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蒋鹏

铅山县建筑工程服务中心 江西上饶 334500

摘要

本文围绕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和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阐明建筑活动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针对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监督的流程及关键环节,揭示了质量监督过程中遭遇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剖析国内外管理策略案例,提出监督与管理融合模式的创新思路。构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融合模式,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调整。该文有望为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水平和管理效能,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策略

正文


一、引言

在建筑工程行业,质量监督与管理是确保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监管不到位、监督不全面、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而建筑工程管理中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社会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策略,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工程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即经济的发展要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在建筑工程领域,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实现长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建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控制,并注重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考量,以确保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运行。同时,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也是实现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 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

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包括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对环境的保护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符合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建材和施工工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加强施工监督和质量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得到满足。同时,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求也需要与当地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2.3 建筑工程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建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建筑过程中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建筑过程和施工现场的废水、废气、噪音等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建筑工程对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噪音、粉尘等不良影响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建筑工程所消耗的资源,如水、电力等也需要大量社会资源投入,对整个社会资源结构造成一定压力。

三、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概述

3.1 质量监督在建筑中的作用

质量监督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质量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确保建筑工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其次,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可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质量监督还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为建筑物的长期使用和维护提供保障。最后,质量监督还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满足市场和用户对建筑质量的需求,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2 监督流程与关键环节

监督流程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了项目前期、施工过程和竣工阶段的全过程监督。在项目前期,监督应重点关注设计文件的合规性和科学性,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主要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施工质量的抽查检测,以及对各种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估。而在竣工阶段,监督要求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合同约定和相关标准要求,以及工程质量评定的可持续性。监督环节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监督计划,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从而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环节包括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流程,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环节之一,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项监督技术和手段进行监督工作。此外,监督工作还需要保证信息畅通和监督结果的及时反馈,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问题。最后,在整个监督流程中,建立健全的监督档案和记录是保证监督结果可追溯和可验证的重要保障。

3.3 监督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首先,现有的建筑工程监督体系存在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监督人员数量不足以覆盖所有建筑工程项目,导致一些项目的监督不够到位。其次,监督的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传统的监督手段无法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需求,需要引入更加先进的监督技术和手段,如信息化监督和智能监测技术。另外,政府监督与市场监督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亟待加强,政府监督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市场主体的自律监督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此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仍然有待健全,相关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需要随着建筑工程发展的需求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最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问题,一些监督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甚至涉及腐败问题,这不仅损害了监督的公信力,也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管理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4.1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落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等。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强调系统性,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设计,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政策、目标和程序,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质量管理体系理论还强调持续改进,要求建立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不断地监测和评估,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改进,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4.2 国内外管理策略案例分析

国内管理策略案例分析:以中国建筑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对国内建筑业质量管理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管理标准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建筑业开始逐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网络化、集成化的质量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国外管理策略案例分析:以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实践经验为案例,发现国外建筑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透明化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为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4.3 管理策略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管理策略上,需要加强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注重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在管理策略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建筑工程向低碳、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此外,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在管理机制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构建多元化、综合化的管理体系,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素质,适应管理策略的创新与发展需求。

五、质量监督与管理的融合模式

5.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监督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需要以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为核心,强化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监督要求。首先,需要在设计阶段加强对建筑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的验收,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其次,在施工阶段,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监督,确保材料的环保性能和施工的质量。同时,对建筑工程的运行阶段进行监督,检查建筑节能、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保障建筑的可持续运营。另外,在整个监督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和运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实现对建筑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的评估和管理。

5.2 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构建和实施一种融合模式。首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其次,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共同参与到质量监督与管理中,形成合力。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独立评估和监督,增强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建立健全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优秀的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激励各方共同维护建筑工程质量安全。

5.3 融合模式的效果评估与调整

融合模式的效果评估与调整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定量评价可以通过收集各项指标数据,如工程质量指标、资源利用率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等,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从而评估融合模式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中的具体效果。

除了定量评价外,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定性评价可以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综合评估融合模式的效果并进行调整。评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融合模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其对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评估结果将为融合模式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可以针对性地对融合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效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未来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六、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建筑工程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和安全要求得到满足。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监督能力,推动更环保、更节能的建筑工程实施。同时,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并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形成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最后,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策略,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祺.新形势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21

[2] 迪丽努尔·吾布力卡斯木[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及提高监督管理的策略[J].城镇建设,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