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莫站

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547000

摘要

在新一轮的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此同时,新兴媒介也逐步融入教学领域。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应审慎把握劳动教育的契机,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巧妙地将之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此举旨在不仅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而且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劳动教育在数学课程中的深入渗透,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劳动教育;综合素质

正文


引言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务必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当前时代与技术的飞速进步,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转型,将全面且科学的理念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之中,已成为一个急需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内在的德育价值亦不容忽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课程的特性,巧妙地融入德育元素,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一)利用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正式确立“数学的基本元素”为核心,因此,在数学教育领域,教师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数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体现了这六大能力的实际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经历与基础数学知识,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特征,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亲身体验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从而在数学能力与思维灵活性的转化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通过工作实践与数学知识的相互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发展多样化劳动参与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中,诸多学校倾向于在校园内为学生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如进行垃圾清理、冬季树木的防寒处理以及清除草坪上的杂草。然而,传统的劳动教学模式在人员调配和信息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且未能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了优化这一状况,教师将数学课程融入高中劳动教育中。具体而言,在校园义务劳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例如,在冬季为树木“穿棉衣”的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人员分工,并利用数学统计方法调查学生的劳动偏好,进而对他们的劳动兴趣和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面素养培养的转变。这一转变强调,数学教育不仅应聚焦于知识的传授,更应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知社会和生存环境。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与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相契合。此举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完整个体,为社会的整体发展贡献人才。

鉴于数学学科的独特教学特征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不仅有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升,还能拓宽其知识面,推动其全面发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关怀和审视的态度,关注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劳动教育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其融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准确理解并应对这一现状,教师需从多维角度深入探讨劳动教育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渗透途径,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细致分析。

首先,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大劳动教育的融入力度。尽管部分学校已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与活动,但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仍显边缘化。这导致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劳动教育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就学生整体素质而言,尽管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体素养仍有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这些素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再者,从教育政策层面来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政策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因此,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情况尚不够全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从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推动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中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1]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策略

(一)深化数学学科劳动实践

当代劳动教学方式正经历着由传统单一、枯燥的身体素质训练,向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转变,并持续向实践性更强的方向演进。现代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劳动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获取、选择、评价和应用方面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这是高中数学劳动教育积极响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所采取的重要教学举措。因此,以趣味为导向的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逐渐获得重视。

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注重将求积计算与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深度融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价值。以小红家庭计划建房为例,面对房屋形状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实际情况,需要精确测量墙壁和屋顶的面积。在这一具体案例中,学生们将扮演小红的角色,通过多角度观察房屋,并运用所学的三视图知识,准确计算特定区域的面积。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实践中,提升劳动素质,更是对学生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了劳动实践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不可或缺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劳动知识资源的途径得以极大丰富,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为他们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们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丰富教学手段,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劳动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并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森林画卷,画面中辛勤劳动的农夫令人印象深刻。接着,教师提出:“植树节即将到来,我们计划在操场上种植树木。已知场地宽度为50米,每隔5米种植一株大榕树,并在两侧各种植一株。请问需要种植多少株树木?”部分学生初步计算得出50×5=10株的结论。然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教师详细展示了植树的全过程,从0米开始,每隔5米种植一株,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进行计数,最终确认总共种植了11株树木。随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若两侧都不种植树木,那么将有多少株?”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展示,学生认识到应种植9株树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探索树木种植的规律[2]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本抽象、单调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认识到劳动教育中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也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利用数学的美感渗透劳动教育

数学中的“美”是“统计性、对称性、简单性”的,它是劳动者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它与现实的劳动过程息息相关。在高中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数学劳动中体会到数学所包含的美感,例如,在解题的时候,用最简单的方法,举一反三。通过对一道问题的多个解答和多个问题的解答进行探索,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用“数学美”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去解决问题,在数学的美感中融入劳动教学当中。

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将课本上关于“数学探索”和“数学模型”等内容的有机组合起来,让他们进行“劳动实践”。比如,在“利用向量研究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利用皮尺和测量仪,对某个楼房的高度、与测点的距离、河对岸的距离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而使他们在这种经历中,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劳动工具,还可以体会到测量的过程。

(四)建立多样化教学评价模式

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通过一种激发和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又可以使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反思。要注重对学生的数学劳动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挖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亮点,并将其转变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运用各种评价方式,不仅限于教师和学生的评定,也可以让学生和同学进行民主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劳动与数学的联系[3]

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中,大部分老师都把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度等方面,新课改的实施,除了对教科书中的章节作相应的修改之外,还对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为此,在目前的劳动教育工作中,老师要改变对教学评价的重心,利用综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长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达到更好地指导作用。例如,在对函数进行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建立起数理分析的理念和构建的理念,让他们在进行分析和构建的过程中,使用批判的思维方式,从实际的环境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实际应用的概念。

(五)加强家校联动,渗透劳动观念

经过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的严谨分析,不难发现,课本中诸多场景、例题和习题等均与社会劳动紧密交织。特别是家务等日常劳动,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劳动直接接触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宜深入挖掘日常劳动相关的素材,并融入课堂讲解之中。同时,建议加强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通过设计家庭协作型作业,促使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以此增进亲子间的情感联系[4]

以《分类与整理》单元为例,其核心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全面理解分类的概念、方法及功能,同时体验分类的数学运算。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对身边物品进行分类。课程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与学生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进行家庭清洁工作。鉴于一年级学生普遍已具备整理个人物品的习惯,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喜好对寝室物品进行分类。家长可记录孩子整理过程的视频或照片,如孩子按书籍种类整理书架,或按毛绒玩具、汽车玩具、乐高玩具等类别整理玩具等。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从而在数学教育中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渗透[5]

结束语

数学问题的起源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均源自其已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将劳动教学与劳动紧密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和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此举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在高中数学劳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任务,甚至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提升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数学元素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融入[J].文理导航(中旬),2024,(07):37-39.

[2]陶珊珊.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9):74-76.

[3]孙桂英.五育并举视角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分析[J].高中数学,2023,(17):6-8.

[4]陈晓铃.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3):61-63.

[5]蓝海波.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德育渗透研究[J].吉林教育,2021,(31):22-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