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赏析课程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音乐赏析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正文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瑰宝,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将其精髓传递给年轻一代,需要将其融入高校教育。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开展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活动等有效措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之美,还能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使学生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1当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现状
1.1盲目崇拜西方音乐文化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满足,声乐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其发展速度很快,教学效果好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声乐教学中,共同推动声乐教育的发展。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着盲目崇拜西方音乐文化的情况,一是教学内容中西方音乐内容占据了大部分,其中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更多偏向讲解西方的音乐文化,忽略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抛弃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声乐教师更多的是学习西方音乐出身,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研究不深,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发声技巧层面。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了解不足,难以有效开展传统音乐教育。
1.2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当前,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教学,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意识较为淡薄,没有深入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性。在声乐课程设计时,更加注重学生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音乐所传递的文化精神、美学享受和教育意义,直接影响了传统音乐文化在职声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限制了传统音乐文化在高职声乐教育中的发展。
2高职音乐赏析课程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2.1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促进文化渗透
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如果自小就接受艺术熏陶,那么其接受能力自然比后来学习艺术的学生要强,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高校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果学生存在音乐感知方面的差异,就会增加音乐课程的教学难度,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带来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重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以便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深层次渗透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讲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教师通过介绍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宏观认知,增加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阐释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和美感,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再次,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将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古典诗词中的音乐性,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或者通过欣赏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与美术在表现传统文化时的共通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创设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室或学校公共区域播放传统音乐作品,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也可以组织传统音乐主题的学习活动或比赛,如传统乐器演奏比赛、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
2.2增加现代化资源投入,夯实改革基础
新媒体时代,投入现代化资源是推动音乐课程改革的基础。全面升级与扩充现代技术设备,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先进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更为开放和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探究与创作音乐的机会,从而为音乐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化资源投入不仅包括物资设备投入,还包括数字化教材开发、在线音乐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起着重要的教学支持和服务作用,因而应将其作为首要环节来抓。在音乐教室与设备层面,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设备则是其探究音乐的重要工具,通过对音乐教室和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处理,替换陈旧设备,引入高性能数字音频工作站、音频接口、专业麦克风等设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高质量的音频处理和录音体验。在虚拟演奏工具层面,优质的虚拟演奏工具可以为学生开辟出音乐学习阵地,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演奏实践,达到提高音乐素养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应提供虚拟演奏软件,包括虚拟乐器和音乐模拟器,创建虚拟音乐厅、演奏场景等虚拟空间,使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演出,在增强其学习体验的同时改进演奏技巧。在软硬件设备方面,学生学习与创作音乐离不开软硬件的支撑,因此软硬件建设应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有必要配齐数字音乐教学设备,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辅助教师更为生动地展示音乐知识和技巧,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应为学生提供数字音频工作站、MIDI控制器、音乐键盘等,提供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引领学生全面学习音乐制作流程和技术。同时,建设在线音乐资源平台尤为重要,可以基于现代技术整合多样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便捷、个性化的学习材料,提供更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等。立足于音乐课程的实情,高职院校可以建设一个包含视频、音频、电子乐谱等资源的综合在线平台,并将数字化音乐教材、专业音乐讲解视频以图像、视频等形式上传至该平台,让学生通过该平台随时获取所需资料,丰富音乐视野,拓展学习阵地。在线上平台,应鼓励学生上传个人的音乐创作和演奏视频,并提供必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持续改进演奏和创作技巧。
2.3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教学资源
教师唯有通过深入挖掘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才能为民族音乐的融入提供前提条件。首先,教材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至关重要,教材是否拥有充足的民族音乐内容直接决定民族音乐的传承效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编写旧有教材内容,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提前预设好民族音乐作品的教学比例,然后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参考《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教材,增加旧有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提供载体。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在寒暑假时期,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民族聚居地开展民族音乐研学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民族的人,聆听不同民族的音乐,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资源。最后,在互联网时代,如果高职院校无法提供民族音乐教材,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从微课、慕课、金课等在线教育平台下载民族音乐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通过QQ、微信等渠道发送给学生。
2.4强化美育教育,发挥育人功能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高职院校应重视思政美育课教学,将红色音乐文化融入美育课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与美育课有机融合,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新鲜养分,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去。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美育课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比重。在当下高职院校教学中,美育教育课的比重有所欠缺,学生着重学习的自己的本专业,对于美育课的重视度不够,对红色音乐作品的兴趣和接触较少。为了发挥红色歌曲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就要在美育课堂上下功夫。教师要不断探索红色作品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密切接触红色作品下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树立良好价值观念。二是充分利于红色资源并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和教学手段来传播思想。红色音乐源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如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以优美的曲调和真实的歌词将红军的足迹传向大江南北。这些作品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真实写照,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除了挖掘红色歌曲,还可以与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展览馆等红色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区域参观学习,亲眼见证、感受红色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以音频、视频等媒介方式生动地向学生讲述红色音乐文化,着力打造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进一步实现“三个课堂”的融合与碰撞。
2.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教学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声乐教学为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在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认识到自己将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的实践,通过实践来体会传统音乐的精妙之处,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文化,从而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意识。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对全班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这样才能够确定学生实践的内容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其次,需要考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乐器感兴趣,有的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感兴趣,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寻找和搭建实践的平台,以帮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当地的乐团、民间艺术团体等组织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创新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另外,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6积极开展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活动
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活动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的有效手段,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第一,组织校园传统音乐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的音乐节,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演奏传统乐器、演唱传统歌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邀请传统音乐领域的专家、民间艺人或表演团体来校参加音乐会和讲座,为学生创造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魅力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第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深入民间,亲身参与和观察传统音乐的表演和创作过程,鼓励学生主动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老年人表演传统音乐节目、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推广活动等,以此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创设传统音乐文化社团。成立传统音乐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要加入音乐社团,帮助社团策划音乐活动,指导社团成员的排练、演出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技能和文化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教育时代发展,改变以往盲目崇拜西方音乐的理念,增加传统音乐在教学中的比重,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落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信息技术等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吕陶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8):166-168.
[2]王瑞,李娟霞.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融入与传承[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8):112-114.
[3]冯译允.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与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3(7):17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