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研析
摘要
关键词
林业;培育;病虫害;防治管理
正文
引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逐渐提升,林业资源保护及发展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业不仅与地区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还会对碳达峰、碳中和及国家经济建设带来深远影响。所以,对林业培育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展开深入研究迫在眉睫。尤其新时期, 我国对林业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在培育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不断增加,合理的选择林业培育技术,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为林业资源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进而切实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林业培育技术要点
所谓林业培育,就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从良种选择到抚育成林开展的一系列以自然或人工为主的培育工作。由于林业培育贯穿林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所以在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相对较多,为了保证林业培育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提前确定培育目标,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实现该目标[1]。当前时期在科技迅速发展背景下,林业培育技术得到了极大优化和改进,促进了生产力质的提升。以下将对常见的林业培育技术要点展开深入研究:
(一)选择良种
林业资源的成活率不仅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还与品种类型、质量、科学管理密切相连。所以,在林业工程建设开展前,相关部门应做好良种选择工作。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在良种选择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这也是提高林业生产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可以将良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方面:首先,适应性原则。也就是根据林业工程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情况选择树种,保证林木生长状态良好,有效提高林分生产力。其次,经济性原则。选择木材品质好、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品种,最大程度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2]。其三,生态性原则。选择具有释氧、固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为加快当地生态环境修复速度提供保障。第四,多样性原则。选择多种类型的树木建立混交林,使林业资源在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中形成稳定的群落,切实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抗逆性,减少病虫害感染源和传播源。其五,可持续性原则。选择资源利用率较高、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确保林业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土质
土壤是林业资源健康生长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土壤质量会直接影响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所以对树木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改良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土壤透气性、蓄水性和保墒性,才能够为林业资源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需要提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人工林进行科学布局。在确定种植范围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种苗,尽可能形成结构复杂的混交林。另外,林地清理及土壤翻耕,也是改善土壤质量的两个重要手段。合理翻耕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能够为树木健康生长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实施中,相关部门需要使用农机设备对林地土壤进行深耕,达到破碎土壤中硬块的效果,并将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充分混合,以此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为树木根系发育营造良好环境[3]。结合大量实践来看,改善土壤条件不仅能够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有效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还能够加快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进而释放更多养分,为树木吸收奠定良好基础。并且,对林地土壤进行翻耕,还可以加快地表水下渗速度,在减少地表径流的同时降低水土流失率。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林地翻耕过程中,需要做好树木保护工作。如果林地中有规格较大的树木,需要预留一定范围,该范围内不能翻耕,以免对树木根系造成损害。并且完成土壤翻耕作业后,需要及时灌溉和施肥,为树木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助力。由此可见,林地翻耕是一项重要的林业工程措施,既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促进树木生长,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和产出率。
(三)合理灌溉
灌溉技术是林业培育工作的关键内容,主要目的是为林业资源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这也是林业部门培育壮苗的关键条件之一。结合工作经验总结来看,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选择行之有效的灌溉方法,是保证林地科学灌溉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灌溉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可能会导致苗木出现烂种、根系发育不良等问题;土壤水分过少,则容易导致苗木摄取水分不足,同样会影响其正常发育[4],甚至会引发土壤盐渍化。在灌溉工作实施中,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树木的生物学特征确定灌溉量、灌溉频率以及灌溉时间,同时考虑树木生长发育不同时期的需求量,及林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栽培方式等实际情况。针对水杉、柳树等喜湿树种,由于根系发育速度较慢,所以培育阶段可以对其进行少量多次浇水,针对臭椿、刺槐等耐旱树种,则可以适当减少灌溉次数,避免土壤湿度过大。
(四)科学施肥
林地施肥通常在造林后进行,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林地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和树木种类进行分析。并对林地土壤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土壤中是否有符合林业资源生长需求的养分。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肥料,定期开展施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合理选择施肥时间。相关部门在综合分析地区湿度、温度等要素的情况下,应对施肥工作进行合理规范。通常施加基肥需要在秋季进行,针对人工苗木,应将基肥施加的深度控制在(15-50CM)左右。其次,在种肥施肥过程中,幼苗大多选择颗粒肥,最好不使用粉状肥,合理施加种肥能够加快幼苗生长速度。其三,在追肥过程中,应合理选择追肥技术。常见技术包括撒施、浇灌和沟施三种方法,其中沟施效率相对较高,沟穴深度一般控制在7—110cm以内,完成施肥作业后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以此来改善土壤结构。其四,根外追肥一般是将无机肥料喷施到人工苗木的叶面,尤其在施加磷、钾等微量元素时,应优先选择根外追肥策略,切实满足苗木生长发育需求[5]。其五,针对不同时期的肥料施加,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常针对一年生播种苗,在生长发育初期通常对磷肥、氮肥需求量较高,所以需要多施加含氮量和含磷量较高的肥料,以此来促进幼苗根系快速发育。针对生长后期的苗木,一般对钾肥需求量较高,所以需要多施加含钾量较高的肥料,加快幼苗茎部木质化速度。
二、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
(一)完善林业监测站点
当前,我国林业培育技术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但林业管理策略却没有充分做到与时俱进,很多地区依然采用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导致林业资源成活率和产出率始终不高。所以,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和思想,通过完善林业监测站点的方式,切实做好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结合工作实践来看,在关键区域设置监测站点,能够实时了解林地实际情况,并准确采集病虫害相关信息,便于林业部门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处理。在林业监测站点设置中,林业部门需要将各类传感器安装到监测站点,主要用来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要定期巡查监测站点,收集第一手与病虫害有关的材料,进而为林业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信息等进行分析,能够准确了解林地病虫害发生趋势和规律,有利于为林业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为了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需要保证建立的监测站点有预警功能,一旦林地存在病虫害隐患,监测站点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快速采取措施解决[6]。如此既能够降低病虫害对林业资源造成的破坏,还能够避免病虫害持续蔓延和扩散。为了充分发挥林业监测站点的作用,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林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设备,准确记录和报告数据。
(二)加强林业资源检疫
林业资源检疫,就是对外地引进的苗木、种子或原木进行严格检验,主要目的是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源和感染源。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好人力资源检疫工作至关重要。在检疫工作实施中,主要对外地林业资源是否携带病虫害进行判断,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外观检查、内部结构检查、化学分析等方式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一旦发现存在病虫害,需要通过销毁、隔离等手段,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检疫部门还要将建议结果上报给相关机构,由相关机构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技术支持,进而将病虫害隐患控制于源头。
(三)采用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技术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较为常见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利用寄生虫、微生物、害虫天敌等生物资源开展防治工作。不仅防治效果较好,还具有节能环保等特点,所以应用频率较高。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引入天敌。就是在林地释放一定数量的害虫天敌,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以此来控制林地害虫的数量[7]。以美国白蛾为例,可以人工繁殖释放白蛾周氏啮小峰进行控制,同时,注意保护美国白蛾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提高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水平。其次,寄生虫防治,寄生虫是一种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体内。将害虫作为寄生体,能够对其生理功能进行破坏,进而达到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如苏木菌可以寄生在松毛虫体内,导致其死亡。其三,微生物制剂,这种药剂主要由微生物制成,药剂中的酶、抗菌物质等,在抑制或消灭害虫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例如:放线菌制成的药剂能够产生抗生素,可以对细菌、真菌生长带来一定抑制效果。其四,植物源性农药,这种药物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物质。例如,大蒜素、辣椒素等可以从大蒜、辣椒等植物中提取,用于防治害虫。
(四)采用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展开分析:首先,物理隔离技术。也就是在林地设立障碍物或屏障,将病虫害和林业资源进行隔离,避免病虫害持续传播和扩散。例如:将防虫网设置在林业工程附近,用来阻止病虫害入侵林地,为林业资源健康生长奠定基础。其次,物理诱杀技术。就是充分利用害虫趋光性、趋色性等特点,通过设置灭虫灯、粘虫板等装置减少林地害虫数量,降低害虫对植物的危害程度[8]。其三,物理调节技术。主要通过调节林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繁衍条件,以此来降低病虫害数量。例如:冬季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采用人工降温策略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以此来控制病虫害数量。结合实践来看,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采用物理防治策略,不仅安全、环保、高效,还能够有效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未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物理防治技术也会得到一定优化和完善,并且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终将成为守护绿色生态的重要工具。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众所周知,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林业培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病虫害防治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与预警体系,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加强综合防治与科学管理。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田映辉.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6):134-135.
[2]郑海红.谈谈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J].魅力中国,2020(6):312-313.
[3]马艳芳.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对策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9):111-112,121.
[4]李占熙.浅谈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技术[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144-145.
[5]龙在海.浅谈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J].种子科技,2019,37(13):102-103.
[6]何敏.关于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探析[J].花卉,2019(24):283.
[7]霍高华.浅析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J].现代园艺,2021,44(16):40-41.
[8]严辉娟,屈新云,梁军.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4):10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