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摘要
关键词
PICC导管;放化疗;肿瘤患者;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正文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PICC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tumor,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Methods 200 tumor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21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3, and 100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care enhanced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care only. The infection rat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e of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ient age, immune function status, and catheter maintenance frequency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fection (P <0.05).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of PICC catheter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rate of tum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Key words: PICC catheter; chemoradiotherapy; tumor patients; infection factors;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PI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通过外周静脉置入并达到中心静脉的一种导管,因其具备操作便捷、创伤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中。PICC导管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静脉输液困难、反复穿刺带来的不适以及短期内频繁更换输液通道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依从性。然而,随着PICC导管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导管的维护和使用情况、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等多个因素[2]。由于放化疗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风险更高,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同期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同期放化疗并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1.2纳入标准
经病理确诊为肿瘤且需同期放化疗者;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经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既往有严重感染病史者;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未能完成治疗或失访者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200例同期接受放化疗并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4.1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标准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具体包括:
(1)每日监测体温:每天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体温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2)局部无菌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每日对PICC导管周围皮肤进行无菌处理,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源的入侵。(3)定期更换敷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每3-5天)更换PICC导管的敷料,确保导管插入点的干燥和清洁。(4)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PICC导管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对感染预防的重视程度。(5)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导管的使用情况和皮肤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风险。
1.4.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标准护理,包括:(1)体温监测:根据医院常规,定期测量患者体温。(2)常规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基本清洁,但不进行每日无菌处理[3]。(3)敷料更换:按照医院的常规更换敷料频率(每7天)进行处理。(4)基本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基本的PICC导管护理知识,但不进行详细的强化教育。(5)常规评估:根据常规护理流程,评估导管使用情况,但不进行特别的感染风险评估。
1.5观察指标
(1)年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肿瘤类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类型分布情况(肺癌、乳腺癌及其他)。
(2)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感染情况:记录有感染和无感染的病例数,并计算感染率。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年龄、免疫功能状态、导管维护频率等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指标 | 年龄(岁) | 男性(例) | 肺癌 | 乳腺癌 | 其他 |
观察组(n=100) | 55.6±8.7 | 52 | 40 | 35 | 25 |
对照组(n=100) | 56.2±9.1 | 50 | 38 | 37 | 25 |
t值 | 0.45 | 0.40 | 0.19 | 0.09 | 0.00 |
P值 | 0.65 | 0.53 | 0.66 | 0.77 | 1.00 |
2.2两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感染情况 | 有感染(例) | 无感染(例) | 感染率(%) |
观察组(n=100) | 5 | 95 | 5% |
对照组(n=100) | 18 | 82 | 18% |
χ²值 | 9.34 0.002 | ||
P值 |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免疫功能状态、导管维护频率等为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因素 | 年龄 | 免疫功能状态 | 导管维护频率 |
OR值 | 1.05 | 2.20 | 0.75 |
95% CI | 1.01-1.10 | 1.30-3.70 | 0.60-0.90 |
P值 | 0.03 | 0.01 | 0.02 |
3讨论
3.1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及导管维护频率低等因素显著增加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具体分析如下: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也随之下降,这使得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特别是在接受放化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免疫力进一步受到抑制,更加容易引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免疫功能状态是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例如接受化疗或存在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显著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在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免疫功能低下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加强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维护频率对感染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定期维护能够有效减少感染风险,而维护频率低会增加导管周围皮肤的污染机会,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在本研究中,导管维护频率低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维护频率高的患者,表明定期的导管维护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3.2护理对策
(1)加强无菌操作: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外源性感染。在PICC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包括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消毒皮肤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入侵机会。
(2)定期维护: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3-5天更换一次PICC导管的敷料,以防止导管插入点的皮肤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征兆。同时,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的状况,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认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PICC导管的使用和护理注意事项,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进行日常护理,避免不必要的感染风险。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护理意识和技能,促进其积极参与感染预防工作。
(4)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导管置入部位及周围皮肤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征兆。护理人员应每日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详细记录导管插入点及周围皮肤的情况。一旦发现感染征兆,如红肿、疼痛、渗液或体温升高等,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防止感染扩散和加重。
参考文献
[1] 黎容清,江岱琪,吕玉洁,等.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1):3.DOI:10.16821/j.cnki.hsjx.2016.01.034.
[2] 韦韶杰.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12).
[3] 郭文杰.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002):000.
[4] 田雨,王力军.同期放化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1):255-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