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实验教学法;初中化学教学;应用价值;应用措施
正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类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掌握化学变化的原理可以帮助大家有效解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题。实验是初中化学不可或缺的存在,该如何发挥出实实验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必须认真研究有效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所谓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设备材料,通过操作控制条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认真观察现象并实现知识内化的方法。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实验都是重要手段,一般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居多。实验方法是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而崛起的,尤其是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让实验方法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实验分成预习实验、巩固实验,按照实验的路径来分组可以将它分成小组及个人实验。实验方法的使用一般要求在课前先做好充分准备,要详细检查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确保安全性。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完成设备的安装,了解实验操作步骤,由教师做好实验演示,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从旁提供必要的指导。在结束实验后,教师要和学生一同进行探讨、总结并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里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把握好关于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既要求突出教师的引导价值,又要切实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会忽略学生的参与、以个人讲解示范为主的方式去单向分享知识点,导致学生成为了被动的听众,这无疑是本末导致的,难以促进大家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应用实验教学法推进化学教学可以弥补以上不足,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大家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众人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常在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化学学习具备浓厚的兴趣,在缺乏老师、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大家也会主动积极地探索研究。反之如果学生兴趣盎然,不管教师怎么监督可能还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想要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应该先想方设法地释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经历观察实践的全过程,确实可以活跃现场的氛围,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单调的文字理论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教学里,教师不但要向学生分享理论知识,还应该训练强化大家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法主张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此举可以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嫁接起桥梁,进一步锻炼自我的动手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过去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事并不重视,认为只要督促学生记忆背诵化学概念、理论、公式并且反复答题就能保障大家获得高分的考试成绩,这样短视、功利性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哪怕能对公式定理做到倒背如流,也无法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因为个人的思维陷入僵化。通过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实操中反复经历摸索、碰壁、二次调节、优化方案等多个步骤,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家的思维会变得更显丰富、多样化。
5.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
如果陷入被动就难以释放出学生的最大化潜能,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责任人,一旦大家的态度消极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会因此差上很多,毕竟初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量大,而且许多知识晦涩抽象。在过去部分学生极易因为怎么努力都学不会而让被动状态变得更明显,甚至对化学的学习变得十分排斥。再者,一些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抱有强烈的新鲜感,一段时间后会热情会急速退却,以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学习过程,非常不利于化学的长期有效学习。面对以上各类问题,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推进授课,以此强化学生对化学的情感态度,让大家更热爱化学,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实验教学法的应用能让学生在探究后感知化学的存在价值、领悟化学的魅力,激发个人的正向情感态度。
6.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践行好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此各阶段各教师都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做好教学,初中化学教学亦是如此。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可实现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习学习的启蒙时期,好奇心强,教师应该结合以上学情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大家的热情,防止学生在学习遇到困惑、吃力感时就放弃,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的驱动下展开深层次探究。关于问题的设定,教师要做好精准的把控,应该与教材的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生活实际等诸多方面作为参考提出问题假设,引导学生认真探索,在实验操作期间教师要从旁提供点拨,让大家可以获得实验带来的惊讶感、满足感,从玩的层面转移到专业化学知识的探究中。如在围绕“空气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一章节展开教学时,教师要应用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如下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摸索,烧杯中水进入氧气瓶不到20%,这是为什么呢?实验为什么要使用足量的红磷?如果没有等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出现怎样的反应?让学生认真地摸索解答再完成实验,在观察得出结论后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动手实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内涉及了8个分组实验,还有一些演示性实验,通过分组实验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生动的感性认知,通过观察可以对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启迪自我思维,提高多元能力。为确保分组实验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学生按照态度、能力、成绩等表现分成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个不同的层级,让各个层级学生穿插在一起、形成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在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组内的分工,对涉及的知识要点、实验步骤等做好深入解读,再锁定实验方案、内容并由教师做好完善补充,如可以借助网络截取一些常见的错误图片、视频分享给学生,尽量防止他们在实操中走同样的弯路。举个例子,在围绕着“溶液酸碱性的实验”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小组实验模式,先让学生阅读文本对实验的步骤有一定了解,再在组内相互叙述完善实验的方案,接着教师将滴加液体等错误执行方法以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展现给学生看,再示范紫甘蓝叶碾压的正确手段,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选择的材料,如花瓣、胡萝卜等完成实验的全流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动态化地观察、了解学生在实验操作流程细节上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纠正,此举可以让学生启迪自我思维,深刻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个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3.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性、开放性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向学生提供的点拨、学生的大胆假设都能促进大家更好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内在潜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只要在整个探究期间学生感到自己是在摸索着前行的,就能促进大家开放性思维的形成,探究式实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把控好。如在围绕着“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留出时间,让大家试着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接触之后会发生反应,这样的任务具有开放性属性,大家可以调动现有的理论知识储备、设计不同的方案。比如说部分的学生用滴入硫酸铜,之后发现没有出现蓝色沉淀,以此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已经结束了。有的则会用pH试纸对比标准色卡,之后发现混合液的pH值少于7,说明氢氧化钠的碱性已经不复存在,两者已经发生了反应。按照以上方式去推进探究实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大家多样化的思维空间。
4.在实验装置上稍微改动,减少空气污染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内涉及的很多实验都需要以燃烧作为基本的前提,比如说九年级七单元“燃烧与灭火”就涉及了燃烧,该实验不但向学生形象展示了燃烧需要的条件,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对比实验后获得结论”的重要方法。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白磷的燃烧会导致室内外空气被污染,所以学生在对此感觉兴奋刺激的同时还会纷纷地掩住口鼻。针对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做好实验的优化调整,比如说可以在教材实验装置的外面罩上一个大号烧杯,将燃烧后的烟雾罩在烧杯内,以此减少对于空气的污染。另外在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将玻璃片拨开一部分,让学生在看到燃烧的现象之后立刻将其放到水中,再用玻璃片盖住,此举也可以明显减少污染的程度。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的分享,习惯于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记忆再大量做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变得越发高分低能,与新时期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存在矛盾。为避免这类情况继续普及,在后续教师应该突出化学中的核心模块——实验,采用实验教学法去实施授课,让学生可以借此强化自我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反复经历实验之后获得更多的乐趣体验,保持对学好化学的热情,为未来高难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89.
[2]孙星艳.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271.
[3]张琼.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223.
[4]侯国斌.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观察,2020,9(7):137-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