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等数学;思政要素;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种类型的课程均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同舟共济,共创双赢[1]。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协同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造成了“重教书,轻育人”的一些不良现象。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问题已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2]。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将道德教育的元素融入到数学学科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一.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要素
(一)思政要素的概念和内涵
思政要素指有关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在“自然、自我、社会”三个维度所拥有的态度与看法[3]。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核心职责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二)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及其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国的数学在全球数学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我国数学家的成就融入高等数学课程,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4]。例如:《庄子》里的截丈问题,是极限理念的实例,其出现的时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通过利用我国近代和古代的数学成果,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祖先的智慧,并继承祖先的文化以及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再如:在解释微分中值定理的过程中,可以讲述罗尔、拉格朗日和柯西的生平事迹。同样,在解释泰勒公式的过程中,也可以讲述泰勒的生平事迹,这样可以让学生深深地被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师应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应该挖掘其所蕴含的辩证法,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两面性[5],例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采用了圆内接多边形作为近似计算圆面积的工具,他的研究表明,随着边数的增长,正多边形的面积能够更准确地接近圆的面积。换句话说,当内接多边形的边数达到无限时,通过其面积来接近圆面积的误差可以被极度降低,甚至可以低于预设的任何一个小的正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就像从量变到质变一样:学生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每天都有所提高,专注于自身的细节,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积累,最后会逐渐接近学生的理想和目标,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理念。
3.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等数学的逻辑性强、内容丰富,但是相较于其他课程,它的学习过程相对乏味,学生们往往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或者感到困难,积极性不高[6]。教师应该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科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诗词与数学内容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用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引入无穷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函数的极值、最值。“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体会函数的连续性。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品格,培养工匠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讲授函数的极值最值时,启示同学人生起起落落是常态,培养抵抗挫折的能力和宽阔的胸襟。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要素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高等数学,其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的教育、爱国情感的培养、辩证思维的提高等[7]。在制定教学策略时,教师要增强课堂思政活动的成效,达到将思政活动与课程内容相互整合。例如,通过极限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将其与数学历史和数学文化相结合,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仰的灌输;利用Matlab绘制出的动态函数图,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数列极限,体验到数学之美;通过极限的运算,使学生领悟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则;通过专门的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省、环保意识,并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如表1所示。
表1:“极限”思政要素目标与指标分析表
教学目标 | 教学指标 |
知识目标 | 深入了解极限的定义,能够通过无穷小来寻找极限,并且能够精通极限的计算规律;能够娴熟地应对两个关键极限的求解技巧;能够使用数学工具来寻找极限。 |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考和数值运算技巧,并能够运用极限理论来处理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
素质目标 | 借助古代数学家刘徽的传奇经历,唤醒学生对于民族的骄傲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生们在学习极限的概念时,理解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对立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考技巧。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与衡量方法
1.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方法
从模式来看,诊断性评价能够揭示状况,过程性评价能够观察发展,增值性评价有助于了解过程,而综合性评价则有利于显示成效[8]。其中,诊断性评价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的实际情况,主要的手段包括书面考核、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揭示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式就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成长档案袋评价法,这包含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趣味性记录、小论文、调查或研究报告、课堂观察记录、个人交流记录、教学日志等。同时,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原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变化,精准施策,提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发展,清晰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水平。
2.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可以是单次课堂教学,也可以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而他人评价则可以是组织层面(或者委托给第三方)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具体的方法包括查阅课程思政教学档案法、问卷调查法、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教学观察法等。
3.指向课程为单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方法
类似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基于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如查阅课程档案法、问卷调查法、教师与学生的座谈会等方式。
(三)评价体系的结构与框架设计
高校可以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求数学教师、思政教师和学生集体参与多维度教学评价,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成果评价、综合素养评价等,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试讲评价;同时,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协同运用,将教学竞赛活动、实践实验、校外实践、线上教学等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学成果、学生成绩、学生能力等纳入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
三.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要素评价体系的应用
(一)评价体系的实施与操作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灵活采取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探寻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建立崇高的追求与高尚的品格。
比如:课前观看世界高速铁路速度排名的视频,中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和中国的和谐号动车组分列前两名,可以感受到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乘坐高铁时观察到的两个细节入手,抛出瞬时速度和曲线的切线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思考两个问题的共性,随后,导入新课,采用连续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运用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得到两类问题的共性,针对导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小组深入分析探讨极限和导数关系,探讨导数公式。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借助现代信息科技,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和VR课程等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与智慧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多元素”的协同作用,使课程思政更加生动、创新,逐渐渗透主动探索学习精神的培养。比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理论架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理论的起源,提高学生接收信息、判断方向、解决问题以及内化知识的能力。
(三)结果解读与应用示范
结合世界高速铁路排名的实例引入课程,中国的和谐号列车代表了中国速度,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国家的强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比如:从高等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到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结合度出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模式,创新云端课堂,创优课程思政,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活跃度。
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探讨
(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验证
根据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的评价权重,是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关键步骤。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的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结构的完善和融合的成功,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每个课程都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如家庭、国家、科学、法治等,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高的一致性。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转变为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融入德育元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必须确保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的结合上找到最佳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和技巧整合到教师评价体系中,通过听课评课、同行间的互评、专家的评价以及学生的反馈等途径,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和整合等角度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被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和评定体系中。
另一方面,始终遵循“量化与定性、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的准则,采取“期末检验、限时测试、课堂交流、课后扩展学习反馈”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会评价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尤其学生的课后表现,通过查看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认知转变、情绪变化以及价值选择等。
(二)可行性分析与讨论
若要构建“大思政”教学方法,必须必须打破学科、专业和职务的界限,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想政治认知,并且深入探讨并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授课”与“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由知识的理智吸收过渡到道德的理智认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熟练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的课程环境中,课堂教学已经转化为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关键途径。高等数学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的逻辑推理及创新思考的责任。教师需要真正转变学生的教育观,增强学生的课程思政水平,通过跨领域的协同工作,寻找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因素相结合的最优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连、线上线下的教学相互整合,以此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屏.高师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1):64-67.
[2] 张慧,孙浩,徐根玖,于美.高等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无穷小量为例[J].高等数学研究,2023,26(05):39-43+92.
[3] 高雪芬,许言庆.教之以数而喻诸德: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案例[J].高等数学研究,2023,26(05):44-47.
[4] 武利平,路万兵,王鹏,田大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26):185-188.
[5] 孙铭娟,贾瑞玲,张冬燕.“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46(03):92-97.
[6] 孙铭娟,贾瑞玲,张冬燕.“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46(03):92-97.
[7] 刘丹华,贾惠迪,杨娅.生活实例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07):223-225.
[8] 彭宜青,姚晓闺,王振纬.基于数学家角度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融入探索[J].高等数学研究,2023,26(04):59-63.
作者简介:高珊(1982一),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哈尔滨高等数学课程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课题信息:大学数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SJGY20220731)
2.课题信息: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究
来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JB1423302)
3.课题信息:2024 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基于知识图谱的新形态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JB142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