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期刊: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DOI: PDF下载

李彦彬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现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采取了立法、建设地质公园、设立博物馆等多种保护举措,并且将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的重点保护区,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实践表明,建立地质公园已经成为保护地质遗迹的最佳措施之一,并起到了繁荣地方经济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建设仍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地质公园覆盖区域有限,许多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立法体系;保护区;社区发展

正文

引言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的建立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此外,地质公园还是一种新型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1宜昌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主要特征

宜昌地区地质遗迹资源非常丰富,且多数珍贵的地质遗迹已经归属为宜昌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这也是宜昌地区旅游业如此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前人资料(李正琪和田永富,2004)和补充调查,对该地区不完全统计的67处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归纳,依次划分到地质遗迹的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三大类之中,其中基础地质大类28处,地貌景观大类32处和地质灾害大类7处,综合考虑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至少可鉴评出世界地质遗迹点5处,全部为基础地质大类,其中包括地层剖面2处和重要化石产地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点13处,其类型多样,在兼顾美学价值的同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科普意义;省级地质遗迹点49处。经分析,宜昌地区地质遗迹分布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2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我国多数地质公园具有保护和游憩两种属性,因而兼具管理与运营特征,地质公园现已形成多种管理运营模式。本文对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运营机构及管理运营模式进行了总结。地质公园的管理模式包括准政府机构管理模式与政府垂直管理模式,目前多采取准政府机构管理的模式,即由地方政府派出管理机构,通过在地质公园设立管理局(管理委员会、管理处)的方式对地质公园进行具体管理,并由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指导监督。少数地质公园建立后并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仍由原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管理,如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仍为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地质公园经营机构包括地质公园管理局的直属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作社及个体经营者等多种类型,按照经营机构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运营模式归纳为:①直接运营模式,运营企业是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下属企业,对公园进行统一经营。该模式下,地质公园的运营完全服从管理机构规划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施保护。②直接控股运营模式,运营企业整体由公园管理机构控股,管理机构能够掌握运营的话语权,充分发挥监督职能。③国营模式,公园经管分离,经营机构往往为国有独资企业,企业具备商业及公益属性,因此,运营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政府规划。④市场化整体租赁模式,通过租赁授予一家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或私有企业)公园经营和开发权力,企业可以从整体上制定长期运营规划。⑤市场化混合运营模式,多个企业、合作社或个体共同运营,增强了公园运营的竞争力。⑥公益性运营模式,目前只有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探索实施,公园的管理运营依靠财政拨款。此外,还有部分公园存在“建而不营”的现象,如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于2010年揭牌,但是尚未进行系统的运营开发。

3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问题

3.1现有的保护地局部区域划定不合理

自然保护地划定受当时专业水平、政策导向等客观原因的制约,保护区的功能区划不尽合理、保护区边界不清楚。保护地在建立之初缺少系统调查、科学设计,大多是实施抢救性保护,有些把居民集中区一并划入保护区,有的甚至划入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没有考虑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完整的生态系统被行政分割,保护对象分散,跨度很大,地块与地块之间缺乏有效的生态廊道连接,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交流,呈现分散分割的保护地状态。

3.2地质公园管理队伍不统一,运营模式不完善

管理方面,目前许多地质公园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式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公园建设缺乏统筹性规划;一些地质公园由于人员管理、地方利益等因素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导致地质遗迹缺乏专业管理,影响保护效果。此外,地质公园管理队伍存在知识不足和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由于管理原因,艾曲石炭系标准剖面遭到了严重破坏,浙江长兴山体另一侧的采矿造成地质剖面破坏。

3.3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内仍存在大面积裸岩荒山,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显现,大汶河流域城镇化率较低,农业农村面临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支流河段污染较重,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造成潜在隐患,部分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存在污染隐患。东平湖作为南水北调线工程最后一个调蓄湖,近年来,上游生态来水匮乏,造成湿地面积减少,部分湿地功能退化。

4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对策

4.1细化地质遗迹载体的打造

古生物地质遗迹和其他类型地质遗迹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呈现的主体是化石标本,它们可以通过实体标本、生态复原标本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铸模标本在各类与地质相关的博物馆展出,在不影响标本自身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服务的最终对象是人。因此,地区性博物馆在布展时,应当在兼顾传统地质知识普及的同时,充分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此外,在古生物地质遗迹点处进行必要的景观打造,包括地质广场的建设、经典剖面的解译,设立标识牌、说明牌、科普宣传栏等内容。

4.2生态修复治建并举

在典型石灰岩矿区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因地制宜地进行矿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治建并举,实现矿业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矿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与矿区生态环境修复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二者结合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适宜的草木、花卉,进行区域绿化与水土保持工作。植物栽培主要以本土植物中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先锋植物为主,也可借鉴周边山体的植物群落种类。矿山开采、修复与开发同步进行,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公园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搞一刀切,可以减少工程量,变废为宝,有效节约成本。

4.3着力地学研学路线的探索

在地区可以实行开展以“世界地质遗迹”为主,以“国家级地质遗迹”为辅,兼顾科普和美学价值,从而打造经典的地学研学路线。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和“辐射状”地学研学路线,其中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将完全围绕5个世界级地质遗迹点展开,按照年代从老到新的方式,依次体验和感受生命演化不同阶段(300Ma来)的化石记录及其重要科普意义;“辐射状”地学研学路线将重点围绕单个或几个世界地质遗迹点结合所在地区其他古生物地质遗迹进行开展,时间范围相对较短,重在探索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古生物化石”的故事,同时可以与周边典型地貌景观等地质遗迹进行交叉融合,扩充地学研学的意义。

4.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塌陷为主,其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泰山北麓、西麓大汶河上游瀛汶河流域和泰山西麓康汇河流域,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泰山南麓的泰莱盆地内,在泰安新泰、东平和济南泉域补给区长清、平阴等地,局部有岩溶塌陷发育。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共27个,其中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防治工程18个,岩溶塌陷防治工程9个。地裂缝治理工程主要分布于莱芜市黄庄-颜庄-高庄、肥城市潮泉镇等。采取地裂缝充填、土地平整、搬迁避让等措施。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监测预报、避让、限制性措施及工程措施等

4.5健全地质公园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实施运营

首先,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统一落实地质公园管理局(或管理处、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若存在多个自然保护地交叠的情况,应明确区分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权责,向上接受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向下负责遗迹保护、公园维护、发展规划与公园运营的监督,同时配合与公园相关的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的专业性,培养能够将地学、旅游学融会贯通的综合性人才,科学合理地保护地质遗迹。其次,应以经管分离为目标,采取分阶段择优模式运营。对于刚建立的公园可以采取管理机构直接运营模式或国营模式,便于落实整体规划,对地质遗迹形成有效保护;公园运营成熟后,按政企分离原则,将公园旅游的运营权让渡给企业,园内可以尝试市场化混合运营,同时公园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力度。市场化运营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经济作用;另一方面可实现更灵活的社会化融资,筹措资金反哺遗迹保护,并提升社会参与度。

4.6丰富地质文化的传播途径

地质文化是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地质文化的广泛传播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需求。在参观地质博物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如何扩大地质文化的传播力度,需要思考全方位、多渠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创新品质化、差异化、符号化的地质文化,设计重要地质遗迹的Logo(标志),不断提高“核心”地质遗迹的价值和影响力;其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地质文化宣传。例如依托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渠道结合博物馆、解说牌、语音互动等各类方式,通过揭示自然界客观规律,让科学、客观的解说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开展地质科普进社区、高校、企业等系列宣传;最后,做好地质文化和其他产业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与人文文化、特色农业等产业的相互融合,寻找切入点,进而推动宜昌全域旅游的新局面。

4.7整合优化新旧体系转换

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将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之后的自然保护地实行分级管理和分区管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自然公园原则上按照一般控制区管控。二分法模式改变了现有自然保护地功能区划多样化的管理机制,自然保护地管理理念首次从功能目标为主线向管控要求为主线转变。

结束语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的工作。本文仅仅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阶段性数据,可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借鉴。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整合优化政策法规,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编制规划等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形成生态保护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艺,董卫宏,商志文,陈永胜,杨圣坤,杨朋,李志华.天津市地质遗迹特征及保护对策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20,43(04):353-360.

[2]柳晨,李江海,王盟楠.北京市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及其保护地优化整合探讨[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6):50-58.

[3]李骏.福建省地质遗迹分类与保护[J].科技资讯,2020,18(26):241-243.[4]彭世良.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0.

[5]吕诚.基于公众认知的地质遗迹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6裴卓婷.基于学科交叉视角的地质遗迹博物馆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0.

[7]李广芬.恐龙生物群化石遗迹保护现状与分析——以内蒙古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矿产勘查,2019,10(11):2763-2766.

[8]赵亚.宁夏六盘山地区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