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韩大慧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12000

摘要


关键词

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正文


      高校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一门课程。它是为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实践性与开放性,它由具体、实践性教学内容组成,是高校通过展开专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实践、社会顶岗实践等环节通过演示法、课堂教学法、案例剖析法等教学方式来贯彻、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过程。 高校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文章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合理建议。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训设备数量不足,设备更新缓慢,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的限制等原因,一些院校实训设备的台位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院投入重金购置的实训设备,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工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设备逐步落伍,学院难以同步更换设备。

    2.实训时间受限制

    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是需要大量时间反复训练。尽管目前多数课程可以在一体化实训场所实现教学练合一,但这仅局限在课堂。由于设备台位的限制及管理模式的问题,学生其他时间很难得到操作的训练

    3.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

   尽管各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做了较大的努力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新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实训内容教师统一决定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和创新的情况。有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方面的技能,而需要其他技能的提高,却不能在这宝贵且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工科专业的操作训练,危险性通常都比较高,若操作疏忽,不但容易损坏设备,更重要的是易对操作者产生伤害。另一方面,作为高职教育,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工而是能分析应用和操作检修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能面对问题,大胆地提出新见解,自行设计方案并实施。这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但这种方式对设备操作所隐含的危险性也必然较大。

    5.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师的新老更替,多数学校都引进了不少年轻教师。尽管引进的年轻教师学历较高,但由于这部分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专业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优先安排理论课教学,而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绩效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

    6.实训教材缺乏创新,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实训教材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简单、实训教学特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影响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

    7.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不科学

    目前,大多实践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性考核,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指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涉及学生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考核。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笔试为主,单一固定,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1.加大实训条件建设力度

    实训条件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既要重视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又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按照“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学练一体,校企共建”的原则,进行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室、虚拟工厂,使学生通过虚拟平台真实地了解掌握各种技术,保证实训的开放性、针对性,学生训练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对已掌握的技能,学生不必再浪费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选题,同时也可以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实现新技术的资源共享。(2)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质量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采取“请进、走出”等方式,选择装备水平高、技术岗位多、新技术应用广泛、管理规范的周边大、中型先进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为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学校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并聘请企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并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校企紧密合作对高技能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是学校要求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三是聘请企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岗位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1)完善与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应突出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交融并进,提出课程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工作对象、工具、工作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等。

    (2)教学内容面向生产实际。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应结合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以项目、案例、任务的形式进行设计,体现出完整的生产过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个完整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同时感受职业岗位的工作氛围和职业要求,以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既要满足近期就业“必须够用”,还应考虑到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迁移可用”,同时还要不断引入现场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内容,使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的发展。

    (3)加大“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力度。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参照职业标准,并且单独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应设置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复杂故障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突出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

    4.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场所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紧贴合作企业,找准切入点实现双赢。要逐渐打破传统的学期、学年、假期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教学安排,确定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与学的矛盾。

    5.转变实践教学形式

    (1)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改变传统的模拟性实训项目,把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直接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接轨。

    (2)指定型向自主型转变。过去的实训多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其创造力和自主精神受到很大制约。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由教师提出实训任务,按照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力。

   (3)验证型向创造型转变。验证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求证“已知”,创造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探求“未知”,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强调创造型的实践教学。

    (4)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工作适应能力。

    6.加强实习实训教材建设

    实习实训教材的建设,应突出其综合性和职业性,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贯彻“依照职业标准,突出工学结合,体现校企合作”的建设理念,校企共同分析专业岗位群主要岗位工种的工作过程,依照相关职业标准,总结归纳各工种必备的操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营造职业氛围,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发出教材应具备既满足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需要,又体现职业岗位标准、作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的特色。

    7.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力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的养成。制定并完善多元参与、多种形式、多个指标的全方位考核办法,即:(1)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专兼职教师评价。(2)考核指标多维度。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考核。(3)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可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

    特别是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实习过程考核,按照学生对相关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给定评价成绩;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及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定评价成绩。在此基础上实习工作指导小组依据三方评定结果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给予综合评定,考核合格以上者获得学分

    8.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检验手段之一,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开放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通过举办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参赛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并在学生中会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能更加发挥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可选择更好的技能人才,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在指导参赛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结语: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达到促进高校办学品质提升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途径。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彻落实党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此仅就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除此之外,还涉及实训场所管理模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多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