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黄松清

广西梧州市藤县太平镇第二小学 广西 梧州市 543314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转变。整体性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强调在阅读过程中整合文本理解、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显著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学策略及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全面素质培养转变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应运而生,它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倡导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文中将探讨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通过整合文本内容、语言形式和学生个体反应,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力。

 

一、整体性阅读概述

多维度理解整体性阅读法深入挖掘文本的多维层面,要求读者超越文字的直接意义,探索文本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这种阅读不满足于表层的信息获取,而是追求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文化价值的深入理解。通过整体性阅读,读者能够在认知上构建起对文本的全面认识,实现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解码,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理解能力。

批判性思维整体性阅读强调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在阅读中主动质疑、分析和评估。读者被引导去识别文本中的假设、论证和结论,并对这些要素进行逻辑性和一致性的检验。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建立独立的观点,不盲从作者或主流意见,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形成合理的判断,这对于培养读者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情感与创造性参与整体性阅读视文本为情感交流和创造性思维的媒介。它认为阅读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体验和想象力的激发过程。读者在阅读中被鼓励与文本建立情感联系,自由地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思考[1]。这种参与方式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促进读者情感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阅读成为一种丰富内心世界、拓展思维边界的活动。

二、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在于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整合文本理解、情感体验和批判性思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情感表达[2]。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整体性阅读教学法通过将阅读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发现过程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寻求知识,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帮助学生建立起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独立地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为他们未来的学术探究和个人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持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整体阅读,细化课文内容

整合课文内容与主题在教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法,指导学生细致分析母亲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举止,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讨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和牺牲学生体会到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孝顺、感恩等,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提升他们对文本主题的全面理解。

跨单元主题联系在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将《草原》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与《丁香结》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相互映照。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物情感的影响,以及情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探讨自然与人文主题在不同课文中的体现,如《桥》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穷人》中的同情与善良,帮助学生构建跨文本的主题联系,加深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整体把握。

结合写作训练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设计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基于对原文的理解,编写故事梗概或进行创意改写。例如,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角色的视角重新叙述故事,或者设想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4]。这种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文情节、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利用语文园地进行拓展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探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成长。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学习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讨论和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从而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拓展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也锻炼了他们整体性阅读和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2.应用整体阅读,建立思维导图

构建文本框架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时,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构建思维导图,将故事的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作为导图的主体结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故事的情节链,还要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培养他们对故事线索的整合能力和对人物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的深刻洞察力。

深化主题理解以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为例,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深化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学生可以在导图中标注孙悟空的出生奇迹、学艺过程、大闹天宫等关键事件,并探讨这些事件如何体现孙悟空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性格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孙悟空的个人成长轨迹,还能够深入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深层次主题,如个体与集体、自由与命运等哲学思考。

促进跨文化理解在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多重价值。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故宫的建筑艺术、历史事件、皇家生活、文物收藏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框架。这种整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故宫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清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主人公的生活哲学和态度出发,构建思维导图来分析文本。学生需要关注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价值选择以及行为动机,进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理解文本具有重要作用。

3.应用整体阅读,划分阅读层次

基础理解层次在五年级上册《太阳》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达到基础理解层次,这包括对太阳的基本特性、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准确把握[5]。通过阅读,学生应能够描述太阳的形态、光芒、温度等物理属性,并理解太阳如何影响地球的季节变化和生物生长。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确保他们对文本的基本信息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感体验层次在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超越基础理解,进入情感体验层次。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不仅掌握故事情节,更要深入人物内心,体验闰土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情感波动。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活动,让学生置身于闰土的立场,体会他的希望、失望、快乐和悲伤。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情感理解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层次在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应推动学生达到批判性思维层次,这要求学生不仅接受文本中的信息,而且要学会质疑和分析。学生应被鼓励去探讨故事中人物的决策过程,评价其行为是否恰当,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高层次的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综合素养。

创造性表达层次在六年级下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创造性表达层次,鼓励他们基于对鲁迅精神的深入理解,开展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学生可以尝试写作读后感,表达对鲁迅思想的认同与反思,或者创作诗歌,用文学的形式传达对鲁迅精神的敬仰和感悟[6]。这种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输出。

4.应用整体阅读,建构阅读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在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深入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技巧,构建起一个关于人物描写的全面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识别和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还要学会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手法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归纳不同描写手法的运用场合和效果,以及它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

发展主题探究体系在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发展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主题探究体系。学生首先深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保护地球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拓展阅读、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等活动,探索环境问题的多种面向,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枯竭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建立跨文本链接体系在五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索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学生首先阅读并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两篇文本在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上的异同。例如,学生可以探讨《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中对智慧和知识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古代社会价值观。通过这种跨文本的链接,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并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形成批判性阅读体系在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形成批判性阅读体系。学生不仅要跟随鲁滨逊的冒险经历,理解其故事情节,还要深入分析鲁滨逊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鲁滨逊为何选择出海冒险,他在荒岛上的生存策略反映了哪些人性特质,以及作品如何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批判性探讨,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批判性阅读方法。

结语

整体性阅读教学法的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该方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期待整体性阅读教学法能够更广泛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系生活、跨文化理解的阅读视角,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推动这一教学法的深入发展,培育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和文化理解能力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程小芳.整体性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 2023(31):21-23.

[2] 刘琦.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性习作教学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2(29):30-33.

[3] 苗艳.提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2(8):3.

[4] 张茂成.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J].小作家选刊, 2023(3):0086-0089.

[5] 张玉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亚太教育, 2023(12):145-147.

[6] 杨钰婷,马建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沉浸式教学法运用的价值追求与策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3, 39(3):46-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