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汤俊起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内科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的70位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医师培训,观察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培训。比较两组在教学前后的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临床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差异。结果:带教后,观察组的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技能水平如问诊、查体、诊断、病历书写、心肺复苏、心肺听诊、影像读片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效改善医师的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对规培医师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呼吸内科; 规培医师; 临床思维能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正文

需要标注“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引言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医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医疗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规培医师作为我国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许多规培医师在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方面显得不足,亟待我们探寻新的医师培训教学法,以提升规培医师的整体实践操作与临床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视觉化思考工具,其利用图示的方式梳理、组织信息,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深度,近年来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在处理涉及疾病处理方案复杂、知识点众多的呼吸内科专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然而,思维导图在呼吸内科规培医师培训中的应用现状及效果未见明确报告。所以,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我院20221月至202212月期间的70位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以期为以后的医师规培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总计70人,研究时间为20226月至202212[1]。通过随机数表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人。观察组的年龄范围为24 - 36岁,平均年龄为(29.36±1.62)岁,对照组的年龄范围为23 - 37岁,平均年龄为(29.48±1.73)岁。在规培经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规培时间都在6个月以上,且经过一致性检验,两组在同期的规培科目与科目数量无显著差异。

目标在于通过应用思维导图,探讨其在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效用,选取的研究对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治为主。持续性的医学教育旨在改进医师的知识,技能和临床表现,从而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对于本次的研究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Tony Buzan提出,它是一种可以用于记忆、学习、思维等多个维度的图形化学习工具。在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中引入该工具,旨在改进其学习方法,优化其临床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两组在年龄、规培经历等基础信息上无显著差异,可以确定两组在基线条件上的可比性[2]。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后续的对比研究。

1.2 方法

共选取了70名呼吸内科规培医师,根据他们的接受带教方法不同,被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规培医师接受常规的临床带教,具体包括定期的临床查房、手术操作演示、病例讨论、晨会病例分享等多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活动。

具体操作方式参照先前的常规培训模式,在医疗实践中强化医师的临床技能,通过查体、诊断、心肺复苏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教授与实践,培养医师形成系统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

观察组规培医师在接受常规带教的基础上,额外采用思维导图工具训练临床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工具,有助于进行知识的组织、关联和记忆。在中,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疗过程,设计出符合临床逻辑路径的思维导图,并指导医师通过这种可视化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病例的处理。

在培训过程中,我們鼓励医师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全貌的理解和判断。在处理复杂病例时,医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整理、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带教结束后,对两组规培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对比,具体指标和评价方法详见1.3[3]。通过这种方式,旨在探讨应用思维导图在提高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上的效果,为呼吸内科的规培医师的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医师的临床训练效果评价主要依赖于基础知识、常规操作、临床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四个核心维度。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主要检验医师病情分析、治疗方案制定等基础工作能力,临床技能概括了医师在接触患者实际病例时,如问诊、查体、心肺听诊、诊断等实用能力,综合能力则涵盖了医师在医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及创新思维等素质。

与之相对应,文章主要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医师带教前后的得分变化,来评估思维导图应用效果。具体实施中,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的评定采用了带教前后得分评定法,同一医师带教前后的得分提升情况即体现了其学习进步。临床技能则由专门人员依据评价量表进行分级打分,评价其综合水平,包括问诊、查体、心肺听诊、影像读片等七项具体技能。综合能力则从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核。

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数值,两组间的比较采用 t-test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准则,以期有效地保证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深入研究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主题。统计学方法被广泛认为是确保研究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尤其在对不同组别进行对比分析时。

对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例数、基础知识得分、常规操作得分和各项临床技能水平得分,选用了一种计量资料,由平均值和标准偏差“¯x±s”来表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揭示每组的平均表现,还可以展示数据的变异程度。对于数据的比较,选择了T检验方法,将两个独立的样本的平均得分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得出的T值和P值来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计数资料使用卡方分析和百分数表示,对具有类别的变量进行分析,如问诊、查体、诊断等临床技能,以及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种方法有利于揭示每个技能和能力的具体表现,并对此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在所有分析中,所得P值均小于0.05,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能力上展示出来的差异并非随机产生,说明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假设是有依据的。

总的来说,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不仅帮助证实了的研究假设,更提供了一个量化和客观评估思维导图效果的有效工具。

2 结果

2.1 带教前后两组的成绩对比分析

带教课程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基础知识上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0.0±3.271.0±2.8,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t=0.227, P>0.05)。经过专门的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引导,带教后两者的成绩均有提高[4]。观察组的基础相关知识成绩提高至91.5±4.3,常规操作技能得分90.5±2.7,而对照组带教后基础知识得分提升至81.9±3.1,常规操作技能得分80.3±2.2。观察组在带教后的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74.097P<0.05)。结论:思维导图在提升呼吸内科规培医师的基础知识和常规操作技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1  带教前后两组成绩比较

组别

例数

带教前基础知识

带教后基础知识

带教后常规操作

观察组

35

70.3±3.3

91.5±4.3

90.5±2.7

对照组

35

71.0±2.9

81.9±3.1

80.3±2.2

t


0.227

5.234

4.092

P


0.05

0.05

0.05

2.2 两组的临床技能水平对比

在这次研究中,比较了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带教和传统方式带教两组呼吸内科规培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通过针对问诊、查体、诊断、病历书写、心肺复苏、心肺听诊和影像读片七项技能测试两组医师的表现。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问诊、查体、诊断、病历书写、心肺复苏、心肺听诊和影像读片所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对照组(t= 3.0173.0273.9074.2374.0972.2232.9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得分在所有元素中都达到3.8分以上,而对照组平均得分在所有元素中不足3.3分。

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应用思维导图在提高规培医师的临床技能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病历书写,心肺复苏和影像读片这三项技能上更是如此。而对于传统方式的教学,其效果显然要差一些。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在提升规培医师临床技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  两组临床技能水平

组别

例数

问诊

查体

诊断

病历书写

心肺复苏

心肺听诊

影像读片

观察组

35

4.1±0.3

4.0±0.2

3.8±0.1

4.2±0.5

4.1±0.5

4.2±0.4

3.9±0.2

对照组

35

3.1±0.2

3.2±0.4

3.0±0.3

3.3±0.3

3.2±0.1

3.1±0.6

2.80±0.1

t


3.012

3.029

3.908

4.234

4.092

2.223

2.987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的综合能力情况分析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综合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能力包括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五个方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两组在相应的综合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健康教育(9.0±0.3)、交流沟通(8.9±1.0)、团队合作(8.8±0.5)、自主学习(8.5±1.0)和创新思维(8.2±0.4)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1.07.6±0.47.5±0.67.2±0.57.0±0.2[5]。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观察组在带教方式上采用思维导图有关,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的结构化表达和逻辑关系的明确,可以更有力地提升规培医师的综合能力。

3  两组综合能力情况

组别

例数

健康宣教

沟通交流

团队合作

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

观察组

35

9.0±0.4

8.9±1.0

8.8±0.5

8.5±1.0

8.2±0.4

对照组

35

7.5±1.1

7.6±0.4

7.5±0.6

7.2±0.5

7.0±0.2

t


3.765

3.821

2.901

4.013

4.881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呼吸内科,特别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研究和治疗中呈现出多样性。对于规培医师来说,背景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治。在这个研究中,通过规培医师呼吸内科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成绩提升,表明了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显著增强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

和对照组相比,使用思维导图的观察组医师在带教后综合知识和常规操作分数显著提高(分别为91.5±4.390.5±2.7),这些数据证明思维导图为提升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通过创新的学习和教授策略,可以发现新的方法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导医师更加深入的探索疾病的原因和影响,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更全面的决策。这种方法强调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医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提升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观测组医师在综合能力(包括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评分也显著提高,充分显示出思维导图在提高医师的职业素质方面的优势。

应用思维导图在规培医师中能有效提升呼吸医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对于提升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拥有全面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专科医师具有较大的价值,值得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高发、高病死率的慢性气道和肺部患病,临床上需要呼吸内科规培医师具备较好的临庚思维和能力来有效应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用思维导图在培训中,能够更好的提升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操技能。

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清晰观察到,运用思维导图的观察组在问诊、查体、诊断、病历书写、心肺复苏、心肺听诊、影像读片等多方面的临床技能水平,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诊断和病历书写这两方面,观察组在运用思维导图后得分较高,表明思维导图能够改善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准确诊断患者的能力,增强其病例书写规范性和全面性。

思维导图强调了视觉化思考的重要性,让规培医师能够通过整体性的视觉框架来把握和处理临床问题,有利于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由于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帮助规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建立更加系统的临床思维模式,提升对患者疾病的全面把握和关联性思考。

运用思维导图的训练方式,可以在提高规培医师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有效提升其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在COPD这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疾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值得在规培医师的培训中推广应用。

呼吸内科规培医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的临床工作,既需要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也需要高超的临床技术以及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重点提升了规培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根据研究结果,在健康宣教、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等上,观察组呈现出的综合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在健康宣教这一环节,观察组的表现更为突出,均值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这意味着,规培医师在掌握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后,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复杂的临床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有效的传达给病人和家属,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在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这两方面,观察组的优势同样明显这是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规培医师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中的效率及有效性。对于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思维导图同样展示了较大功效,可以鼓励和引导规培医师对新知识的自我探索和积极思考。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呼吸内科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提升规培医生的整体医疗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值得在现实临床教学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欢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内科治疗临床观察[J].医学研究,2019,1(04):39-39.

[2]李秀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内科治疗临床研究[J].特别健康,2021,(16):106-107.

[3]孟凡银.慢性肺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观察[J].医药界,2019,0(15):0085-0085.

[4]陈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临床治疗[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8):0076-0078.

[5]黎秀珊.思维导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J].健康忠告,2020,(12):168-1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