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六大解放”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六大解放;创新策略
正文
引言
在素质教育时代,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俨然已势在必行。目前,各学科教学格外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提高其创新意识,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比如“六大解放”思想,以便能真正满足新时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需求。
一、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概述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近代教育史上极具创新精神以及批判精神的改革家和教育实践家。自从其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后,变重视要解放学生大脑、眼睛、双手、嘴巴、空间以时间,从而令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进入素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与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不谋而合,重视在教学之际彰显学生中心地位,促进“教”和“学”的有机融合。因此,语文教师要透彻理解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内涵,发挥其教学优势,为小学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带来更为丰富的素材,强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提高整体语文教学水平
二、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价值
陶行知先生凭借批判性眼光提出“六大解放”思想,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性改革带来了重大的支持,极其契合教育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改革要求和标准。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之下,格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能将课堂教在学生手中,促进学生深入参与课堂活动,这和陶行知先生重视培养、开发人才的思想非常吻合。同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学生思想,从而助力学生深层次学习。新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放弃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否则极有可能扼杀学生语文创造力和语文学习思想。将“六大解放”思想引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实则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成功改革成果,可为后期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带来宝贵经验。
三、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解放头脑与嘴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
1.解放头脑,促进学生质疑
质疑,并且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源泉。同时,也是学生大脑产生疑问的关键导火索。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后,将学生质疑视为语文课堂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令学生通读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画,或者是批注,并且联系上下文内涵,尝试着解决自己的疑问[1]。
2.解放嘴巴,促进学生探究
成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势必会有探究活动的支持。如果缺少课堂探究活动,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只由得教师输入,而学生却无法输出知识。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区别。只有令学生自主接受知识,并且敢说以及会说,才能真正的令其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语文学习潜力。比如,在讲解《丁香结》这篇文本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手向教师提出了疑问“老师,下雨的天气,难道丁香花不会被雨淋湿?不会被雨淋的七散八落得吗?为什么作者却说丁香要和微雨连在一起呢?”。这个问题虽然比较突然,但班级内很多学生都对这一个问题表示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应该赞赏学生提出了如此深奥的问题,并且将这一问题带回课堂,引导小学生在组内和其他的同伴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这一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室内忽然变得十分热闹,同学各抒己见,相互深入的交流,表达个人看法。这一过程中,学生解放了自己的嘴巴,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比如,微微细雨的能力有限,不会把丁香花打散,细雨细腻且朦胧,与丁香花的妩媚风姿很搭调,更能衬托丁香的浪漫。由此一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和小组同学合作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便真正的解放了其大脑,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了动脑又动口,令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长进。
(二)解放眼睛与双手,培养观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想达到解放学生双眼及双手的目的,教师则应指导学生多观察,并且勤于动手。学生的认知以观察为基础,经过实践才能进一步检验真知。因此,观察活动和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受欢迎,更有利于解放学生的眼睛与双手。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看图写话”活动,实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当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时,如果学生并未细致观察,在表达过程中则会显得十分吃力,甚至是无话可说。面对此种现象,教师就应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观察活动,细致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去观察,当小学生年级升高后,进入中年级以及高年级,观察能力对其判断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如果小学生欠缺观察意识和能力,势必会影响其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教师要持续促进学生观察及分析,令其在观察过程中善于挖掘和发现,从而将学生阅读视野从课内扩散至课外,充分引领学生自主观察,并促进其亲身实践以及体验。在具体课堂教学时,教师不可忽略解放学生的双手以及双眼,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带领其学习国学经典的启蒙篇章,比如《三字经》以及《笠翁对韵》,展开表演活动,训练学生眼睛视觉功能以及双手触觉功能。在学生学习写字以及学习词语时,教师即可通过“看”与“演”的方式,令学生掌握更多汉字。创新识字识词教学方法,不仅能开发学生智力,还能强化其知识体验。实质上,语文课堂上的动手以及动眼实践观察的机会甚多,比如通过日记形式,即可令学生将一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而当学生观察身边小事时,实则就可以锻炼其观察能力。当其写作过程中,又能培养其双手能力,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显示,只有学生手眼并用的学习语文,才能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效果,这属于建构语文知识构架的关键途径。
(三)解放时间与空间,给予自主学习机会
小学语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应意识到学习的时间非常宝贵,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放飞语文学习思想。具体教学时,教师不可一味地压榨学生时间,而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及空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语文学习天性以及语文学习潜能[3]。比如,在讲解《秋天的雨》时,教师就应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渠道上搜集更多与秋天有关的资料,或者学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准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物料。如在公园中捡到的枫叶,学生将其制作成了叶脉书签,在观察昆虫后,去网上查询与昆虫有关的资料,看到秋天的美景便用相机拍下来,或者用手中的彩笔创作秋天画卷。通过多元化的课前预习作业,可令学生提前接触所学的内容,为后期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即可保障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热情,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充分感受秋天美景。学生在放飞的时间以及空间中,自然而然地便感受到了秋天的色彩以及秋天的特点,这对其日后深层次的品悟文本而言非常有利,能够令其真正感受来自秋天的美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在课前预习时收集到的秋天素材,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本组内同伴的想法汇总,进而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由此一来,既实现了课上及课下的有效衔接,又充实的课堂教学资源。不同学生搜集了不同的素材,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与活力,而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又可以借鉴彼此的学习经验。当学生收集资料时,真正的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搜集能力。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实则是将语文课堂拓展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令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达到全面学习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受用,真正地展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顺应素质教育时代的趋势,充分吸收六大解放思想的精髓内容,将其融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令学生展现在语文学习时的主体地位,以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蔡金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六大解放”策略探究[J].新教师,2021(10):62-63.
[2]季露燕.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1(01):19-20.
[3]王丽芬.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微探[J].学周刊,2020(24):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