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读品写”课堂艺术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读品写”;课堂艺术;策略
正文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作为一门核心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探索一种更加高效、更具艺术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1]。“读品写”课堂艺术强调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材料、拓宽视野;通过品味来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情感;通过写作来运用所学、表达自我。这一教学模式将阅读、品味与写作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旨在通过艺术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互动不足
在许多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教师站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保知识点的覆盖,但却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激励。课堂变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场所,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互动的缺失使得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无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1.2缺乏个性化教学、内容过于应试化
由于缺乏个性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和标准,而忽视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和挫败,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内容的应试化也限制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逐渐降低。
1.3教学理念陈旧、评价片面化
在某些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理念似乎还停留在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而非学生的主动探索。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满足。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而学生的主体性则被边缘化,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的表现和能力仅仅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而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其他方面,如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能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2]。
2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读品写结合的重要性
读品写结合不仅深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还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借助细致的文本品味深化理解层次,最终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形成了一个持续促进语言技能提升的良性循环。此教学模式更是思维与审美能力培养的沃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锻炼逻辑思维,学会分析、综合与判断;品味文本时,则能提升对语言美、情感美及意境美的鉴赏能力;而写作则成为了学生将个人思考、感悟与想象转化为文字的艺术创作过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审美表达能力。读品写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单纯知识传授与应试技能训练的单调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阅读体验、深入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性的写作探索,让学生在乐趣中阅读,在感悟中品味,在表达中成长,从而更加主动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3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效进行“读品写”结合的策略
3.1突出结构,强调整体
众多学生普遍反映,部分文章初读之下似乎浅显易懂,然而深入探究其内涵与精髓时却倍感挑战。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学习困境,教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高效的教学引导与能力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着重强化学生对语文阅读材料脉络与结构的把握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教授《孔乙己》一文为例,教师在完成课文的基本讲授后,可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尝试解读与阐述文章的多重含义,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个性化见解,形成课堂上的思想碰撞。教师可进一步拓展教学视野,将《孔乙己》与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进行跨文本关联教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与思想深度,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与偏差,从而主动进行修正与提升。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整合阅读材料,优化阅读与写作的整体框架[3]。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将作者的写作思维与作品中人物的心路历程紧密相连,构建出一幅幅生动而完整的文学图景。
3.2完善阅读教育方法,加强素材积累
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素材积累上不断探索与强化。在教学过程中,以《使至塞上》、《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古文为例,不仅要深入解析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古文意境,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诗句,以此提升文章的层次与韵味。促进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内化,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写作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古诗词句的积累,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传承,更是学生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诵读与深刻理解,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与写作语言,从而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让每一句古诗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他们笔下熠熠生辉的亮点。随着素材积累的日益丰富,学生们在阅读中的视角与思路也随之拓宽,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日益浓厚,并积极探索如何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素材。这一转变不仅打开了他们认知的新世界,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学习掌握更为扎实。
3.3随文批注,以读感悟写作
随文批注是一种学习技巧,它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见解和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文学作品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认识,还能在写作上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批注还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注释,学生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主动和批判性,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也提高了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例如,在教授《雨的四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模拟雨声的音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如“你对雨有什么看法?”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做批注,比如用铅笔在文本旁边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标记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或情感表达。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巡视,观察学生的批注情况,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4]。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雨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为什么作者选择以雨为主题?”鼓励学生集体思考并回答,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回答相关问题。为了将阅读与写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比如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写一篇描述自己家乡的文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家乡文化。通过这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同步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
3.4借助生活,随笔感悟思想
生活记录与随笔感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以推广。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老师可结合题目,让学生考虑冬季与自然、人文的关系,并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让学生到户外去看一看,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景物,如公园,街道,树等来观察。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通过对颜色,声音,温度等多个方面来描写冬季的特征。同时,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观察成果和感受,并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生活观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老舍对济南的冬日充满了爱与赞美,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通过形象的描写,让同学们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冬天的济南一样,既暖和又舒服。老舍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使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在《济南的冬天》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实践,进一步地了解、把握课文,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技巧得到提升。同时,老师们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5立足文章,利用主题练笔
主题练笔,是一种以具体话题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围绕已有的题目进行深刻的思索和探究,这不但可以拓展作文的空间,也可以加深对题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更细致地掌握文章的情绪脉络,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技巧。在语文教学中,以主题练笔为主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它还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主旨,也就是对春天的热爱和歌颂,并对其中的主要情节和角色进行了剖析,深入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然后,可以围绕着“春天与生命”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去想二者是否有密切的关联,并且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去表现这样的关系,来训练他们的主题概念和表现能力。另外,也可以从写作技巧这一视角去发掘练习题目。《春》是一篇语言优美,形式独特的散文,文章中蕴涵着大量的修辞和比喻、拟人等生动的描写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创作,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特点,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5]。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春、夏、秋、冬三个季节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对比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练习时,要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相结合,把他们学到的技巧融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有特色和创造性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春》的内容,又可以在教学中发展观察、想象和创新,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
4结束语
初中语文“读品写”课堂艺术的探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教师可以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读品写”课堂艺术必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彩霞.基于读写结合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J].成才之路,2020(20):102-103.
[2] 王惠霞. 读写结合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路径创新分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 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23:268-271.
[3] 郭群英. 关于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实施路径探讨[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 会.2023 年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三),2023:105-108.
[4] 朱孟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法探究[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 社.2022 现代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2:537-540.
[5] 肖英.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23:527-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