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凌雪峰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幼儿园 广西省 南宁市 5304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其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游戏;教学改革

正文


前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深入人心,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游戏化教学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游戏化及幼小衔接概念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在未来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因此,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重视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课程游戏化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它将游戏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社交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致力于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课程游戏化的环境下,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其次,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幼小衔接阶段,游戏课程教学改革还能够促进幼儿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为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此外,游戏课程教学改革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游戏内容,针对性策划游戏

  在当前教育领域,课程游戏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趋势,尤其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游戏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背景下,优化游戏内容,针对性策划游戏成为了教学改革策略之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化游戏内容、针对性策划游戏的核心目标是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游戏选择和策划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差异。其次,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后,还需要对游戏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和设计。这包括明确游戏的目标、玩法、规则、评价标准等,以确保游戏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和场地,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确保游戏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游戏内容和策划,使之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参与游戏策划和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易于操作的游戏,如“找朋友”、“搭积木”等,这些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中班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如“捉迷藏”、“过家家”等,这些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到了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游戏,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二)开展规则游戏,树立良好规则意识

在课程游戏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开展规则游戏作为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教学策略,不仅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为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地通过规则游戏树立幼儿的良好规则意识,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首先,在选择规则游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偏好及发展阶段,确保游戏既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又能有效融入规则教育的元素。其次,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明确传达规则的意义与必要性,通过示范、讲解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内化规则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协作的规则游戏,如“接力赛”,让幼儿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协商与合作,从而深刻理解尊重他人与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再者,正面激励是巩固规则意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敏锐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正面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小奖品或是简单的言语鼓励,这些都能极大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规则遵从的动力。最后,培养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或情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在“拼图游戏”中,不仅要求幼儿按照既定规则完成拼图,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完成,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次幼儿教学活动中,我设计并实施了一场生动有趣的“红绿灯”游戏,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通场景,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深刻理解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同时有效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游戏开始前,我精心布置了教室的一角,用彩色胶带模拟出马路、人行道和十字路口,还准备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纸板作为交通信号灯。我首先向幼儿们介绍了基本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以及过马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走斑马线、左右看等。随后,游戏正式开始。我邀请了几位幼儿分别扮演司机、行人和交通警察的角色,并给每位“司机”发放了玩具小汽车。随着我手中“交通信号灯”的变换,幼儿们根据信号灯的指示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红灯亮起时,“司机”们会立刻停下手中的小汽车,耐心等待;“行人”们则会在人行道边停下脚步,确保安全后再通过。而当绿灯亮起时,大家则有序地行动起来,“司机”们驾驶着小汽车缓缓前行,“行人”们则快步通过斑马线。在游戏过程中,我密切观察每位幼儿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对于能够准确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的幼儿,我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而对于一些理解不够深入或行为稍显迟疑的幼儿,我则耐心地引导他们再次回顾交通规则,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理解。通过这场“红绿灯”游戏,幼儿们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交通规则,还增强了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同时,这场游戏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作为幼师,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和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三)创新游戏方式,培养幼儿独立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历程中,幼小衔接阶段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使他们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应对各种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首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发挥想象力,独立探索游戏规则和玩法。这些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尝试和失败中学会思考,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幼儿合作完成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沟通和协调,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团队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让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计划,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这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幼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深知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最佳伙伴。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游戏,旨在通过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以拼图游戏为例,我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挑选了色彩鲜艳、图案丰富、难度适宜的拼图材料。在游戏中,我首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的完整图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我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将零散的拼图块逐一拼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调整拼图块的位置和方向,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同时,当幼儿遇到拼接难题时,我会适时地给予提示或引导,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试错-调整-成功”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面对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引入了搭建游戏,如积木搭建、沙池造型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需要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稳定结构、如何实现自己的创意等,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他们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的发展,还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游戏,我见证了幼儿们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上的显著进步。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主动,也更加乐于探索和尝试新事物。这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以游戏为媒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小学交流,注重行为习惯衔接

在幼小衔接阶段,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小学的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游戏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幼儿实地参观小学,亲身体验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衔接。在幼儿园阶段,幼儿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爱护公物、家务劳动等。在幼小衔接阶段,我们需要加强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可以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让幼儿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文明礼仪实践活动、环保实践活动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爱护公物。

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劳动观念的培养,我们班级积极开展了家园合作活动,共同为幼儿分配了值日生工作和简单的家务劳动任务。每周初,我们会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共同商讨并制定本周的值日生安排表,确保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来。这些值日生工作包括扫地、擦桌子、整理玩具和图书等,既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同时,我们也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择菜、剥壳、削皮、整理自己的衣物和玩具等。这些任务既符合幼儿年龄段的能力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家园合作,幼儿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习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观察每位幼儿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对于完成得好的幼儿,我们会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需要帮助的幼儿,我们会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技巧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观念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还变得更加细心、耐心和负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化家园合作,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结语: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与小学课程的衔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措施,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华.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 读与写,2021,18(18):278.

[2]罗敏.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4):192.

[3]潘姜娇.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 科普童话·原创,2022(9):24-25.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2.09.012.

[4]聂帅琦.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 读与写,2022(35):220-222.

[5]戚春萍.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 新课程,2021(42):59.

[6]桂青.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21):18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