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时期农村撂荒地问题成因及对策--以福建丘陵地区D镇为例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裕兴

福建省邵武市大埠岗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354008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定居,农村不同程度出现了土地闲置,这一类土地长年或季节性无人开展农业种植,只能生长一些杂草,因此也被称作为“撂荒地”。目前来看,撂荒地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问题是否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将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一个具有福建丘陵地区典型特征的D镇为例,对D镇撂荒地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撂荒地;成因;对策;

正文


新时期农村撂荒地问题日益凸显,探讨分析撂荒地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从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益低土地承包经营细碎化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失范等方面分析了撂荒地问题的成因,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政策引导、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综合施策,有望有效解决农村撂荒地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这一研究课题具有深入研究的重要价值。

一、改善农村撂荒地问题的意义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耕地属于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撂荒地的存在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粮食总产量。通过改善撂荒地,可以恢复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其次,撂荒地往往位于较为偏远或者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些土地的恢复利用,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再次,改善撂荒地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附加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通过整治撂荒地,可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定保障与支持[1]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村撂荒地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撂荒地的复耕可以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其次,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再者,改善撂荒地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撂荒地的整治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而改善撂荒地问题,正是产业兴旺的关键基础。通过恢复和利用撂荒地,可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帮助。另外,改善撂荒地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者,整治撂荒地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文明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改善撂荒地还有利于传承并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之,改善农村撂荒地问题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价值[2]

二、目前农村撂荒地问题现状

撂荒地是指在现有地管理制度以及生产条件下,农村大幅度降低对土地 以及整个种植行业的经济投入,包括经济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等,致使土地无法被耕种的一种荒芜状态[3] 近年来,农村撂荒地问题越发严重,撂荒地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从福建丘陵地区D镇耕地现状来看,D镇位于S市南部,辖11个行政村,其中6个为偏远山区村,其余5个村地势相对平坦,全镇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2023年自然资源部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D镇耕地面积22418.2亩,其中撂荒地面积3615.88约占耕地面积16.13%,共计527个地块,不同程度分布11个行政村,6个偏远山区村撂荒地面积合计2183.57亩,占全镇撂荒地面积60.39%,偏远山区撂荒地比重大撂荒现象更加突出。从撂荒地类型来看,耕作层灭失地块面积为261.47亩,共计95块;偏远且分散地块面积为1623.5亩,共计202块;交通不便因素地块面积为1243.1亩,共计139块;缺少灌溉水源地块面积为384.67亩,共计54块。其余因鸟兽等危害因素103.14亩,共计37块。因此D镇大部分撂荒地属于偏远且分散的山垄田,田块小、坡度大、耕地肥力差、农田基础设施复耕复种难度大。另外,从近三年实际种粮面积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为20152.34亩,2022年为19576.17亩,2023年为18802.32亩,实际种粮面积逐年递减,也从侧面反映出D镇撂荒地面积增大趋势。由此可见,D镇的撂荒地面积基数大、类型复杂多样,不仅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影响粮食和农产品稳定供给,还很容易导致土地因此板结退化,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

三、新时期农村撂荒地问题成因

(一)农村劳动力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纷纷涌入城市当中。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导致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劳动力流失严重。据调查统计,2023年D镇实际参与农业种植户数是1090户,占总户数的18.36%,种植户数量少,主要劳动力年龄集中在55-70周岁之间。根据2023年3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据来看,全镇登记申报种粮大户共计132户,种粮大户年龄结构为:1940-1949年出生5人、1950-1959年出生26人、1960-1969年出生75人、1970-1979年出生23人、1980-1989年出生3人、1990年之后出生没有种粮大户,1970年以前出生的种粮大户106人占总数的80.30%,1970年以后出生的种粮大户26人占总数19.70%。种粮农民数量少和年龄老化问题折射出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因此,许多的耕地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而出现撂荒问题。

(二)农业生产效益低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有了自主选择经济活动的权利。随着城市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与农村第一产业农业有相对的经济比较优势。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比种地收益好,自然选择二、三产业。D镇农业收益存在依赖天气条件,种植风险大、周期长,农业生产效益低,从而造成长年或季节性撂荒。以种植一亩水稻的投入产出计算,投入成本:农资350元、田租380元、人工100元、机耕150元、机防30元、机收150元,合计投入1160元。一亩水稻平均产量1100斤,以当年粮食收购价格138元/100斤计算,一亩水稻收入仅为1518元。亩均水稻纯收入358元。种粮成本增加,粮食价格增长缓慢,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与投入相比出现严重的不协调。愿意从事农业耕种的农民越来越少,这必然导致农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出现。

(三)土地承包经营细碎化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细碎化是导致农村撂荒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制度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了细碎化的经营格局。这种土地经营细碎化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为了耕种这些小块土地,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许多农民宁愿选择撂荒也不愿意耕种。土地细碎化还加剧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难度,使得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变得困难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失范

目前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例如流转程序较为复杂、流转合同不够规范等,这些都导致土地流转过程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极大的影响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其次,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纠纷、流转价格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市场流转问题也体现在土地流转之后,一些土地并未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或者在流转之后土地的用途发生了改变,这些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加剧了撂荒现象。

四、新时期农村撂荒地问题改进策略

(一)政策引导与激励

针对农村撂荒地问题,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引导与激励政策,从而更好的促进撂荒地的合理利用。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针对愿意复耕撂荒地的农户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成功复耕的撂荒地,给予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农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复耕的成本,从而更好的提高农户耕种积极性。其次,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化土地流转行为模式,确保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再次,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关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现有条件,从而提高农村吸引力。例如,可以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积极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帮助。最后,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结构的培育,提升土地流转效率,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咨询、评估等服务帮助,降低农户流转土地期间的风险

(一)推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

首先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农业,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引导农民对撂荒地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治理,采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水田重点种植优质水稻,打造高山绿色优质特色农业;旱地推广种植大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丰富粮食种类;部分撂荒地可以发展菌类、中药材等高价值作物。积极调动农民复垦复种热情,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解决撂荒地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再次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鼓励村集体对撂荒地采取托管等兜底方式,对难以解决的撂荒由村集体代耕代种,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现象。

(二)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农村撂荒地问题很多时候涉及到技术层面,只有技术得到更新与优化,才能够更好的避免农户在耕种期间舍弃耕地。因此,必须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基本工作,更好的提升土地产出率。另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推广机械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鼓励更多的农民购买并且使用农业机械,这将会降低劳动的整体强度,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益。目前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期间,我国明确要求农业生产必须要侧重绿色化,因此未来也需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水平,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三)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

首先,需要显著增强农村土地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普及土地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充分了解自身的土地权益,从而在土地使用以及管理层面更加自觉。其次,开展针对性的土地保护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起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土地的耕地保护意识,培养农民对土地资源的珍惜以及保护态度。除此之外,加强舆论正面引导,积极利用媒体、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农村撂荒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潜在危害,提高社会公众针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度,激发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关注。最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农村撂荒地治理当中,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农村撂荒地治理的良好氛围。这种多层次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可以稳步推进解决农村撂荒地问题,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与乡村振兴。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撂荒地问题逐渐凸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属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外部因素,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民观念滞后等内部原因。想要解决农村撂荒地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相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策引导、经营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推广、教育宣传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改进农村撂荒地问题,为乡村振兴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浩杰.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撂荒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24,55(01):132-134+138.

[2]陈藜藜,邹朝晖,刘晔.基于条件过程分析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对耕地撂荒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3,37(11):73-83.

[3]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 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