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策略
正文
引言:中小型水利工程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受规模、投资、技术等因素制约,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本文将从质量管理重要性入手,深入剖析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提升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关系工程安全和使用寿命
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质量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隐患,埋下安全隐患。例如,渠道衬砌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渠道开裂、渗漏,影响输水效率和安全;水闸等建筑物质量不达标,可能在洪水冲击下发生损毁,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必然要求。
2.影响工程效益和投资回报
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效益和投资回报。质量管理不善,不仅会增加工程维修和加固的成本,还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例,如果渠道、涵管等设施质量不过关,输水效率低下,将直接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减少工程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建设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将极大提升投资回报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1]。
3.事关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也是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高质量的水利工程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良好的工程质量也是提升水利行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才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水利事业长远发展。
二、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职责边界模糊
当前,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职责边界模糊、多头管理等问题。一些地方的质量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与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质量监管工作缺乏统一协调。同时,质量监督队伍建设也相对滞后,专业人才匮乏,装备水平落后,难以满足质量监管需要。此外,质量监督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待创新,过度依赖定期检查和抽样检测,缺乏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控,难以及时发现和消除质量隐患。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职责边界模糊,直接影响了质量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给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2.参建主体质量意识淡薄,履职不到位
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建主体,但一些主体的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履职不到位。部分建设单位急于开工、抢进度,忽视前期勘察设计和施工组织,盲目压缩工期,为质量问题埋下隐患;一些设计单位对工程地质、水文等条件了解不深入,设计深度不够,方案优化不足,图纸会审走过场,给施工质量管理带来被动;部分施工单位管理松懈,现场作业随意,违章指挥、违规操作频发,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突出;一些监理单位职责意识不强,流于形式,疏于现场监管,履职不到位,放纵质量问题发生。参建主体质量意识淡薄,履职不到位,是导致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2]。
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能力欠缺
施工人员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但当前不少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能力欠缺。一是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知识匮乏。不少施工人员是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施工规范、操作标准了解不足,施工过程难以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要求。二是工作经验不足,技术能力有限。一些施工人员经验不足,特别是针对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缺乏实践经验,不能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导致质量控制不到位。三是责任意识淡薄,管理能力薄弱。部分施工人员安全质量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组织协调不力,影响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能力欠缺,给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带来不小挑战。
4.质量检测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质量检测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当前质量检测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工程建设还主要依靠人工检测,效率低下,覆盖不全面,数据不准确。关键工序、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测手段滞后,无法实现全面、精准、动态的质量监控。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程,受检测设备、专业人员等条件限制,难以开展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工作。同时,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反馈等环节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支撑,难以实现质量检测数据的及时共享、科学利用。检测数据多为孤立数据,缺乏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工程质量状况。质量检测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不仅影响质量监管效率,也制约了质量状况的科学评估。
5.质量事故问责不严,制度执行不力
质量事故问责是强化质量责任落实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问责处理还不够严格,制度执行不力。质量事故调查处理流于形式,定性不准、界定不清,该追责的不追责、该问责的不问责,避重就轻、大事化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便开展问责,处理力度也明显偏轻,打击震慑作用不强。随意降格处理、从轻发落,甚至查而不办、拖延推诿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质量事故教训总结和警示教育不到位,屡查屡犯、重复发生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质量事故的举报、曝光机制还不够健全,社会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质量事故问责不严,制度执行不力,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侥幸心理和过失行为,影响了质量责任制的有效落实[3]。
三、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策略
1.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理顺监管职责
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厘清质量监督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权责统一、有机衔接的质量监管格局。质量监督机构要突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管职责,把质量监管与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盘棋”管理。其次,要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完善人员配备,提升专业能力。大力培养和引进质量监管专业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加大质量监管装备投入,提高检测检验能力,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再次,要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方法,推进“互联网+监管”。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工程质量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实现质量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针对重点环节、关键部位,加大巡查频次,开展质量突击检查,强化实时动态监控。通过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理顺监管职责,为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2.强化参建主体质量责任,促进优质优价
参建主体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必须强化其质量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构建齐抓共管的质量责任体系。建设单位要切实承担首要责任,加强前期论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工期,为质量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招标管理,择优选择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合同中明确各方质量责任和义务。设计单位要强化现场服务,做好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管理,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加强“三检制”管理和现场精细化管理,严把材料、工艺、环节质量关。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理职责,加大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监理工作力度,强化质量控制要点检查,坚决杜绝质量问题蔓延。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对质量问题严重、后果恶劣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以形成强大威慑。此外,推行优质优价,在招投标和工程结算中体现质量导向,建立健全质量评优奖惩机制,激发参建主体质量管理积极性,为质量管理注入不竭动力[4]。
3.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一线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要制定完善施工人员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分层分类、多形式、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开展集中培训,帮助其尽快熟悉和掌握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不同工种、岗位要求,量身定制专业培训课程,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紧扣安全质量控制、工艺标准规程、设备操作规程等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培训形式,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调动学员参与积极性。
4.加快质量检测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
质量检测技术创新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质量检测装备更新换代,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快速检测、无损检测设备,实现质量检测的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聚焦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土石方压实度等关键指标,创新检测技术和方法,探索构建小型化、智能化、现场化检测系统,推动检测装备移动化、便携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一批质量快速检测、远程监控、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持续提升质量检测科技含量和适用性。大力提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工程质量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质量管理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监控。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APP,实现质量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动态分析,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推行BIM等数字化技术在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工程建设质量信息集成共享。基于大数据开展质量分析,及时发现共性、倾向性问题。加快质量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推动质量信息在参建各方间有效对接共享,实现质量管理协同联动、一体化推进,为质量管理插上科技翅膀[5]。
5.严格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强化警示教育
质量事故责任追究机制是强化质量责任落实、实现根本性改进的关键策略。进一步强化质量事故调查和处理力度,健全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事故认定标准、调查程序、处理方式等。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责任明确、处理恰当、程序合规。对质量事故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个人,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加大事故责任人行业禁入力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将其纳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管理,在全行业实施联合惩戒,形成强大震慑。加大质量事故警示教育培训力度,强化现场观摩、案例教学等,增强警示教育感染力和震慑力。采取多种形式,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编发事故警示教育读本、拍摄警示教育片等,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自觉遵章守纪、规范施工,坚决杜绝质量事故发生,推动质量管理从严从实、标本兼治。
结语: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建主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强化参建主体质量责任,提升施工人员素质,创新质量检测技术,严格事故责任追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安全和效益,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建设优质安全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师贤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策略[J].低碳世界,2024,14(06):112-114.
[2]李文杰.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控制及质量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21,15(17):211-212.
[3]孟杰.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及质量管理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03):97-98.
[4]王伟灵. 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实践与示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906.433.
[5]武敬佩.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及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8(24):171-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