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模式对减少产妇抑郁的影响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淑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北京市 100029

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模式对减少产妇抑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2月接诊且提供常规护理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2020年8月接诊且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的5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组间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自我效能评分(GSE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产后抑郁发生率展开分析。结果:(1)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PSQI评分、GSES评分在护理后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产后抑郁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既能提高产妇自我效能,改善其睡眠及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其负性情绪,减少产后抑郁,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护理模式;产妇;抑郁

正文


产妇在分娩后受角色转变、产后不适、新生儿哭闹、母乳喂养不顺等因素的影响[1],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发生产后抑郁,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多虑等,严重降低其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影响产后恢复,甚至是新生儿生长发育,所以必须给予产妇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便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尽快适应角色转变[2],克服睡眠障碍,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有报道指[3],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能够为产妇提供精心、细致的护理服务,有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休养环境,减少产妇产后抑郁。基于此,本文就护理模式对减少产妇抑郁的影响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9月—2020年2月接诊且提供常规护理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2020年8月接诊且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的5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1-30岁,平均年龄(25.6±1.3)岁,小学4例、初中11例、高中及以上35例,剖宫产13例、自然分娩37例;观察组: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6.3±1.1)岁,小学5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32例,剖宫产15例、自然分娩35例。纳入标准:①均初次分娩;②表达、沟通良好,意识清楚;③单胎妊娠;④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妊娠期合并症者;③沟通、认知障碍者;④异常妊娠史者;⑤巨大儿者;⑥多胎者。基本资料(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等)组间无差异,P>0.05,可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包括:介绍住院环境、产前注意事项、育婴知识、产后护理知识等,提供饮食指导,做好胎心监测、乳房护理等。

观察组(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1)环境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结合居家功能合理布置病房,例如病房内用鲜花、绿植点缀,墙面粉刷为蓝色调或粉色调,且设置陪护床、多功能产床、会客厅、独立卫生间等,24h供应热水;结合产妇音乐喜好、身体状态等播放舒缓音乐或是胎教音乐,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避免因环境因素产生负性情绪;(2)产前教育:通过引导讨论、个体化教育等途径,讲解临产前准备事项、分娩流程及方式等、产后保健知识、新生儿喂养技巧、母乳喂养优势等,且指导分娩呼吸法、胎动计数、分娩体位,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主动配合分娩;(3)分娩支持:叮嘱产妇以愉悦、放松的心态迎接分娩,鼓励家属全程陪产,缓解负性情绪;按时询问产妇宫缩疼痛、不适症状,待取得产妇同意后,播放舒缓音乐,指导产妇调整呼吸频次,减轻疼痛感;分娩期间多鼓励、安慰产妇,且对其行为做出肯定,增强其分娩信心,同时应及时向产妇及其家属反馈胎儿状况、产程情况;(4)产后护理:提供24h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负性情绪进行评估,强调负性情绪对产后恢复、产后抑郁的影响,同时若是产妇情绪低落,需要积极开导,使其正确对待产后身材变化、认知产后并发症;指导产妇抚触新生儿,且播放新生儿视频,激发其母性力量,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鼓励其多关爱、陪护产妇,理解、体谅产妇情绪波动,或是以礼物、拥抱等方式表达对产妇的赞美与感谢;强调胎儿性别属于自然选择过程,应当摒弃传统思想,减轻产妇心理负担;鼓励且指导家属学习新生儿护理技巧,分担养育责任;(5)延续性护理:结合产妇情况提供针对性出院康复指导,且讲解计划生育、自我情绪调适等方法,发放保健手册,同时邀请产妇及家属加入相关微信群,在群内分享育儿经验,增强产妇康复信心,帮助克服心理、睡眠障碍。

两组均于产后42d时结束随访。

1.3观察指标

1)负性情绪评分:评价抑郁[量表选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4],共30分,产妇抑郁倾向越重则得分越高]、焦虑情绪[量表选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5],共14项,产妇焦虑倾向越重则得分越高];(2)PSQI评分:量表选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量表区间范围为0-21分,产妇睡眠状况越差则得分越高;(3)GSES评分:量表选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7],量表区间范围为10-40分,产妇自我效能感越好则得分越高;(4)SF-36评分:量表选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8],共8个维度(单项总分100分),产妇生活质量越好则得分越高;(5)产后抑郁发生率:将EPDS作为评价标准,依据得分分为:重度(≥16分)、中度(13-15分)、轻度(10-12分)、无(≤9分)产后抑郁[9]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数据均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汇总、处理,同时以(`x±s)表示负性情绪评分、PSQI评分、GSES评分、SF-36评分,行t检验,以n/%表示产后抑郁发生率,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对比价值。

2 结果

2.1分析负性情绪评分

组间EPDS、HAMA评分在护理前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上述负性情绪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1负性情绪评分对比(`x±s)

组别

时间

EPDS(分)

HAMA(分)

对照组(n=50

护理前

12.77±2.33

24.35±4.14

护理后

8.49±1.82

17.65±3.83

观察组(n=50

护理前

12.64±2.83

24.66±4.95

护理后

6.36±1.21

12.14±2.12

t(组间护理/后)

0.251/6.891

0.339/8.900

P(组间护理/后)

0.803/0.000

0.735/0.000

2.2分析PSQI评分、GSES评分

组间PSQI评分、GSES评分在护理前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PSQI评分更低,且GSES评分更高,P<0.05,见表2。

2 PSQI评分、GSES评分对比(`x±s)

组别

时间

PSQI(分)

GSES(分)

对照组(n=50

护理前

15.38±3.36

21.28±2.51

护理后

11.78±2.87

26.13±3.16

观察组(n=50

护理前

14.98±3.41

21.48±2.38

护理后

9.57±2.65

29.73±4.47

t(组间护理/后)

0.590/4.000

0.409/4.650

P(组间护理/后)

0.556/0.000

0.684/0.000

2.3分析SF-36评分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SF-36评分更高,P<0.05,见表3。

3 SF-36评分对比(`x±s)

项目(分)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t

P

活力

74.88±8.46

89.36±7.54

9.035

0.000

生理职能

72.85±6.74

90.44±5.63

14.163

0.000

生理功能

73.58±7.25

88.56±5.75

11.447

0.000

情感职能

73.21±4.77

90.36±5.18

17.222

0.000

社会功能

74.45±3.56

86.53±5.05

13.825

0.000

精神健康

72.95±4.88

86.53±4.97

13.786

0.000

躯体疼痛

71.17±4.52

81.46±4.88

10.939

0.000

总体健康

72.45±3.58

88.54±3.96

21.312

0.000

2.4分析产后抑郁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2例产后抑郁(4.00%),对照组发生10例产后抑郁(20.00%),P<0.05,见表4。

4产后抑郁发生率对比(n/%)

组别

重度(例)

中度(例)

轻度(例)

(例)

总发生率(%)

对照组(n=50

1(2.00)

4(8.00)

5(10.00)

40(80.00)

10(20.00)

观察组(n=50

0(0.00)

0(0.00)

2(4.00)

48(96.00)

2(4.00)

x2





6.061

P





0.014

3 讨论

相关报道指出,产后抑郁既会影响产妇情绪与心理状态,还会减少产妇对新生儿及自我的关注度[10],从而影响新生儿正常发育、产妇产后恢复,因此,必须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

本次研究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减少产妇抑郁有较好效果。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通过在产前、产时、产后分阶段、有秩序的进行产前教育、分娩支持、产后护理、延续性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以家庭成员的身份,提供符合产妇实际需要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加富有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不断帮助、提醒产妇接受角色转变,且学习新生儿、自我护理知识[11],也能提高产妇自我能力、心理调适水平,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SQI评分、GSES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大量报道指出,产后抑郁与激素水平、新生儿性别、自身角色转变、新生儿健康水平、新生儿照顾等有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常规护理缺乏与产妇的充分沟通,往往采用机械式宣教,难以改善产妇负性情绪,所以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通过个性化、针对化、细致化心理安慰、疏导、教育[12],可以提高产妇认知水平,彻底改善产妇情绪,加之注重营造舒适、温馨、生活化病房环境,亦有助于减轻产妇不良心理,因此,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产后抑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由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可以减少产妇抑郁,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江源.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2):120-122.

[2]耿炟.产科心理护理对孕产妇妊娠结局及产后抑郁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0,33(21):171-173.

[3]刘葵英.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预防产后抑郁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4):3475-3477.

[4]李海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睡眠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6):1000-1001.

[5]刘霞.优质护理对产妇产后睡眠质量及抑郁状况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4):711-712.

[6]薛飞扬,王婷婷,冷艳香.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风险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7(1):86-87.

[7]陈宝珠,梁凤英,林红.以家庭为中心进行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5):161-163.

[8]王春霞.优质护理模式对高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2):160+162.

[9]王桂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风险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1):86-87+90.

[10]颜玉兰.优质护理模式对高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1):68+65.

[11]李翠丽,郎小娥,宋苗,等.护理模式、炎性因子和TSH水平对产后抑郁障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6):2630-2633.

[12]王翠云.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