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法治校园建设新探索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曹微微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了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新内涵,与创新高校法治校园建设要求相契合。文章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分析当今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索了高校法治校园建设的现实路径,以期达到高校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高校;法治校园;

正文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中国法治建设迈向了良法善治的更高境界,新时代法治思想也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

现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极为丰富,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平安法治校园建设赋子了新的时代内涵。

青年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围绕着法治中国建设统筹布局,准确把握法治思想,并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对于新时代卓越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法治校园建设必要性

“法治教育进校园”计划执行之前,由于学校的法治教育观念淡薄,普法覆盖面较窄,且教育配套设置较为落后,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宣传栏上粘贴有关法律宣传版画,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讲座,或者是在家长会上简单强调关于增强学生以及家长法律意识方面的内容,缺乏系统、切实的法治教育手段。且普法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教育中,此时部分学生无法构建正确的法律观念,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甚至缺乏法律意识,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在与同学的小矛盾中会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引起校园纠纷事件,扰乱校园环境。

在校园中开展法治教育,学校深入研究校园法治教育需求,构建校园法治教育框架,研究法治教育理论,构建法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更多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能够有效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构建和谐安全校园环境。

开展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中直观接触各种法律常识、法律知识,在了解法律案例时意识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从而启发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法律价值观念,遵循各项法律,且在必要的时刻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无论是从学校教育、教师还是学生个人,校园法治教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法治教育在校园中的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既能够提升每名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犯罪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在参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中遵循各项法律。

二、法治校园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德法并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法治教育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对法学知识的传授,更应包含对大学生政治意识与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这就要求将学习研究新时代法治思想作为政治使命融入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强化党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要注重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打造优质课程资源,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日常教育主阵地作用,“滴灌式”引导学生用新时代法治思想中蕴含的理论观点和深刻道理来武装自己,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辨别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二)铸魂育人,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以新时代法治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体系。通过创设教育情景、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形式、营造协同育人环境,全面强化铸魂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明确自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牢固树立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就要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通过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树立法的权威,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的信任与敬畏,让尊法成为一种信仰;通过法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明确法律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让学法成为一种责任;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确保学生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守法成为一种素质;通过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让用法成为一种习惯,最终实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充分融合,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升华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四)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思想,在校园民主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要贯彻到依法治校全过程,充分发挥民主育人功能。

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实现大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与监督权;建立以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法律援助中心,在大学生遇到法律困惑时为其提供及时、充分的法律援助,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开展民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依法治校过程中体会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验到公平、正义、平等、秩序等法的价值。

(五)全面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法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首先,要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法律公共课程;合理增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课程,增强针对性。

其次,要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网络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实效。探索利用网络媒体推广优质网络法治学习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校园的各种空间,在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孕育升华学生的法治素养,突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要广泛开展法治学习实践,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判、开展模拟法庭、普法宣传、送法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的统一,全面系统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最后,还应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形成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共同评价体系。

三、法治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形成系统教育体系

创新法治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立足目前的法治教育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统一规划课程内容,且将其纳入学校日常教育体系中,制定阶段性普法计划,促使法治教育能够如素质教育一般有序开展,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充分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让其始终在法治教育氛围之中。

一方面,学校要从课程内容、课程课时、课程计划、师资力量等角度入手,配置普法辅导员、课程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法治教育内容;可以将校园暴力、自我防护、交通安全、权利保护等内容,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事例进行讲解,落实法治教育。

另一方面,要形成健全的法律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引入相应的法律条文,编撰法治教育校本课程教材。考虑学生的专业特征,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末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融入课堂,以人物对话、法律小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应的法律内容,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记忆与理解程度,强化法治课程教育效果。

(二)扩大法治教育途径,发挥多渠道教育优势

创新法治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积极扩大法律教育途径,深入发掘其他的法治教育力量,形成多渠道的法治教育模式。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提出家校合作的法治教育设想,组织专门的法治教育家校交流会,主动向家长宣传法治教育价值、重要性,争取家长的配合。之后,根据学校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家长法治讲座、亲子法治实践活动、亲子法治手抄报等活动,营造家庭法治教育契机,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感受法律的作用,形成法治观念。此外,还可以组织家长法治教育义务队,邀请家长作为校园法治监察员,主动监察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将发现的校园隐患上报给辅导员,作为下一期法治教育手抄报、讲座活动的资源,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营造良好的家校法治教育环境。

(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组织学生普法实践活动

创新法治教育过程,强化教育成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校要丰富法治教育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将法治教育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组织“法治剪纸”“法治书画”“法治陶艺”等法治教育主题的各项文艺活动,打造具有较强互动效果的法治教育新模式,丰富法治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此实现普法目的,提升学生的守法意识。学校引入大量法治教育基础设施,购置软硬件设备,安装成套的智能硬件配套普法设备,组织学生定期体验,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另外,学校已经搭建了“互联网+法治教育”的模式,连接了多媒体教室、电教室、班级教室、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等多场所的设备,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直接观看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料,在多媒体教室中佩戴相应设备身临其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校法治教育整体水平。

(四)民警进校园,强化警示教育成果

强化校园法治教育专业性与权威性,积极联系地区派出所、辖区民警,主动邀请民警进入校园为学生普法、讲法,组织“警察叔叔告诉我”的法律讲解活动。在实际过程中,民警进入校园,从防火安全开始讲解,逐渐引入校园运动安全、防踩踏事故案例,之后引入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禁毒教育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法律边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安全防范素养,提升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还可以给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爱国教育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发展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念。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课程教师与法官、律师、民警交流,主动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法律常识,提升法治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进一步强化法治教育教师队伍,为贯彻落实校园法治教育、创新法治教育思路提供师资保障。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进校园是现代社会各阶段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举措。开展法治教育,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法制观念,促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用法,以法律准绳约束自身行为,明辨是非,主动避免做出不恰当行为;以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远离非法犯罪源泉;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法治观念,在实际过程中,学校可以开发法治教育课程,组织多元化普法活动,积极发掘社会法治教育力量;还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的法治教育教师,贯彻落实法治教育,强化法治教育成果。

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现,离不开广大大学生这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倡导大学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积极尊法,认真学法、自觉守法、主动用法,谨守法律底线,弘扬社会正气,强化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J]. 王燕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

[2]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构理路[J]. 单丹丹;王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5)

[3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思考[J]. 解萌.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6)

[4高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对策[J]. 黄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5]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提升路径探析[J]. 贾喆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20(03)

[6依法治校理念下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探讨[J]. 刘立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7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 杨双.教育与职业,2008(03)

[8] 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探究[J]. 黄雨燕.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

[9] 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 孙永芹;王彦岭;张茹.青春岁月,2013

[10] 高职院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探索[J]. 叶燕.广西教育,20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