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小;衔接;家园共育
正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幼小衔接视域下构建家园教育共同体实践研究》GS[2022]GHB1149
1.引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成为了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幼小衔接不仅关乎儿童个体发展的连续性,更影响到儿童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家园共育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策略对于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探讨家园共育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学前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2.幼小衔接与家园共育的内涵与关系
2.1幼小衔接的内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各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在这两个阶段的衔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在心理、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与小学是儿童在不同阶段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儿童学习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幼儿心理、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2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与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家园共育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不仅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因此,家园共育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家园共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还能够为家长和教师之间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1]
2.3幼小衔接与家园共育的关系
在幼儿园阶段,家长要重视幼儿的智力培养和社会性发展。在小学阶段,家长要重视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培养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和幼儿园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成长。从理论上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不同的教育阶段,但二者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阶段的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一个大工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3.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正确的衔接观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学生个体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幼小衔接不是单纯的教育衔接,而是一种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幼儿入学前有其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幼儿园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衔接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做好家园沟通。然而,由于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对幼小衔接缺乏正确的衔接观。部分家长认为进入小学后就不用再进行教育了。这种错误观念会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缺乏安全感、焦虑感,甚至不适应。[2]
3.2忽视儿童的“真需求”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日趋紧密,幼小衔接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的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认为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学校中,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但是家长却不知道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也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实施策略
4.1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幼小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共同参与,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双方应达成一致认识,明确各自在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还应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为教育衔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具体来说,幼儿园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而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幼儿园工作中来,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4.1.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与小学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保证双方能够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应及时了解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和目标,并向家长介绍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对于家长来说,则应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此外,家长还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从而帮助孩子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并建立微信平台、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其次,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传统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此外,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幼儿园可积极邀请小学教师来园开展专题讲座。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才能使双方实现良好的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同时,幼儿园还应积极开展“优秀家长”“好家长”等评选活动,并将其纳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考评体系中,以此来鼓励更多的优秀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3]
4.1.2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互动,教师和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因此,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时,不仅需要教师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也需要家长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这种互动的建立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双方共同制定合理的沟通制度,如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观幼儿园、进行家访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家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园互动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家园群等。
4.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理能力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对幼儿的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园要为家长提供一些学习机会,例如亲子活动、家长学校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小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对小学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幼儿园可以举办一些讲座或者亲子活动,让家长和老师能够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幼儿园要与小学之间建立联系,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其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1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园共育中,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应该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家园要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其次,家园之间要建立起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再次,家长与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向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情况。最后,家园应该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合作关系,使家长与教师都能够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积极为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4]
4.2.2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活动创设的环境、提供的玩具、游戏等。在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在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其创设一个游戏化的教学环境。在游戏化环境中,幼儿可以通过自由探索、自由发现来了解和掌握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幼儿园还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多可操作、可利用的玩具、图书等资源,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体验快乐。
4.3 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实施家园共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帮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充分了解,明确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析。针对幼儿在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其解决困难;对于幼儿在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其解决。在幼儿园阶段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家长也要配合幼儿园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4.3.1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幼儿在个体方面的差异,并且采用针对性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不同幼儿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交给孩子们去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孩子们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对于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幼儿对知识的认知以及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幼儿个性化发展。
4.3.2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时期,老师和家长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最后,教师应该加强对孩子独立性、自律性以及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人。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孩子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幼儿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5]
4.3.3加强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训练
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让孩子进行社会交往,促进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首先,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且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在交往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了解到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另外,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上小学之后会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因此会出现吵闹的现象,这就需要小朋友之间互相包容和理解。另外,在教育孩子时要多引导孩子去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这样可以培养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结语
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实施策略是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加强家园沟通与合作、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家园共育将在幼小衔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家园共育的实施策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春.幼小衔接视域下“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J].好家长,2024,(12):8-9.
[2] 张园.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小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22):45-48.
[3] 李玲玲.互联网视域下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策略研究[J].智力,2023,(11):195-198.
[4] 刘军斌.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小衔接有效对策探究[J].天津教育,2023,(01):69-70.
[5] 张薇.浅谈幼小衔接视域下家园共育有效路径[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扩展思维 基础教育论文集.科尔沁区大林中心幼儿园;,2022:3.DOI:10.26914/c.cnkihy.2022.035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