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防拐骗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防拐骗教育;安全防护经验;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
在非暴力的情况下,欺骗和防止欺诈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即侵犯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对这一矛盾的最好诠释。欺诈是指行骗者运用不实的语言或编造出种种行动的假象,以较小的好处或假的好处引诱别人,让他们上当,以此来获取不法利益。预防欺诈是指个人为了避免自己或有关人员或有关人员的财产遭受损失,在可能获得利益之前,对其进行权衡。。
幼儿的大脑皮质发育程度较低,相关的知识经验较少,因此对欺骗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幼儿的预防欺骗和预防欺骗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是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一部分,更是幼儿社会化发展和教育的关键。近几年,因幼儿诱拐事件时有发生,幼儿防诱拐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幼儿诱骗主要途径与手段
虽然幼儿诱骗的方式多种多样,个案也很多,但经过认真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发现,幼儿诱骗的方式和方法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幼儿诱骗的主要途径及分类
幼儿诱拐的方式有四种,即代引诱、物品引诱、游戏引诱和同情引诱。其中,前3项属于外在途径,第4项属于内在途径。如果幼儿或者其监护人对这四种欺骗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诈骗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在遇到诈骗的时候,能够更早地察觉到诈骗,从而激发起他们的防骗意识。
(二)幼儿诱骗的主要手段
第一,心理接近、相容阶段。诱骗者运用预先仔细收集的相关资料,以语言或行为与幼儿进行接触,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形成熟识效果。比如:XXX同学,我是你妈妈XXX的同事,她没时间来接你 让我带你回家。
第二,幼儿内心需要激发阶段。需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当一个人的需求形成时,他就会启动注意机制,使得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他的需求上。想要回家,想要吃东西,想要玩好玩的玩具,想要玩更好的游戏,安全卫生的需要,同情的行动的需要,表扬的需要等等。当这种需求被刺激后,幼儿的大部分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相关的活动上。
第三,幼儿内心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旦孩子们进入陷阱,与他们的行为产生共鸣,他们就会用“更好玩”,“更好吃”之类的话来刺激他们,让他们产生更高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为他们的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
第四,创造强烈动机的诱因。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冲动,从而促使他采取相应的行动。激励就是在某种情况下得到满足。
二、幼儿防诱骗意识与发展特征
(一)幼儿防诱骗行为发展特征
防欺骗行为是防欺骗能力的一个主要外部体现,幼儿的欺骗防御能力发展程度还不高,但是发展相对较快。
1. 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总人数为383人。其中小班幼儿124人,中班幼儿126人,大班幼儿133人。
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单因子4水平的被试间试验设计,以引诱条件作为因变量,将被试分成4个层次,即代接吸引、物品吸引、玩耍吸引和同情吸引。儿童有没有发生防御性行为是被变量,用二点记分法评分,用0,1表示有防御性行为和没有出现行为。
当主测试完成后,将实验结果汇报给研究者,研究者们将实验结果进行统一的核对和记录,输入电脑后,再用 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
3. 实验过程
在实验一开始,实验班的学生就像是在玩一样,他们的老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的回应。主、被试分别与被试进行一对一的接触,并根据预先设定的实验规则与被试进行对应的沟通。如果孩子们想要跟着老师一起走,那么老师就会把孩子领出教室,去老师指定的教室。配班师向孩子们询问他们是否知道他们离开的原因,并温柔地告诉他们,在没有得到老师许可的情况下,不要擅自离开,让孩子们到指定的区域去玩耍,这个试验就算是完成了。
4. 研究结果
图2-1 各年龄段幼儿防范行为的比较
图2-1所示为小、中、大三个班级中的儿童有无防御行为的差异。从整体来看,不同年级儿童没有发生防卫行为的比率均高于有防卫行为者。卡方检定显示,小班的学生成绩有显著的差异,中班的学生成绩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而大班的学生成绩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小班幼儿对幼儿园新环境的不适应,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激发,而且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外界刺激的排斥程度更高,从而产生了更高的防错率,这是早期家庭安全教育的成果。另外,因为调查是在第二学期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幼儿教育活动之后,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安全感得到了提高,因为熟悉感和安全感的增强,外部的防御性也随之降低,所以到了中班,没有出现预防行为的比率大大提高,与发生预防行为的比例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二)幼儿防诱骗意识发展特征
第一,早期安全家庭教育为儿童预防欺骗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家庭的早期安全教育中,防拐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能与陌生人说话,不能让陌生人抱,不能接陌生人的物品,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被拐走。这种防范性的告诫式教育,是一种自发性的、预防性的教育方式,尽管存在着机械化和绝对的缺点,但是由于它的简单性,它有助于孩子们在早年的时候,建立起一种简单的安全体验,并且为日后的分化、辨证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幼儿园和家庭的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快速地提高了儿童的防诈意识。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扩大了孩子们的社交空间,同时,在幼儿园里有一种安全和信任的感觉,积极的教育引导等积极的因素,使得幼儿早期的防欺骗意识发生了分化和重构,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第三,影响因素多样性导致幼儿防诱骗意识出现差异化发展
同一班级和不同年龄的幼儿防范欺骗意识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如果被问到“有个姑姑(舅舅)想带你去动物园,你会不会答应?”一些学走路的孩子会继续问:“在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考官按照骗人的规矩,说:“有”,孩子们就说:“那我去。”因此,可以推断出,由于对自己喜爱的动物而产生的被欺骗反应是幼儿的兴趣、需要抑制了其防欺骗经验,如果直接说“去”,也会由于去动物园的快乐经历以及需要抑制幼儿的防引诱意识,如果直接说不去的话,那就说明幼儿自身并不喜欢去动物园,或者是对陌生人的回应。
三、幼儿防诱骗教育发现的问题
(一)幼儿防诱骗意识薄弱
幼儿从认识到行动要经历一段时间,很多幼儿虽然懂得如何去做,但却未必能够去做。所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应该逐步进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都是以单纯的说教为主要手段,如果孩子说“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等话,就可以认定孩子已经掌握了防止绑架的技能。
(二)幼儿防诱骗意识教育亟待加强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觉得,因为幼儿的生存能力很差,所以,孩子的安全责任应该完全由他们的监护人来承担,没有监护人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对于幼儿来说,防欺骗的主体通常是成年人而非幼儿,有关的教育重点放在不要让儿童单独玩耍、离不开大人的视线、不要把儿童交给陌生人看管等方面,而对于儿童本身的防欺意识的培养与培养则很少,可以用反复强调和恐吓的方式让幼儿牢记不能让陌生人抱,不能接陌生人给的东西。
四、幼儿防诱骗意识培养策略
(一)应充分认识到幼儿防诱骗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的安全教育一直以来都很受社会的关注,幼儿防拐骗的教育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这方面的教育多是针对成年人的,重点放在了增强成年人的安全意识和防拐骗意识上。这种偏见的潜意识就是,孩子们自己并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他们只需要记住几个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就可以了,其他的交给成年人去做。
(二)通过绘本阅读训练幼儿对诱骗来源的认识与辨别
在对已有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欺骗预防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识别欺骗的来源、估计欺骗的可能性、估计欺骗结果的风险、欺骗后的自我保护和逃生能力。幼儿被引诱的方式有:他人引诱、物品引诱、游戏引诱和同情引诱。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幼儿对诱惑的因素和行为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反欺骗意识。
绘本阅读训练幼儿对诱骗来源的认识与辨别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不同类型的诱骗。以下是几个步骤:
(1)选择合适的绘本:选择与年龄相符的绘本,内容简单易懂,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问题或者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思考,例如:“这个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等等。
(3)分析诱骗来源: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描述,让幼儿理解诱骗来源的特点和手段。例如,“这个人物看起来很友善,但实际上却在背后说谎”、“这个人物表面上看起来很亲切,但实际上他有着不良动机”等等。
(4)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受到诱骗,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当你遇到陌生人时,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语。要保持警惕并寻求帮助。”
(5)鼓励反思:在阅读结束后,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人物是好还是坏?为什么?”等等。
通过以上步骤的训练,幼儿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诱骗。在表现形式上,欺诈行为与普通行为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且一切日常活动都有可能发展为欺骗,所以识别欺诈源头和可能性是幼儿欺诈预防的关键。
(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模式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亲社会行为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缩写,通常是一种与社会意志相一致,对社会有益但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些父母对子女进行“以德报怨”的教育,对子女的亲社会人格的养成有益;有些父母怂恿子女“被人打一拳,就得还十拳”,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利于儿童利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通过情景摸拟游戏增强幼儿的防骗经验
因为幼儿的个人经历的主动疲劳还不够丰富,因此,警告式的安全教育仅能在儿童的头脑中植入一些简单的、无力的防欺骗意识,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儿童的防欺骗能力,就要通过设计多种仿真的情景教学,让儿童在贴近现实的环境中,了解自身的行为变化,并且能够观察到诱骗者的行动特征,寻找预防欺诈的方法。
五、结论
防拐安全教育历来受到幼儿园的高度重视,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体教学式的安全教育,一种是实战式的防拐演练。但是,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孩子们的认识总是与他们的实际行动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不能准确地分辨出陌生人以及幼儿园不恰当地进行教育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防拐教育的效果,幼儿园在教学方式上要“重知识传授,重行为训练”,比如把陌生人都讲给孩子听,并且教会他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做。在教学方法上要“由脱离现实走向接近现实”;对幼儿的教育目标要从对幼儿的教育转变为对父母的共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梦婷.基于幼儿认知思维下的防拐安全教育动态绘本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3.000624
[2]赵凡瑜,黎卓承,王玉婷等.家庭防拐教育对3-5岁幼儿抵制诱拐行为的影响[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2021.039734
[3]王艳.幼儿认知视角下的防拐安全教育个案研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1,(Z1):4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