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角下的表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1陈欣 2卓佳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提倡高等教育要从传统的学术型教育、技术型教育向社会综合应用型教育转变,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表演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表演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表演教学改革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表演教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正文


引言: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壮大,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表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文化产业对高素质表演人才的需求。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是为培养戏剧影视演员及相关行业人才而设立的艺术专业。文化产业作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引擎。在这个大背景下,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仅与传统文化领域相关,更与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密切相关。依托国家倡导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是高校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方向。因此,探讨表演教学如何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演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表演人才。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表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表演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表演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出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文化产业对表演教学的需求及挑战

(一) 多元化表演形式的需求

  表演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培养更多优质影视表演专业人才。随着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观众对表演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影视,还包括网络直播、新媒体、微短剧、文旅剧、沉浸式演出、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形式的表演也受到观众的青睐。这意味着表演人才需要具备适应不同表演形式的能力,表演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表演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创新能力的挑战

  在文化产业中,创意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文化产业对表演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决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是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拉动力。新兴的表演形式需要表演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不断探索新领域、尝试新形式。传统的表演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技巧训练,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和培养。因此,表演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文化产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三)跨学科融合的需求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表演人才在实践中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比如,在影视表演中,演员需要了解摄影、音频等技术;在沉浸式演出中,演员可能需要与科技人员合作。因此,表演教学需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表演工作。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对表演教学的需求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跨学科化的特点,这为表演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文化产业需求的深入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表演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表演人才。

 

. 现有表演教学模式的问题与不足

  在当前多种表演形式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脱离当下表演形式的发展

  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通常以舞台表演和传统戏剧形式为主,忽略了当下各种新兴表演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对微短剧、网络直播、新媒体表演等新形式的充分了解和训练,导致毕业后面临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二)缺乏跨界融合的教学内容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表演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日益增多,例如影视表演与电影制作、舞台表演与舞美设计等。然而,现有表演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封闭,缺乏跨界融合的教学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三)缺乏实践机会与行业联系

  部分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机会和与行业的联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表演技能和实践能力,也难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不及时

  随着新表演形式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表演教学模式可能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和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缺乏最新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无法有效地满足学生对各种表演形式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解决问题的部分

  在解决当前表演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表演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并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元化教学内容与形式

  教学改革是件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这一点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适应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快速发展,表演教学需要将焦点从传统形式转向多元化表演形式,包括微电影表演、网络直播表演、虚拟现实演出等。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各种新兴表演形式,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表演技能和实践能力。

(二)跨界融合与实践结合

  基础阶段的表演教学元素应该贯穿始终,表演基本功的训练是一个演员的立命之本。同时表演教学需要与影视制作、舞台美术、音乐创作等相关领域进行跨界融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综合培养。同时,注重实践教学,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行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成长。

(三)教学资源更新与技术应用

  加强教学资源的更新和技术应用,引入先进的表演技术和设备,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表演训练,开设数字化表演课程,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新技术进行表演创作。

(四)行业导向与就业指导

  建立与文化产业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专业人士参与教学,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开展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评估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和实施情况,为表演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四、表演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一) 微短剧表演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微短剧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在表演教学中,可以引入微短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短时间内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创新能力。如设立微短剧表演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环节。引入专业表演老师和行业从业者作为指导教师,提供实时指导和建议。融入剧本创作、角色扮演、舞台表演等内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表演能力。

(二)文旅沉浸式表演

  结合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沉浸式表演项目,让学生通过表演来传递文化内涵,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演技和沟通能力。例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毕业专业学生400余人参与王潮歌导演的作品《只有爱》、《只有河南》、《又见峨眉山》等文旅项目。举例该类型项目是为了探索文旅沉浸式表演在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旅游元素,呈现一部融合爱情、友情、家庭等元素的大型文旅剧。学校有一阶段的教学是为了实践项目而综合进行设计的,学生需要从部分剧本创作、角色扮演、舞台布景搭建、灯光音效设计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引入导师制度,由资深表演专家指导学生,定期进行集中指导和实践演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学生不仅仅是演员,还需要参与剧本的编创、道具的制作、舞美的设计等工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表演训练和演出创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和身临其境的表演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表演实践,探索新的表演可能性,拓展表演形式。还是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学校投入资金购买先进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头戴式显示器、动作捕捉设备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虚拟现实体验环境。将虚拟现实表演训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表演实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个性化指导、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的表演可能性,培养他们表演创造力。

(四)网络新媒体运营

  结合网络新媒体平台,开设线上表演课程和演出活动,培养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表演能力和传播技巧。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拓展表演市场和受众群体。高校可在表演课程中增设了专门的网络新媒体运营课程,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表演宣传和推广。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网络新媒体运营的技巧。通过实践操作,他们逐渐掌握了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等技能,提升了自己的表演传播能力。

 

结论

  通过对文化产业视角下的表演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新的表演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文化产业对高素质表演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表演教学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演员要能够“从角色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使角色更符合各类舞台所需。表演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各类文化产业需求的高素质表演人才,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表演人才来推动行业的进步和繁荣。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将促进表演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

  对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 表演艺术专业群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立、实习实训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构建, 实现着人才培养与社会办学效益的双赢。进一步加强表演教育机构与文化产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机会。鼓励表演教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表演人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表演形式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表演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鹏晨.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剧影月报,2023(02):105-106.

[2]温海涤.高校影视表演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大观(论坛),2020(09):73-74.

[3]涂文蓓.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整体化教学理念探索——以台词课为例[J].齐鲁艺苑,2022(01):110-115.

[4]朱博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及前沿热点[J].商展经济,2024(09):51-54. 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4.09.051.

[5]姜涛,叶思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4(05):84-93. DOI:10.16510/j.cnki.kjycb.2024.05.001.

[6]曹韵.文化产业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4(09):190-192.

[7]罗希,张皙.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04):50-51.

[8]杨健.高校影视表演课教学改革初探[C]//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六).[出版者不详],2021:368-370. DOI:10.26914/c.cnkihy.2021.003485.

[9]苏永豪.高等教育视角下我国戏剧表演教学改革分析——评《戏剧表演原理中的辩证法》[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144.

[10]周新娟.表演艺术专业群构建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08):200+202.

作者简介1. 陈欣,1983,女,四川西昌,博士研究生,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

          2. 卓佳,1981.7,四川成都,汉,本科,副教授,现任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表演系,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