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运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问题;对策
正文
1小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设计师需要站在城市规划的全局视角,充分考虑城市的现有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包括对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交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的预测,以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系统才能确保供水和排水的高效稳定,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避免因基础设施滞后而引发的问题。
1.2可持续性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纳入考量。例如,可以实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以减少对新鲜水资源的依赖;同时,建立完善的污水净化设施,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1.3安全性原则
确保管网的结构稳固和运行安全是首要任务,因为任何的水污染事件都可能对市民的生活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威胁。这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同时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防止潜在的环境风险。
2小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运营存在的问题
2.1设计不合理
(1)材质选取不当。在小市政给排水管网设计中,为了降低成本,部分设计者可能会选择价格低廉但性能不达标的管材。例如,供水管道的防腐等级不足,可能导致水质污染,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而排水管道在考虑防腐的同时,强度设计不足,同时管网和幕墙、铺装等交叉施工现象普遍,导致建设期便为以后运营留下破裂、渗漏等隐患,影响排水效果。
(2)设计忽视环境适应性。不同地区的地质、气候条件对给排水管网的要求不同,但部分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导致管网在特定环境下的运行效率降低,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2施工质量问题
(1)施工材料不合格。在实际施工中,部分承包商可能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了质量不达标或与设计要求不符的管材,如双壁波纹管的强度不足,导致在回填后出现破裂和变形,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行。
(2)施工工艺不规范。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的情况,如排水标高调整不当,造成反坡现象,影响排水效率,甚至有雨水污水混接的问题,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城市污水厂正常运行造成负担。
2.3 管网运营维护管理不足
(1)巡视不规范。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管网巡视工作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管道的微小裂痕、渗漏等问题,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2)维护不及时。在排水管网的管理上,缺乏定期的清掏和检查,使得管道内部积聚大量杂物,影响排水效率,甚至可能引发管道破裂、塌陷等严重问题。
(3)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面对突发的管网故障或污染事件,部分城市缺乏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可能导致问题扩大,影响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
2.4技术更新滞后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给排水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但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管网建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缺乏技术创新和升级。这不仅限制了管网的运行效率,也增加了运行成本。例如,缺乏自动化监控和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管网管理仍然依赖于人工,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3. 小市政工程给排水管网建设、运营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设计
在设计阶段,应强化对管材的选取,确保供水管道采用防腐效果优良的材质,以保障水质安全。同时,应将自来水和消防水管道分开设置,以避免相互影响。对于雨水管道,应选择强度更高的材质,以应对交叉施工对管道的影响。对于污水管道,除了考虑强度外,还需注重防腐性能,防止污水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环境适应性,对不同地区的地质、气候条件进行详细调研,以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网设计方案。同时,应引入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模拟技术,以提高设计的精确度和科学性。
3.2提高施工质量
(1)采用合格材料。这意味着施工单位必须严格筛选供应商,确保所有管材以及其他建筑材料均来自信誉良好、具有相应生产资质的企业。这些材料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质量标准,通过相关的质量检测认证,并且与设计要求完全一致。在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查,包括材料的外观、规格、性能等,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潜在的质量问题,因此,不容有丝毫的马虎。
(2)规范施工工艺。这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他们充分理解设计图纸的意图,掌握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内部质量检查、第三方质量检测以及定期的施工质量评估。通过这些监控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偏差,防止质量问题的积累和扩大。
(3)推广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施工技术,如3D打印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已经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同时,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轻质复合材料等,也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我们应该积极引进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我国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3.3 完善管网维护管理
(1)规范巡视工作。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全面的巡视制度,不仅包括传统的地面检查,更应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如无人机和遥感技术,以提高巡视的覆盖面和精确度。无人机可以在复杂或危险的区域进行精细化检查,而遥感技术则能从高空视角全面监测管网的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例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管道破损初期就发现并修复,避免了可能的大规模泄漏和环境污染。
(2)定期维护与更新。应制定详尽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的清掏、检测和修复工作。这些工作应根据管网的使用频率、材质、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定制,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根据管网的运行状况和新的技术标准,适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防腐材料或智能监测设备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管网的耐用性和智能化水平。
(3)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城市应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团队,这些团队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具备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制定详实的应急预案,包括预警系统、人员调度、设备准备等环节,确保在遇到如管道破裂、堵塞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3.4 促进技术创新
在给排水管网建设中,应积极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实现管网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在管网关键节点安装流量计、压力计等仪表,实时监测管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预防故障发生。同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预测管网的未来需求,优化调度策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应积极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管网建设中的应用,如安装远程监控设备,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高故障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3.5建立全面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能够持续改进,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定期对系统的运行效率、水质安全、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以量化的方式衡量其性能。例如,可以设立水质监测站,实时监控供水质量,确保公众的用水安全。同时,评估结果应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用于指导系统的优化和升级,如改进处理工艺,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率。
此外,建立透明的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建议,是增强公众对系统信任和支持的关键。这可能包括定期发布系统运行报告,公开评估结果,以及对公众意见的处理和改进措施,让公众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从而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3.6引入QV、CCTV等查验技术
为确保给水水质,严格把关冲洗消毒环节,严控出水水质报告环节,引入QV、CCTV等查验技术。QV技术可以深入到难以直接观察的区域,检查管道的腐蚀、沉积、裂缝等问题,而CCTV系统则可以在不中断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时记录管道的状况,生成高清图像和视频,便于专业人员分析和制定维修方案。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了管网的安全运
为确保排水管网建设质量,在工程竣工验收前,使用QV、CCTV等设备,对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检查,针对破裂、反坡、雨污混接、渗漏、淤堵等问题进行全面查验,查验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确保新建管网在投入使用时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排水管网,也应定期进行QV、CCTV复查,形成常态化的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防止因管网故障引发的水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事件。
结语: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优化与提升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涵盖了从理念传播、制度建设到技术创新、法规完善、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每一环节的改进都如同拼图中的一块,只有当这些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才能构建出一幅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画卷。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尊重标准、重视质量、科技领先、法规健全、公众意识强的城市给排水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林长利.市政工程中给排水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179-180.
[2]陈媛媛.关于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的思考[J].智能城市,2020,6(8):48-49.
[3]王猛.论述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承插口施工技术[J].砖瓦世界,2020,11(10):69-70.
[4]张军.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7(6):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