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论 引领绿色发展——鹤峰县奋力当好践行“两山”创新示范区样板的模范生
摘要
关键词
两山;创新示范区样板;模范生;鹤峰县
正文
一、引言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名为鹤峰的小县,它坐落在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脉腹地,镶嵌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之处。这里,山峦叠翠,溪流潺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鹤峰县无可复制的生态魅力。然而,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鹤峰县,乃至全国众多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鹤峰县如何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模范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两山”理念,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之间的道路。自2005年8月总书记同志首次提出这一理念以来,它不仅深入人心,更是成为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们行动的指南。这一理念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联系,旨在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经济的长远发展。鹤峰县,作为践行这一理念的先行者,以其独特的实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二、理论背景
“两山”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到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确保经济的长远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山”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践行这一理念,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探索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促共进。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始探索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鹤峰县的地理和资源特点
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这里山峦叠翠,溪流潺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自然条件为鹤峰县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从地理上看,鹤峰县境内山地占总面积的97%,平均海拔1147米,具有典型的山区地貌特征。这样的地理条件使鹤峰县的森林、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同时,高山、峡谷、河流等多种地貌类型,使得这里的生态系统多样,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1.鹤峰县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截至2023年,森林覆盖率80.11%,林木绿化率88.66%,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木材,还维护了水土,改善了气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此外,鹤峰县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不乏珍稀物种,如金钱豹、金雕、白头叶猴等,这些生物资源为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鹤峰县的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溪分属澧水、清江、沅水三大水系。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为44.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34.25亿立方米,占77.4%,人平水资源2.06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这些水资源对当地农业发展、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丰富的水资源也孕育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当地生态多样性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3.鹤峰县的土地资源也具有特色。这里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茶叶、烟叶、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世界唯一的葛仙米产区和中国南方薇菜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箬叶产区和出口基地,这些经济作物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四、鹤峰县绿色发展的现状
鹤峰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茶叶全域有机示范县”“全国‘互联网+农业’十大最具特色县域奖”“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县”“中国葛仙米之乡”等多项“国字号”荣誉。鹤峰县,作为“两山”理念的模范生,其绿色发展的现状令人瞩目。随着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鹤峰县的绿色发展已初见成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
1.鹤峰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一方面,传统农业在绿色化道路上迈进,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也保护了土壤和水源。截止2023年底,鹤峰县现有茶叶面积达39.5万亩,其中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10.9万亩,居全国之最,茶产业已成为全县绿色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2.另一方面,鹤峰县积极开发绿色产业,如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等。以生态旅游为例,鹤峰县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打造了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如云雾缭绕的茶山游、丰富的户外探险活动以及深山里的民宿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2023年,鹤峰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50.1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4亿元,绿色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同时,鹤峰县的清洁能源产业也取得显著进步。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得到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供应比例逐年提升,不仅降低了碳排放,还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出租车)应用推广、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等一体化的新能源服务产业链。提升了绿色能效,减少了能源消耗,也为未来的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在环境治理方面,鹤峰县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强生态修复,使山更青、水更绿。例如,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矿山修复、国土整治等措施,森林覆盖率保持在高位,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鹤峰县还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行动,对沿江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保护了长江水系的生态安全。
5.社会治理层面,鹤峰县注重环保教育和公众参与,通过各类环保活动,提升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绿色行为。当地学校也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而社区也定期举办环保讲座和清洁行动,共同守护家园。
五、鹤峰县的成功经验
鹤峰县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模式。以下是鹤峰县在实施绿色发展策略方面的具体成功经验:
1.政策引导是鹤峰县成功的关键。县领导班子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将“两山”理念融入到地方发展战略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和激励各领域向绿色转型。例如,鹤峰县设立专项基金,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绿色产业。政府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最新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
2.鹤峰县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和绿色化,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推广,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增值。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比如,鹤峰县的茶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向有机化、绿色化、标准化迈进,提升了茶叶品质,实现了茶产业的绿色发展。
3.鹤峰县在生态保护上采取了有力措施。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不仅体现在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上,更体现在生态系统修复和可持续利用上。例如,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矿山修复、国土整治等工程,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同时,严格限制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此外,鹤峰县还参与长江大保护行动,实施沿江生态修复,确保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4.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鹤峰县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比如通过碳汇交易、生态旅游门票收入等方式,让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提高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此外,鹤峰县还通过设立生态基金,对生态保护者进行直接补偿,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5.教育和科研在鹤峰县的绿色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学校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培养了新一代的环保意识,同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被积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教育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6.在社会参与方面,鹤峰县注重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和参与度。通过举办各类环保活动,实施小流域治理,让人们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如植树造林、河流清洁、面源污染治理等,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环保责任感,也为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鹤峰县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绿色发展的步伐。首先,绿色技术创新的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鹤峰县在绿色产业方面有所突破,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有待加强。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也可能导致环境效益的提升受到限制。解决之道在于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挑战。虽然鹤峰县已经在尝试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价值,但这种机制的成熟度和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如何更加有效地量化生态产品的价值,使其在市场中得到公正的补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政府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政策,鼓励金融创新,例如设立生态银行,推广碳汇交易,让生态保护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2.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待加强。尽管已经设立生态基金,并对生态保护者进行直接补偿,但补偿标准和范围可能并不全面,导致部分地区和群体的积极性不高。完善的补偿机制应当考虑生态服务的多元化,充分考虑到不同生态区的差异性,以及特殊生态服务的价值,确保补偿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3.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还有待深入。尽管鹤峰县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活动,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转变仍需时间,且在一些村、组,环保知识的普及和行动的推广仍然面临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环保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渠道,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4.政策协调和执行力度上也存在挑战。由于“两山”理念的实践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的协调,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和执行力度的统一性是个挑战。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是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
七、鹤峰县的未来发展展望
鹤峰县在践行“两山”理念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正如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绿色发展是一个永续的过程,需要持续探索和深化。面对未来,鹤峰县有着明确的发展愿景与目标,致力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的典范和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1.鹤峰县将继续深化绿色产业的转型。在已有的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基础上,鹤峰县将更大力度地发展低碳加工业,如绿色食品加工,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通过引入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同时为当地创造更多绿色就业岗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
2.鹤峰县将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和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更精确地评估和量化生态产品的价值,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如碳排放权交易、湿地生态补偿等。同时,探索设立生态责任保险制度,让企业承担起生态保护的经济责任,让生态价值真正转化为经济动力。
3.在生态保护方面,鹤峰县将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施精准的生态修复策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珍稀物种的保护,鹤峰县将制定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生态廊道,促进物种的自然繁衍。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使之成为生态教育和科研的基地。
4.教育和科研也将是鹤峰县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鹤峰县将进一步提升绿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绿色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绿色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未来,鹤峰县还将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设立绿色银行、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形成资金流向绿色经济的良性循环。这将有力推动绿色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为绿色发展的持续性提供金融支持。
鹤峰县将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政府在绿色发展战略中的引导作用,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将鼓励企业、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局面。
结束语
展望未来,鹤峰县将继续秉持‘两山’理念,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鹤峰县的探索与实践,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在实现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领更多地区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杨启贵. “两山”理论指导下青海县域经济转型研究[D]. 青海大学, 2023.
[2]黄诗颖. “两山”理论引领乡村振兴的价值及实现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 2022.
[3]孙晗洁. “两山”理论指引下的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