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密码污染;措施
正文
一、引言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土资源破坏和损失,主要表现为土壤侵蚀、泥沙淤积等现象。面源污染则是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引起水体污染的现象。两者往往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共同威胁着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间接影响面源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途径。
二、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危害
水土流失的现状依然严峻,全国范围内存在大量的水土流失面积。据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3年)》显示,尽管近年来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全国仍有超过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其中,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是主要类型,分别占据一定比例。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还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此外,水土流失还会造成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淤积,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引发洪涝灾害。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还会加剧面源污染,威胁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重大挑战。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面源污染的现状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挑战。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的无序排放,导致大量氮素、磷素等营养物质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这种污染具有广泛性、隐蔽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有效控制,对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面源污染的危害包括: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平衡;污染饮用水源,威胁人类健康;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四是破坏自然景观,影响生态环境的美学价值。此外,面源污染还可能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加强面源污染治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任务。
三、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机制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大类。这些措施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发挥防治水土流失和减轻面源污染的作用。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梯田、淤地坝、拦沙坝、护岸工程等。这些工程通过改变地形地貌,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从而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工程措施还能拦截泥沙和污染物,减少其进入水体的数量,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治理等。这些措施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壤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植被的根系能固结土壤,防止雨水冲刷;叶片能截留雨水,减缓径流速度;同时,植被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生态环境。此外,植被还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物,减轻面源污染。
(三)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耕作、轮作套种、施肥技术等。这些措施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合理耕作能保持土壤结构稳定,减少水土流失;轮作套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科学施肥能减少化肥用量,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四、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一)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深远且显著的。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它受到地形、气候、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水土保持措施则是一系列旨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人为干预手段,它们通过改变地表条件、增加植被覆盖、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等途径,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具体来说,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淤地坝、护岸工程等,通过改变地形地貌,减缓了地表径流的速度,从而减少了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力。同时,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一环,植被的根系能够固结土壤,防止其被雨水冲刷走,而植被的覆盖也能减缓地表径流,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水土保持措施还包括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如合理耕作、轮作套种等,这些措施能够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从而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通过改变地表条件、增加植被覆盖、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等途径,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耕地毁坏,还能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保障防洪安全。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对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面源污染的影响
水土保持措施对面源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其具有显著的减缓与治理作用。面源污染,主要由农业生产、城市活动等非特定地点的污染物,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下,通过径流汇入水体所造成。而水土保持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有效减少了这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如梯田、淤地坝等,能够拦截和沉积泥沙以及附带的污染物,防止其直接进入水体,从而降低了面源污染的风险。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等,则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的吸附和过滤能力,减少污染物随径流进入水体的可能性。水土保持措施还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进一步减轻面源污染。例如,合理耕作、轮作套种等农业技术措施,能够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减少养分流失,从而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措施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通过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数量、提高土壤的吸附和过滤能力、优化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等途径,有效地减轻了面源污染的风险。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水资源质量,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推广,对于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第一,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水土保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包括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第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第三,还应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总之,加强水土保持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督,才能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二)加大投入力度
在防治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加强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资金是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物质基础,而人力则是推动这些措施有效落地的关键力量。
首先,资金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水土保持项目。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激励、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水土保持事业。此外,还应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还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力方面,应加强对水土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水土保持学科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应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研究,解决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此外,还应加强基层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在基层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加强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我们可以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三)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
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在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包括研究和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他们采用的有效技术和策略。我们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手段。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使得新技术能够快速应用于实际防治工作中。
与此同时,建立示范项目也是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实施集成示范项目,展示新技术和经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可以吸引更多地区和部门学习和借鉴。加强技术培训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向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普及先进的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构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良好环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推动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
综上所述,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是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鼓励技术创新、建立示范项目、加强技术培训和教育以及构建技术推广应用环境,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是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途径。
第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向公众普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公众了解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个人和集体在水土保持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第二,要鼓励公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实际行动。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到水土保持的实践中,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维护水土保持设施等。通过实际行动,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土保持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到水土保持的规划和决策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可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通过政策激励和表彰奖励等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是实现水土保持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实际行动的参与,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六、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和减轻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和水体污染风险,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安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等工作,推动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橙,安鸿雪,王嘉新,等.城市面源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探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6):36-38.
[2]赖诗琪,安敏,安慧,等.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农业面源污染来源解析[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1[2024-07-10].
[3]刘连华,张晴雯,黄雪良,等.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思考及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2024,40(10):306-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