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初一语文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学科融合 中学生 初一语文 作文教学 成果分析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应该将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实践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真正表现个人的素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围绕该核心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通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综合体现文化素养。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初一阶段语文作文的系列专题课程,能综合体现学生该能力以及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成果。语文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字组织,而是要结合情境、语言、结构、写作手法等专业教学手段,让学生能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发挥自己的写作思维,字里行间表现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表达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然而然流露出文化自信。
新课标还重点提出“拓展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目标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体怎么做呢?教师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利用学校场景环境创设情境,结合历史、政治、生物、物理等学科,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学生应围绕社会生活、学科学习中有意义的话题,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将“学科融合下初一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作综合叙述,分析现阶段的案例和取得的教学成效。
一、学科融合下初一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案例
为践行新课标,进一步深度创新推广“学科融合语文作文教学”成果,我们做了深度的实践研究,并收获了很好的成效。经过初一学年的整体训练,我们从“人与自然”“文化传统”“情境学习”方面设计教学任务,再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作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一) 成长类作文结合生物学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 聚焦教材定主题,融合学科设目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即“人与自然”主题,学生要学会领略景物之美,并学会借景抒情。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写作任务:学会抒情,第四单元课文《驿路梨花》《陋室铭》《爱莲说》以及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都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基于教材的单元要求和设计,本次研究融合生物学科,拟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题,创设情境训练成长类作文。
2.创设情境,围绕主题定框架
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题,确定作文教学框架,并在校园创设情境。作文教学框架:定景物——设情境——细观察——善记录——练片段——写提纲——妙笔生花。本次案例确定主题“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美景体写作训练”,确定景物为校园中及生活中常见的“花”,可以是桂花、紫荆花、三角梅等,接着创设情境:带着桂花进课堂,未见其花先问其味,学生被香气所吸引,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情境中。渲染过后,说明作文课的要求,并且把观察桂花的要求提出,将50个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6-7人,到校园的桂花树下观赏。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景物,并深刻领悟生活中的景物带来的寓意,由景到人再到情,情景结合,丰富写作感受。明确的主题和框架,能让学生在主题写作训练中思维更清晰,内容更具体生动。
3.五感观察,片段描写出好段
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桂树和桂花,亲近自然观察景物,其实就是生物学科的实验环节。必须亲自体验感受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教师提出“五感观察”要求,视觉观其形色,嗅觉闻其气味,听觉听其声音,味觉尝其味道,触觉摸其软硬,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修辞记录下本次观察结果。味觉尝其味道,主要是将桂花作为原材料制作成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等食品,感受其带来的“美味”和“情味”。这里再引申出一个情境:播放桂花糕制作视频,深切体会桂花从晒干制作到成糕点的过程。桂花糕制作过程有传统文化的输出,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该过程按照“察——观——写”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观察景物、观看视频后,再根据示例片段当堂描写桂花及桂花酒制作的片段。
描写片段展示: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记得我的外婆家也有这样一株桂花树。
描写桂花的片段,借鉴《紫藤萝瀑布》课文,由景到人。可以由桂花联想到人,再由联想人制作出来的美食: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糕等,以及与人相关的事:桂花树下慈爱外婆的温暖、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
描写片段展示:桂花树一开花,外婆拿长杆子敲桂花,给我们作桂花蜜、桂花饼、桂花糕。外婆前一天先把桂花收集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和面、烧汤。这时的我都是被花香和甩面声叫起来的,等我去上学时,她在厨房搬柴火,一直到我放学回家,她还在厨房为花饼点红。趁外婆不在,我奔向厨房,偷拿了一个桂花饼吃。
学生通过情境能感悟景物带来的感官之美,再通过联想相关的人和事整合写出出彩的片段,是作文专题教学中最直观的成果。
4.提纲在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出好文
成文之前先教会学生列提纲,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自然重视“情”“志”的抒发,如何让学生由物及人、由景到情是关键。由此,教师要引导得当,尤其是思路的引导。
如:桂花情思——写作思路分两类。一是温情类,写作思路如下:写桂花盛放之景——叙桂花树下之事——描制作桂花美食——抒祖孙情、淳朴乡情。二是哲理类,写作思路如下:写桂花盛放之景——悟花开花落之哲理——感悟人生:积极乐观、泰然自若。
在此思路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挖掘相关的景物、人物、事物,写下提纲,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就水到渠成。成长过程是情感成熟变化的过程,由不谙世事不懂真情到懂珍惜就是心理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体现。
(二)成长类作文结合历史学科,借物抒情展现文化自信。
1.描传统好物,展现文化自信
新课标(2022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新课标要求,我们设置作文专题时,在选材方面要格外注意突出历史传统文化,凸显文化自信。本次训练选定传统“窗花”“对联”好物,让学生能通过情境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2.巧设情境,剪窗花、写对联,零距离学习传统技艺
实践是得到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真实感受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课堂上展示剪窗花的道具:锯齿剪刀、大手柄短刀尖红色剪刀、U型剪刀、刻刀、红色宣纸、垫板......再播放剪窗花的视频,课后分成8组布置剪窗花任务,每个小组完成一幅作品,展示在教室后方。学生举一反三,课后完成对联书写,并选出书法最佳对联贴在教室门口展示。
3.借物抒情,由物及人,情感真挚
借物抒情,关键是要由物及人,联想人物背后的故事,再结合自身体验抒情。如学生文章《窗花里的年味儿》片段:只见大伯拿过我手上的“残次品”,一对折,二对折,再对折,画花边,手持剪刀“咔嚓,咔嚓、动作干净利落,红纸屑如雪花一般纷纷落下。又画了几笔,用刻刀一点一点把不需要的部分裁掉。在我诧异的目光中,大伯完成了他的艺术创作。我接过修剪好的窗花,展开细看,一条栩栩如生的锦锂出现在我眼前,于方寸间,我仿佛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条锦锂在空中摆尾后纵身一跃,多么优美的身姿。这是古老的“连年有余”窗花啊,寓意美好,年味儿十足!
“窗花, 剪的是幸福。剪窗花要由易到难,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伯微笑着说。我顿时脸红不已,拿着剪刀跟着大伯一起剪。我也领悟到了剪窗花的真谛,对折、剪边、画图、刻刀裁剪,这是一门集绘画和雕刻于一起的艺术。“玉兔呈祥”“五福临门”“龙凤呈祥”......一张窗花一份年味,剪的不仅是窗花,更是年味。
二、学科融合下初一语文作文教学研究成果
1.学生能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方法写出好文
学生从简单的叙事,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作,这个过程是通过专题设置、情境设置、学科融合,多次训练得出的成果,为初二初三成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专题作品收录在附件中。
2.学科融合,贴近生活,领悟人生真谛
语文写作一直以来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学生虚构故事,素材老旧,写法单一。为解决此问题,老师想方设法思考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真正将语文、历史、生物学科融合,让学生贴近生活,领悟人生真谛。
结语:
写作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及训练,在学科融合大背景之下,初一语文写作教学初步取得成效,并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参考文献:
[1] 曾国徽.初中语文作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23(10).
[2] 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