和方式
其一,参与研究的新生儿资料
本次研究共有120例新生儿参与,其中男女比例为65:55,新生儿出生日龄范围是2天——28天,平均日龄是(7.68±1.52)天。将120例新生儿按照60例为一组随机进行了分配,其中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且这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具备可比性。
其二,研究方式
针对对照组的60例新生儿,选择继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实时观察和监测新生儿面色、呼吸等指标;谨遵医嘱按时给新生儿用药;控制新生儿所在病房环境的湿度、温度、通风情况并做好消毒工作;对新生儿所使用到的物品,诸如尿布、床单等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避免交叉感染等。
针对观察组的60例新生儿,实施的则是规范化护理模式,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首先,组建专门的护理小组,选出小组组长。本次研究中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则是精心挑选出的经验丰富的护士,护理小组全体成员都具备足够过硬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技巧、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很高,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均不低于两年。关于新生儿的具体护理方案以及目标,护理小组全体成员均有参与制定,每一位成员对其具体内容都有深入精准的了解,并且都承担着监督落实情况的责任。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护理小组成员先行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紧密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新生儿护理经验,通过探讨研究的形式就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随时可能出现和发生的问题、不良事件等进行了集体深入研究,并且明确清楚了具体护理工作中的重难点任务,保证实时观测新生儿健康情况,尽全力预防危险事件的发生。还有,建立明确高效的护理管理制度,针对护理小组全体成员的工作情况,借助绩效考核、奖惩机制来对护理人员的言行进行规范,切实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最后,强化健康教育,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护理小组成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发展和深化新动向,并在开展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同时负责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教育,包括介绍新生儿病情,疾病发生原因,需要注意的配合治疗事项等,寻求家属的积极配合,从科学专业的角度疏解家属的负面情绪,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其三,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确定的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含两项:其一是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其二是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二)研究结果介绍
120例新生儿中,对照组60例新生儿,共发生7起不良事件,发生率是11.67%;观察组60例新生儿,共发生1起不良事件,发生率是1.67%。此外,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先下表1所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n)%
组别 | 例数(n) | 非常满意(n)% | 基本满意(n)% | 不满意(n)% | 满意度(n)% |
观察组 | 60 | 33(55.00) | 25(41.67) | 2(3.33) | 58(96.67) |
对照组 | 60 | 23(38.33) | 27(45.00) | 10(1.67) | 50(83.33) |
(三)深入讨论
众所周知,新生儿指的是出生日龄不超过28天的婴儿群体,新生儿属于胎儿的延续,是人类生长与发展的基础起步阶段。新生儿从出生那一刻起随时随地都在接触新环境、新事物,他们身体各项器官组织发育非常脆弱,很可能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导致出现感染情况,进而出现一系列合并症状。新生儿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一旦患上疾病,安全风险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人群,甚至会面临死亡风险。所以,新生儿群体的确需要更具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护理需求,以期可以提高新生儿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
从上述研究对比中不难发现常规护理的效果要明显低于规范化护理的实际效果。对照组中60例新生儿所接受到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多是针对新生儿的用药、病房环境等进行护理,虽然也可以保证基础护理需求,展现出一定的秩序效果,但是不得不承认,常规护理模式在规范化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临床护理效果更有着很大提升空间。也正因如此,新生儿照护工作中对规范化护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更具规范性、科学性的护理方案以及具体措施来为更全方位保证新生儿群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情况,要为提升新生儿护理效果创造更加理想的环境和条件。
在新生儿规范化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会针对观察组60例新生儿来制定护理方案,从具体护理内容、注意事项、病房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护理程序。护理人员所进行的每一项护理操作都有章可循,每一项规范化护理的内容都有据可依,如此一来,新生儿护理水平自然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落实到实际层面:其一,护理人员在进行规范化护理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新生儿群体的特殊性,因为他们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相对较弱,随时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和干扰,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下意识关注新生儿病房环境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和掌控病房里的湿度和温度,并保证良好的通风性,尽可能避免新生儿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其二,新生儿的规范化护理对喂养方式也有着高度重视,其非常关注新生儿喂养方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选母乳喂养,但如果母乳不充足则对搭配使用该阶段的配方奶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新生儿没有吞咽反应或者新生儿吸吮无力,那么护理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其他喂养方式,或鼻饲喂养,或滴灌喂养等。在喂完奶之后,护理人员会轻拍新生儿背部,将新生儿肩部抬高,以避免出现误吸的情况。如果选择鼻饲喂养,护理人员需要先行确定新生儿胃内胃管的位置,用注射器打奶时也会减缓速度。其三,新生儿规范化护理中对新生儿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考虑到新生儿自身抵抗力弱,加之疾病影响,护理人员会特别注意护理过程中的消毒以及隔离处理。其四,护理人员会随时关注和严格控制新生儿与家属之间的接触,杜绝一切可能导致交叉感染风险的来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生儿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对象,新生儿生理机能还处于未完全发育阶段,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进而受到伤害,所以,与其他人群的护理相比,新生儿护理工作风险高、难度系数大,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和精准掌握新生儿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情况。规范化护理不仅有效提升了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而且可对每一个护理流程都可进行实时监督,更充分地凸显出了护理的目的性。经此研究再次证明了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照护中的实用价值,未来伴随着规范化护理模式的继续优化完善,新生儿必将得到更优质的护理与照顾。
参考文献:
[1] 耿洪维,黄梅,王计玲,等.基于人文新生儿照护模式的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3(3):79-82.
[2] 朱敏,鲁文东,孟芬芬,et al.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 30(7):104-108.
[3] 李婷.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特别健康 2021(22):204.
[4] 李美芳.家庭参与式照护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005):005.
[5] 王晓龙,尚婉.发展性照护模式下的多维护理联合蓝光照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005):110-112,124.
[6] 张艳秀,王述晶.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004):21-23.
[7] 方竹.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及在新生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8):0112-0114.
[8] 秦建玲.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3):0122-0125.
[9] 吴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2):0109-0111.
[10] 张军华.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2):0084-0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