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刘洋 赵海峰 孙宇

​福建省宁德市防雷中心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对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愈发显著。接地技术作为雷电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人员的安全。本文深入探讨了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雷电防御;接地技术;接地电阻;安全距离;屏蔽接地

正文


引言

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范围广,破坏力大。接地技术作为雷电防御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将雷电电荷引入地下,从而防止雷电对设备和人员的伤害。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接地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接地电阻过高、接地系统受损或腐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接地技术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关键问题

1.1接地电阻过高

接地电阻过高是接地系统性能的一大挑战,它直接影响到雷电电流的导泄效率和故障电流的分散效果。高接地电阻可能导致电流无法迅速、充分地导入地下,从而增加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的风险。此问题的根源可从两方面进行剖析:

土壤电阻率是影响接地电阻的关键因素。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湿度、温度等条件差异显著,高电阻率的土壤会显著提高接地电阻。例如,干燥、砂质或含有大量石砾的土壤,其导电性能较差,导致接地电流的传导受阻。因此,评估和了解土壤特性对于优化接地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接地电极与土壤的接触状况也至关重要。接触不良,如电极安装不牢固、周围土壤松动或电极表面氧化,都会增大接触电阻,进而提高整体接地电阻。为改善接触,需要确保电极深入适宜的土壤层,同时保持电极与土壤的良好接触,可能需要采取如增加接触面积、使用防腐处理或填充降阻剂等措施。

解决接地电阻过高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条件和接地电极的安装维护,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维护,确保接地系统的高效运行,有效抵御雷电灾害。

1.2接地系统受损或腐蚀

接地系统是雷电防护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但其金属电极却面临着腐蚀和损坏的风险。这种腐蚀和损坏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电解质、微生物活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波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壤中的电解质,如盐类、矿物质等,会与金属电极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电极的腐蚀。这种腐蚀会逐渐削弱电极的导电性能,使得接地系统的性能下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特别是那些会产生酸性环境的微生物,也会加速电极的腐蚀过程。

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对电极的腐蚀产生影响。在湿度较高或温度波动较大的地区,电极的腐蚀速率可能会更快。这种腐蚀不仅会降低电极的导电性能,还可能破坏电极的结构,导致接地系统的失效。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接地系统的金属电极。我们可以选择耐腐蚀的材料来制作电极,如不锈钢、铜包钢等。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腐蚀性能,可以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

我们可以采取防腐措施来减缓电极的腐蚀速率。例如,在电极表面涂覆防腐涂层或采用阴极保护技术,都可以有效地减缓电极的腐蚀过程。

我们还需要定期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这包括检查电极的腐蚀情况、连接是否牢固、接地电阻是否满足要求等。通过及时的检查和维护,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确保接地系统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在雷电防御中,接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只有确保接地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有效地将雷电流导入地下,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接地系统的腐蚀和损坏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解决。

1.3接地系统设计不合理

接地系统设计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接地电极的布置策略欠佳。电极的位置选择和排列方式至关重要,如果电极分布过于集中或过于稀疏,都可能导致接地电流分布不均,影响接地效果。理想的电极布置应考虑土壤的导电性差异,确保电流在地下的扩散范围广泛且均匀。

二是,接地线的选择和配置不当。接地线的材质、截面积和长度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和电流传输效率。选择导电性差或截面积过小的接地线,可能会导致接地电阻过高,影响电流的快速泄放。接地线的长度和走向也应合理规划,避免过长的线路带来额外的电阻损失。

三是,接地系统与建筑物或设备的连接设计不合理。如果连接点接触不良或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增加接触电阻,影响接地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连接部分的防腐处理不足,也可能导致连接点腐蚀,进一步恶化接地效果。

最后,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不同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环境因素会显著影响接地效果。设计时未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和考虑,可能导致接地系统在特定环境下无法发挥预期作用。

接地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电极布置、接地线选择、连接设计以及环境适应性四个方面。每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影响接地效果的短板,因此在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确保接地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

1.4接地系统维护不及时

接地系统维护的忽视往往导致其性能的逐渐衰退,表现为系统失效或防护效果减弱。其中,接地电极的维护是核心环节。电极表面的氧化层和腐蚀产物,如铁锈、盐分等,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积累,这些物质会显著增加接地电阻,阻碍电流的有效泄放。因此,定期清理电极表面的杂质至关重要,以保持其良好的导电性能。

接地系统的连接部分同样需要关注。电缆与电极、电缆间的连接点,如果出现松动、腐蚀或氧化,会形成附加的接触电阻,影响电流的传输效率。定期的紧固、防腐处理和检查,可以确保连接处的可靠性,防止因连接问题导致的接地性能下降。

接地系统的地下部分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土壤湿度、酸碱度的变化,以及地下水位的波动,都可能对埋设的接地体产生侵蚀,降低其导电性能。定期的土壤电阻率检测和电极状况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维护工作还应包括对整个接地网络的检查,确保所有电极的分布均匀,无断裂或损坏。检查接地线的完整性,防止因老化、破损导致的接地路径中断。

综上,定期的维护和检修是保证接地系统有效性的关键。只有通过持续的监控和适当的维护,才能确保接地系统在雷电防御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二、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解决方案

2.1降低接地电阻

降低接地电阻是解决接地问题的关键。降阻剂的应用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它能通过改善土壤的导电性,有效降低接地电阻。如研究所示,含有盐类和酸类的降阻剂能降低土壤电阻率,从而提高电流的泄漏速度。在实际操作中,将降阻剂均匀混合在接地电极周围土壤中,可以显著减少电阻,确保电流能快速、有效地通过接地系统泄放。

定期的系统检查同样重要。例如,一家电力公司在经历雷击事故后,发现接地系统的连接处因腐蚀导致电阻增加,严重影响了接地效果。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此类问题,确保接地电极与土壤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接触状态。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电极与土壤的接触,还要关注连接线的紧固程度和防腐状况,任何微小的松动或腐蚀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

采用特殊材料的接地电极也能有效降低接地电阻。如铜包钢电极,其铜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钢芯则提供了足够的机械强度,能适应不同土壤条件,降低接地电阻的同时,增加了系统的耐用性。实际案例表明,这种电极在恶劣环境下,其性能表现优于传统的纯钢材电极。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接地系统的性能,提高雷电防御能力,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2加强接地系统的防腐措施

为加强接地系统的防腐措施,采用高性能的耐腐蚀材料是首要策略。例如,铜和锌的合金,因其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常被用于制造接地电极。据一项研究显示,此类合金电极在盐雾环境中的腐蚀速率远低于传统钢材,显著提高了接地系统的寿命。同时,电极表面的防腐涂层,如环氧树脂或热喷涂锌,也能形成有效保护层,防止水分和氧气直接接触金属,减缓腐蚀进程。

定期的维护和检查至关重要。例如,电力设施的管理者应按照预定的检查周期,对接地电极进行细致的检查,包括检查电极表面的涂层是否完整,是否存在腐蚀痕迹。在实际操作中,曾有一处风力发电站因忽视了对接地系统的维护,导致电极腐蚀严重,影响了接地效果。经过定期清理和修复后,电极的腐蚀速度明显降低,接地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这些防腐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保护接地电极,防止因腐蚀导致的电阻增加,还能确保接地系统的长期有效性,为雷电防御提供可靠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和设备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防腐技术和维护方案,以实现接地系统的最优性能。

2.3优化接地系统设计

进行全面的接地系统设计评估,这是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步骤。设计评估需深度考虑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可能存在的腐蚀性物质,如盐碱或酸性土壤。例如,一项由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发布的研究指出,沿海地区的接地系统设计应特别关注高盐环境对电极腐蚀的影响,选择更耐腐蚀的材料。土壤的导电性和热扩散率也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和散热性能。土壤特性差异可能导致设计上的显著变化,例如,粘土土壤可能需要更长的接地棒以达到相同的接地电阻。

系统负载的分析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增加,接地系统必须能够承受更大的瞬态电流,防止设备过载。根据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2305标准,设计应确保在雷击事件下,接地系统能有效分散电流,保护电力设备不受损害。例如,大型数据中心的接地设计需考虑到服务器集群的密集性,确保每个设备都有足够的接地路径,以防止电流集中导致的局部过热。

在评估和分析后,接地系统的设计方案应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采用多点接地策略,以分散电流分布,减少单点故障的风险。或者,引入地下接地网,通过增加接地面积来降低接地电阻。这些设计改进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兼顾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严格遵守国内外相关标准,如NEC(美国国家电气规范)和GB50057(中国防雷设计规范)。

优化接地系统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环境和负载理解的深度体现。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设计,我们可以构建出更加安全、高效的接地系统,为雷电防御提供坚实的保障。

2.4加强接地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定期维护是确保接地系统性能稳定的关键。应参照ANSI/IEEE 81-2015标准,制定详尽的维护计划,涵盖接地系统的清洁、目视检查以及电阻测试。例如,定期清理接地棒上的腐蚀物,以保持其与土壤的紧密接触,防止接地电阻升高。对连接点进行定期紧固,防止因振动或热胀冷缩导致的松动,影响接地效果。

检查工作不应忽视任何细节,包括接地线的完整性、接地体的腐蚀状况以及与土壤接触的紧密程度。以工业设施为例,由于其运行环境可能含有腐蚀性物质,因此更需重视接地系统的定期检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有效运行。

测试是验证接地系统性能的重要环节。应定期进行接地电阻测试,以确认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例如,根据NFPA 780标准,对于建筑物的主接地极,其接地电阻应保持在25欧姆或更低。任何超出标准的测试结果都应立即触发问题调查和修复。

强化接地系统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这包括建立完整的接地系统文档,记录每一次维护和测试的结果,以便追踪系统性能的变化。同时,应实施严格的作业规程,确保所有维护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执行,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损坏。

在实际运行中,如遇到雷击事件,应迅速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其在过电流保护中的性能,以便及时修复可能的损伤,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通过上述维护和管理措施,我们可以确保接地系统在雷电防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效降低电气设备和人员的风险。

结论

接地技术作为雷电防御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雷电防御中接地技术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接地技术存在的问题,还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接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雷电防御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国志 雷电防护技术研究进展[J]. 电力安全与环境, 2020, 18(3): 45-50.

[2] 王立军. 接地系统设计与维护手册[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9.

[3] NFPA 780. Standar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s, 2017 Edition.

[4] 刘海瑞. 雷电灾害防护技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电气, 2018, 37(6): 82-86.

[5] ISO 13131:2014. Lightning protection - System design, components and their installation.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