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若干方法及措施
摘要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若干方法;措施
正文
水利水电工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结合科学的有效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施工效率,避免工期延误,保障工程质量。只有通过对目前施工管理的分析,才能总结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一)地域差异性大
每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气候特征都有很大的不同,其施工管理面临不同的挑战,如南方地区多雨湿润,夏季施工要注意做好防洪排水措施;北方地区干燥寒冷,冬季施工就要注意做好防冻措施。如山区地质结构复杂,时常会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所以要求施工管理根据具体地域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施工方案,以便能灵活应对各种地质和气候条件,促进工程顺利进行[1]。
(二)施工风险性高
水利水电工程普遍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规模庞大、施工周期长,工程技术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强降雨、高温等气候变化和滑坡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增加了施工管理难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像大坝基础处理中的灌浆、帷幕墙这种高度精密的施工技术,一旦管理出现差池,就将对整个大坝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施工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并控制各种风险因素。
(三)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多
不确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法规调整等。水利水电工程直接受自然环境影响,气候变化或是降水量变化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在雨季河流水位上涨会造成施工暂停,甚至引发洪水灾害,而到了冬季施工必须注意考虑低温冻结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所以施工管理需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水文监测,保障工程安全。工程所需的建筑材料、设备、劳动力等价格非常容易受市场供需变化、国际形势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让成本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调整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产生影响,比如环保政策的变化要求施工过程中增加环保措施,土地政策的调整也会让工程用地的获取和审批更加复杂,延误施工进度。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庞大,施工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土石方工程、混凝土浇筑,这些工序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很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大中型项目在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坍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又容易发生设备故障或材料缺陷;设备安装过程中又因容易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这些都需要严格的技术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河道施工受水流影响大,稍有不慎就发生安全事故,尤其在主汛期施工,洪水暴发对施工人员和设备造成巨大威胁。山区施工地形复杂,地质情况多变,气候变化多端,容易发生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这种类型的灾害,这对施工安全构成极大挑战。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机电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管理也会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操作复杂,稍有不慎引发机械伤害事故,而电焊机或是发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短路电气故障,也会导致触电事故或火灾[2]。
(二)水利水电工程质量问题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了配比不合适、振捣不充分或养护不当,就会让混凝土表现出强度不足或是开裂的问题,这些会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材料供应渠道多样,市场上存在部分不合格甚至伪劣产品,这些低质量材料一旦使用在工程中,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如使用的钢筋强度不足,会导致结构抗拉能力下降;水泥质量不达标会影响混凝土的粘结力和耐久性。此外,若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分层浇筑和振捣,就会形成蜂窝状结构和空洞,使得混凝土强度不达标,耐久性降低。
(三)高效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足
在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的调度管理以及气候信息需要依靠准确实时的信息支持,但是在传统施工中并不能够实时掌握这些关键数据,所以会出现管理决策滞后的问题,让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无法有效同步。而在工地上,工程进度、质量检查信息若是没有得到及时传递和共享,管理者就不能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也无法做好资源配置,因此让整个工程的协调性备受影响。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不足会让工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这些数据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会分散在不同部门和系统中,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平台,数据也就得不到综合分析利用[3]。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工程施工各环节安全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增强所有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通过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施工中的潜在危险,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特别是新入场的工人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让他们熟悉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掌握操作规程。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进行教育培训时要注意结合施工安全法规、机械设备操作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的内容加以研究,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事故演练来强化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他们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期间还要注意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以及安全技能比武,激发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制定合理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是在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规程中,更加需要重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明确各项操作的安全要求,施工前就对所有设备做好全面检查,让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对于特种设备和高风险作业如高空作业、高边坡施工作业、深基坑作业等,则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或施工人员完成相应的操作培训考核。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好安全专管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各类隐患并及时整改。对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行为,需要立即按照安全奖惩制度做好处理,以便逐步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此外,还要注意在施工现场根据具体施工环境和工程特点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像高空作业和高风险区域的作业,更加需要重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以及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误入,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个人防护装备佩戴规定,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挂安全带。要求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符合安全用电规范,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保护装置,从而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4]。
(二)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质量责任制度
正式开始施工前,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来制定详细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单位需要明确落实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让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形成“谁施工、谁负责”的质量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施工班组和个人,而针对质量责任的落实情况需要完成严格的考核评估,对履行质量责任好的人员和班组给予奖励,而对履行质量责任不到位、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人员和班组就需要完成相应的批评,结合有效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全员的质量管理积极性,以此推动施工质量的提升[5]。
质量管理制度应覆盖施工的各个阶段,从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所有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均要建立质量控制文件档案,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情况,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施工过程中,除了建设单位做好质量备案和质量监督站室随时进行现场督查外,施工单位须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负责日常的质量检查以及监督工作,要求质量监督人员有足够专业的质量管理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处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向项目部和监理单位反馈,要求施工班组立即整改并对整改情况做好复查,以便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质量监督部门应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通过会议的形式来总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情况,以此推动质量管理的优化改进。
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和设备选型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把关,必须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优化设备供应商,在材料进场前需要严格把控质量检验,注意做好材料的规格、性能、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重要材料和设备,则需要完成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使用。在加强对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工作方面,需要注意做好材料的储存、保管和使用记录,防止出现材料的浪费问题和使用过期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施工设备在使用前也需要注意完成全面的检查保养,让设备可以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质量。
(三)增强对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高效利用
在工程项目的初期规划阶段就需要考虑到对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管理者要注意调研分析项目的需求,规定好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范围,以此来选择适合的技术平台以及工具,信息化管理规划应覆盖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从前期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行和维护,使得各个阶段的信息化应用有机衔接。
在技术平台选择上,应该考虑到优化使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或是物联网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供全面的数字化支持,让项目全过程达到数字化管理。施工单位还可以建设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数字化、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这个平台要求具备多项功能,可以通过实时采集并分析施工现场的数据,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为了保证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高效运行。施工单位也要重视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来负责平台的维护升级,让平台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数据的实时性,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等工具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并上传至平台完成分析处理,这些软件和系统可以很好地提供全面的进度计划编制、进度跟踪与监测,以此来提高进度管理的效率,在进度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数据的实时性,结合传感器和移动终端等工具做好对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的采集,并上传至进度管理系统完成相应的分析处理,让进度信息可以更加及时准确[6]。
(四)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进度计划的制定应基于详尽的现场勘查,考虑到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这些影响因素,进度计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适应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在进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当地各级政府的意见,让计划的科学性得到保障。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建立完善的进度控制体系,可以做到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好对进度计划的跟踪评估,发现进度偏差,从而采取纠正措施。施工单位可设置专门的进度管理部门,配备经验丰富的进度管理人员,进度管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可以及时与各参与方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完成进度计划的合理编制、跟踪、调整优化工作,完成各方协调工作,从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帮助项目部有序推动施工,确保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在可控的工期范围内。
结语: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中,安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每一步都是为了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效率,必须认真对待每个施工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高、发挥作用大,更是民生工程,施工管理应重视创新工作的开展,认识到管理策略对工程成功完成的重要性,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作用,应持续加强在工程管理领域的探索,建设出质量过硬的水利水电工程,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伊玲. 探讨某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安全质量控制[J]. 石河子科技, 2022, (06): 52-53.
[2]黄丽霞.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 (33): 106-108.
[3]张旭. 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措施研究[J]. 财会学习, 2022, (31): 100-102.
[4]李青旺, 廖欢, 刘安富, 李政龙, 李泽宇. 探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J]. 红水河, 2022, 41 (05): 113-116.
[5]余临颍.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 (18): 242-244.
[6]李泉青, 贺章明.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对策研究[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 (16): 149-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