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文宽 范传平 赵润达

河南省辉县市吴村镇新安屯村

摘要

本研究基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样品分析和模型模拟等,量化采矿活动对环境如何产生影响,并就如何减轻这种影响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显示,采矿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地表破坏、水土流失、节水污秽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等,而通过采用环境友好采矿技术、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影响。研究结果强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采矿工程设计、实施与管理的核心思想,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才能实现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后期采矿工程决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案。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采矿工程;环境影响;生态修复

正文


引言

在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如何在采矿工程中整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采矿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其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根据统计,采矿活动对地表造成的破坏、土壤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环境问题,一直是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采矿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平衡采矿利益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已经对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环保型采矿技术和生态修复方法。然而,它们是否能在实际的采矿工程中得以有效实施,以及能否根据不同的特定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调整,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框架,深入研究采矿工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手段,期望能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采矿工程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1、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1.1 采矿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分析

采矿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在生态、景观和地质结构等多个层面表现显著[1]。开采矿石过程中,地表植被被大量清理,土壤层被挖掘,使得原本稳定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的损失不仅减弱了地表的稳定性,还改变了当地的水文特征,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裸露的地表使得土壤更易受到降雨的冲刷,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2]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堆积在地表,这些废弃物通常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酸性矿物质,这些物质可能随降水进入水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大量的车辆和机械设备在矿区的运行,破坏了地表结构,压实了土壤,使其透水性和通气性下降,影响到地表和地下的水循环系统。

矿区的地质结构也因为开采活动而发生显著变化。采矿使得原本承载压力的岩层失去支撑,容易引发地表沉降、地裂缝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对矿区本身造成威胁,还可能波及周边区域,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采矿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破坏涉及生态系统、土壤结构、水文特征和地质稳定性等多个方面,需在采矿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减缓和修复。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为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采矿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探究

采矿活动过程中,剧烈的地表开采和物料运输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常常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矿区植被被大面积毁坏,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土壤失去稳定性。裸露的地表在降雨侵蚀下,容易发生大规模的土壤流失,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周边地区的安全。

水土流失过程中,矿区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随地表径流扩散,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源。尤其是暴雨季节,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和污染物大量流入水体,使水体浑浊、污染,造成水质的恶化。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和酸性废水,通过水土流失进入生态系统,对水生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应采取合理的土地复垦措施,恢复采矿区域的植被覆盖,修复生态环境。设置沉砂池等工程措施,可以防止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减轻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危害。通过综合应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减轻采矿活动对水土流失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1.3 采矿过程中节水污秽的影响研究

采矿过程中节水污秽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多方面。矿井排水及矿物洗选产生大量污水,这些污水含有重金属、悬浮物和酸碱性物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周边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大量用水需求与矿区水资源短缺形成矛盾,挤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用水,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问题。污水处理设施的欠缺或不完善,使得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排放增加了水环境治理的难度。

2、环境保护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与效果

2.1 环境友好采矿技术的倡导与效果检验

环境友好采矿技术的倡导与效果检验主要围绕减少采矿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展开[3]。环境友好采矿技术的应用涵盖了采矿全过程,从开采方式的改进到废弃物处理的优化,这些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开采方式方面,采用地下开采替代露天开采,减少了地表破坏和水土流失。地下开采通过利用地质模型和先进的爆破技术,精确定位矿体,降低了非矿物质的开采量,保护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与此采用连续采矿和充填采矿等方法,有效减少了矿石开采过程中的废石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针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采用多种处理技术,如废水循环利用、废气捕集处理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使矿井水达到排放标准后用于生产过程,减少了对地表水资源的污染。废气捕集处理技术通过安装高效过滤设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了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则将尾矿、废石等进行再处理,转化为建筑材料或其他有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负担的最小化。

环境友好采矿技术的效果检验通过多项指标进行评估,包括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如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等显示,应用环境友好采矿技术后,采矿区域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指标则表明,尽管环境友好采矿技术初期投资较高,但长期来看,因环境治理成本降低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指标则体现在当地居民健康状况改善和社会满意度提升等方面。

环境友好采矿技术不仅为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还为其他工业部门的环保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2.2 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策略及实践

在采矿工程中,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高采矿技术水平,实施精细化开采,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精确定位和智能控制技术,可以精准掌握矿体的位置和形态,从而优化开采方案,减少矿石损失。采用先进的选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石回收率,进一步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4]。再者,通过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和利用。例如,尾矿的资源化处理与再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转变。这样的资源节约利用策略,不仅有助于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还能降低环境压力,推进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2.3 采矿区域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采矿区域的生态修复是环保举措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如黄石地区砷矿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项目执行过程。在矿山尾矿堆积之处采用覆土、种植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恢复了植被,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了废弃矿山资源的回收利用,形成可持续生态系统。

3、采矿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探讨

3.1 采矿工程设计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考虑

在采矿工程设计中,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需要在设计阶段全面评估环境影响。通过环境影响评价(EIA),可以识别采矿活动可能对生态系统、水资源、空气质量以及土壤结构造成的潜在危害。这种详细的评估为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设计方案内涵环保护措施。

在采矿设备和技术的选择上,优先采用环境友好、能源效率高的技术。高效节能的采矿机械和先进的矿石处理工艺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例如,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进行精准矿区规划和实地考察,减少对地表的破坏范围。另外,设计中还应融入循环用水系统,以有效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降低水资源污染。

生态修复也是采矿工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矿区开发前期,需计划好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策略。通过科学的复垦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尽可能地恢复被破坏的土地和生态环境[5]。具体措施包括分层回填土壤、种植适宜本地的植物种类,以及构建生物栖息地,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采矿工程设计应体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综合利用低品位矿石、尾矿和废石等,发展矿山副产品产业链,推动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加强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与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保障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采矿活动的管理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实践

采矿活动的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融合实践在于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确保采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采矿企业需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引入环保考量,制定环境保护计划。通过环境影响评价(EIA)评估采矿项目对生态系统的潜在负面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引入先进的环境管理系统(EMS)有助于实时监控和管理采矿活动的环境表现,确保在执行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矿井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及土地复垦是管理的重点领域,采用现代技术如生物修复和生态工程,将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同步进行。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建立长期监测和评估机制,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行为。通过环保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管理理念的落实。这种融合实践不仅有助于减轻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采矿活动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3.3 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前景预测

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优先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对新资源的依赖。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提升生态恢复能力。推动采矿产业结构优化,鼓励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预期未来采矿业将在绿色低碳方向取得显著进展,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结束语

这项研究主要研究了采矿工程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采矿活动会造成环境破坏,例如破坏地面、使水和土流失、污染水源和减少生物种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使用更环保的采矿技术、更节约地利用矿产资源和修复破坏过的环境。研究强调,我们做采矿工程的时候,一定要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但是这个研究也还有一些局限,比如没有覆盖所有采矿区,模拟结果需要更多验证,而且一些环保技术还有待推广。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调查更多区域、优化模拟方法、发展新的环保技术和研究相关政策四个方面进行。这样我们就能为采矿工程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建平.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J].能源与节能,2021,(01):161-163.

[2]袁晓凡.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分析[J].矿业装备,2023,(06):77-79.

[3]刘龙涛,刘渊源,杨生伟.采矿工程中采矿工艺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2,(05):0064-0067.

[4]潘勘成.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0,(07).

[5]程万建.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探讨[J].区域治理,2019,0(13):285-28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