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正文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帮助学生培养和塑造两方面的能力,学习语言和文学知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对于他们性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教学模式上也推陈出新,应用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然而仍然有部分教师并没有解放思想,在语文教学之中仍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的方法向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述和传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何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对于语文缺乏中国的兴趣和学习的耐心,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许多教师尽管教学模式有所更新,但是并没有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主体地位,仍然以自己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宰者,使得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有些教师在过程中不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总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导致学生缺乏了思考的过程,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三) 惯性思维束缚
人的思维通常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这往往来自于自身的成长经历、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既有利又有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对于某些题目总是引导学生使用模板,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形成了一定的束缚,使得他们对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模式十分单一,思维比较木讷死板,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界根深蒂固的理念,自明清八股文时期开始一直流传至今,破除应试理念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多多少少会受到应试教育这种陈旧理念的影响和毒害,尽管大多数学校不再进行专项的排名,但是每次考试之后许多教师和家长仍然十分看重学生的分数,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于他们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二) 教师个人能力不足
教师的个人能力与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关联,个人能力不足往往会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师也需要个人的成长和定期的充电,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之中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同时也要不停地开拓眼界,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这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经验丰富,然而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缺乏了解,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学习了最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却缺乏教学经验,在实践过程之中,这都导致教学效果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发展思维和创业思维的培养也形成了客观的制约。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教师却将其视为调皮捣蛋,以一种“一刀切”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结果导致学生创造力难以发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究
(一)认知学生思维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充分的调研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方式。根据笔者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小学生往往通过具象思维认知事物,也就是说他们通常是通过直观的感受例如听到或看到来获取知识形成经验。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小学生容易被这些具有直接感官刺激的内容所吸引,例如文章的插图、大声朗诵诗歌、对于故事进行分角色的表演等等。第二是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小学生所经历的事物较少,对于外界广袤的天地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容易被书本中的很多内容所吸引,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疑问。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勇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加强对于学生的互动,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三是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强,小学生大多比较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或为其他新事物所吸引,思维呈现出明显的跳跃性、发散性,这也是学生创造思维的一项体现。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引导他们利用自己跳跃的思维去充分想象、勇敢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模式,教师应当精心开展教学设计,挖掘语文教材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跳跃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过海洋动物,吃到过的海鲜,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学生都能说出点东西,就能马上调动课堂气氛,此时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海洋里都有什么?大海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样能够激起学生了解课文进行阅读的兴趣;或播放大海优美的图片,然后再展开对西沙群岛的探讨。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和教材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及讨论引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西沙群岛,从而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强化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挣脱思维束缚
与阅读一样,写作也是小学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输出活动,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紧密结合,通过文字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文章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加强对于生活之中各类事物的观察,透过问题的表象去分析其实质,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不受拘束地去创造各种写作题材。例如对于“饭桌上”这个题目而言,很多学生认为其与吃饭和做饭有关系,思维具有一定的限制,这是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饭桌上面既可以有人物,也可以有事件,既可以写人物之间的相互谈论,也可以有冲突和矛盾。通过这种引导和启发,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了很多与饭桌上相关的事件和经历,然后引导他们将这些转化为文字,形成自己的作文。这不仅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创造性思维。
(三)丰富和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具有人文化,工具化的特点,除加强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让学生和社会生活沟通,使小学生跨入更为广阔、真切的世界,以吸收社会各种信息、拓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例子”,教给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走出课堂,到课外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阅读各类读物,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教师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提供导航,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泛读,教材内的课文应该怎么去读,课外读物应该怎么去读,如何有效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书本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许多优质的课外读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强的科普读物、推理性强的侦探读物、德育性强的品德类读物等等,使得学生们博览群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之中既增加了知识,同时也加强了思考与分析,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阅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读物,在阅读过程之中,学生会思考这次孙子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爷爷会怎样帮他解决问题呢?如果你也有一条类似的旧毛毯,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改造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将毛毯的改造方案进行简要地绘画,并让同学们上台来展示自己的方案。这样一方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可以使得他们对于知识进行更加灵活地运用,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19(19):62-63.
[2]陈在凤.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J].新课程(小学),2020(5).
[3]赵小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