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品德素养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家园共育;学前教育;幼儿品德素养
正文
引言:幼儿阶段是品德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家园共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通过家园共育,家长与教师可以在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指导和教育,促进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一致性和道德认知的巩固。因此,研究家园共育对幼儿品德素养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品德素养教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儿阶段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思想。在家中,父母可以通过讲述国家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观看爱国题材的动画片或电影,如《闪闪的红星》,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国旗升旗仪式,让幼儿们参与唱国歌、敬礼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国旗、绘画祖国的美丽山河等活动,让幼儿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丽。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共同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幼儿们通过实地参观,直观感受到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基本礼仪和文明行为习惯。在家中,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吃饭时规范使用餐具,见到长辈问好,出门不随地吐痰等。可以通过日常的小故事和游戏,让幼儿学会在不同场合下如何礼貌待人。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们模拟不同的社交场景,例如见面问好、分享玩具、过生日时的礼貌祝福等。还可以通过文明礼仪小课堂,教幼儿们如何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文明礼仪小红花奖励机制,激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礼仪。
(三)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格。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讲述诚信的小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例如,《狼来了》的故事,可以让幼儿明白撒谎的后果。家长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按时归还借来的东西、遵守承诺等,示范诚信行为。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如“诚信小商店”,模拟买卖场景,让幼儿们学会诚实交易。还可以通过诚信奖章制度,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守信的行为。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共同举办诚信主题的绘画比赛或故事会,让幼儿们通过创作和表达,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同。
(四)勤俭节约教育
勤俭节约的教育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中,家长可以通过实际行动示范,如节约用水用电、合理使用资源等,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可以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既环保又能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节约意识。在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节约主题的活动,如“节约小达人”比赛,奖励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节约行为的幼儿。还可以通过讲述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如《小猪存钱罐》,让幼儿们明白节约的重要性。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节约行为的奖励机制,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勤俭节约[1]。
(五)友善互助教育
友善互助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乐于助人、友好待人的品质。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帮助邻居、关心朋友等,示范友善互助的行为。可以通过讲述友善的小故事,如《小红帽》,让幼儿们明白友善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游戏和团队活动,培养幼儿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例如,通过“搭建友谊桥”的游戏,让幼儿们学会合作和分享。还可以通过友善互助的小组活动,如“好伙伴互助小组”,让幼儿们在互助中感受友谊的温暖。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友善互助的奖励机制,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友善互助。
(六)勇敢开朗教育
勇敢开朗的教育旨在培养幼儿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尝试新事物,如学骑自行车、参加体育活动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讲述勇敢的小故事,如《勇敢的小火车》,激励幼儿们勇敢面对困难。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户外拓展活动,如攀爬、跳远等,锻炼幼儿们的勇气和体力。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勇敢的小英雄”,让幼儿们在游戏中体验勇敢和自信。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制定勇敢开朗的奖励机制,鼓励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勇敢开朗的品质。通过家园共育,幼儿们将在爱与支持中茁壮成长,拥有美好的品德素养[2]。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品德素养培养策略
(一)设计互动式品德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品德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设计互动式品德教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体验和学习良好品德行为。
亲子游戏是培养幼儿品德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品德教育。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合作拼图”游戏,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拼图。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教会幼儿坚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幼儿不仅体验到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团队合作和坚韧不拔的品德。
故事讲述是另一种重要的品德教育方式。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在睡前或者课余时间讲给幼儿听。例如,可以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通过其中乌龟坚持不懈最终获胜的情节,让幼儿领悟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提问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重要的品德。
家庭和幼儿园还可以共同组织一些实际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准备一些小手工艺品或旧玩具,在幼儿园举行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分享和奉献,还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同时,这种活动也能增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3]。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通过共同制定一些家庭和班级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幼儿的日常行为。例如,可以制定“好习惯表”,记录幼儿每天的良好行为,如主动问好、按时作息、帮助家人等。每周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估和鼓励,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幼儿明确什么是良好的品德行为,还能通过持续的监督和鼓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通过亲子游戏、故事讲述、实际活动和行为规范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品德教育活动,能够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共同促进幼儿品德素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幼儿受益,家长和教师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成长,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积极反馈机制,增强幼儿的内化动力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品德素养培养策略之一是强化积极反馈机制,通过表扬和奖励等方式,及时肯定幼儿在家和在园表现出的良好品德行为,从而增强其行为的内化动力。这一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品德素养的提升,还能使幼儿在不断的积极反馈中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爱与认可,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道德感。
首先,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应当多样化且具体化。简单的口头表扬如“你今天做得非常好”虽然有效,但如果能够具体描述幼儿的行为效果会更佳。例如,当幼儿在幼儿园里主动帮助同学时,教师可以说:“今天你帮助小明收拾玩具,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幼儿!”同样,家长在家中也应注意具体表扬:“你今天主动和妹妹分享玩具,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种具体化的表扬不仅让幼儿明确自己行为的优点,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品德行为。
其次,奖励机制也应当灵活运用。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可以是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设置“品德小明星”奖,每周评选一次,获奖的幼儿可以得到一枚小徽章或一张荣誉证书。而在家庭中,家长可以设立“品德小红花”奖励制度,每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就给予一朵小红花,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一次家庭活动,比如一起去公园玩耍或看一场电影。这种奖励方式不仅让幼儿感到成就感,还能通过家庭活动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最后,反馈机制的实施应当注重持续性和一致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表扬和奖励都不能是临时性的,而应当是长期坚持的行为。这样,幼儿才能在反复的积极反馈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同时,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反馈也应当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家园教育的脱节。例如,若教师在幼儿园表扬了幼儿的某一行为,家长在家中也应及时跟进,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和鼓励[4]。
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品德素养培养通过强化积极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具体的表扬和多样化的奖励,及时肯定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良好表现,不仅能够增强其行为的内化动力,还能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爱与认可中茁壮成长。
(三)组织家长会或教师座谈会,形成教育合力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是一个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密切合作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定期沟通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家长会或教师座谈会,成为了交流幼儿品德表现的有效方式,并为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提供了平台。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每季度组织一次家长会,邀请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这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机会。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幼儿在园的日常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意识、分享精神、礼貌行为等。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某某小朋友在分享玩具时表现出的慷慨,或某某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主动帮助同伴的行为,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状况。
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在会上分享幼儿在家的表现。例如,有家长提到,幼儿在家里主动做家务,或者在家中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这些信息对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全方位品德素养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双向交流,家长和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品德表现是否一致,以及是否存在需要特别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此外,为了确保改进计划的有效实施,教师和家长可以约定定期反馈和评价。例如,每月通过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了解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表现变化。教师可以记录下每次沟通的要点,形成一个持续跟踪的档案,以便在后续的家长会中进行总结和反思。例如,在一次家长会上,某位家长提到幼儿在家里经常表现出急躁情绪,不愿意与弟弟妹妹分享玩具。教师听取后,建议家长在家中多设置一些需要分享和合作的活动,如一起做拼图或组装玩具,并在过程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一个月后,通过电话反馈,家长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有了显著提升,急躁情绪也有所缓解。这时,教师在下一次家长会上就可以总结这一经验,并与其他家长分享,让更多的幼儿受益。
总的来说,定期的家长会和教师座谈会,不仅是交流幼儿品德表现的平台,更是家园共育的纽带。通过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家庭和幼儿园可以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的品德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5]。
结语:综上所述,家园共育在幼儿品德素养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更全面地促进幼儿品德素养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家园共育的具体方式和其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效果,进一步证明了家园共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未来,仍需继续探索和完善家园共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凤翔.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品德发展[J].教育家,2023,(38):61.
[2] 张晗.基于家园共育实施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3):57-59.
[3] 陈湘湘.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实施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3):4-7.
[4] 林巧熠.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3.
[5] 闫慧娟.家园共育视域下学前儿童良好品德养成的实践策略探析[J].家教世界,2023,(10):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