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国家领导人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坚守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本着培根铸魂的态度躬耕教坛为国育才。反思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征途,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教学中的困难层出不穷。
语文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对于语文学科兴趣寡淡,学习态度一般,课堂活动不能积极参与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重理轻文,对自然学科无比热爱;有的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薄弱,书写毫无美感;有的学生只爱运动,对文化课程的态度不紧不慢。
一、基于学生层面的思考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希望每一个学生融入课堂,积极参与其中的。如果班级里所有学生均能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积极发言,共同体味语言文字的神奇与快乐,那将是语文老师十分盼望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成为语文教学前行的绊脚石,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能让语文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激发这些不同类学生的无限潜能呢?
(一)、抓住兴趣爱好,融入课堂
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眼神里流露出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甚至觉得课堂所学的可能不考,听不听讲无所谓,花在语文上的时间纯属浪费,不如去做几道数学题。对于这群学生,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融入到课堂中。在教学诗歌时,语文老师会有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有的学生虽然对语文兴趣一般,但他们可能喜欢朗读,教师可以让他们早自习领读。当他们洪亮高亢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走廊,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会一点点增加。他们在这个环节中会收获到被同班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快乐。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先分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发挥了这类学生的优点,使得他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
(二)、浅尝到学习的成就感,走进课堂
一些抵触文化课学习的学生,他们对于语文学习是冷漠回避的态度,但他们的为班级服务的心是火热的。课堂上的他们表现为听讲不能专心,人在课堂,浑身却是躁动不安的。之所以不愿意加入课堂,不能参与到学习的环节中,是因为学习习惯未养成,没曾尝试过去学语文。这类学生在语文学习大门外徘徊,滞步不前,对于教师一般性的劝说和提醒是不起丝毫作用的。但他们聪明勇敢,他们有为班级服务的精神,愿意为班级奉献。他们平日里偏爱为班级劳动获得认可。为了让他们走出平淡,找到语文学习的感觉,作为语文教师,可以让他们发作业本,收作业本,然后肯定他们的劳动,认可他们的服务价值,继而将他们带入到简单的学习中来,因为这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所以语文课堂学习中可以给他们布置简单可行的学习任务,比如让他们在黑板上默写几个字,默写几个成语,或者课堂提问时背诵几个文言注解,也可以是一首诗词,然后循序渐进,再布置他们完成质量高一些的语文作业。教师在给这些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尽量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每天收获一点点,这就顺应了教学的规律,让他们除了劳动,也能感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收获语文课的快乐,参与课堂
对于那些文化课兴趣不高,只偏好体育学科的学生课堂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下课去操场大卖体力积蓄力量。对于语文学习,兴趣全无。教师对于他们的表现往往是需要用很多科学的方法。这类学生身轻体健,精力充沛,体育课上他们有着行动敏捷的优势,在运动会或体育课往往能够大显身手。这类学生他们肢体语言和表情表演相对比较完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利用此优势,让他们完成课文中的人物课本剧的表演。这是他们愿意做的,是他们喜欢参与的活动,而且他们的表演能力超出那些文化课学习优异的学生。当他们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的表演中尝到角色扮演的快乐的时候,学习语文的乐趣被带动了起来。这类爱好体育的学生,自我感觉到原来语文课堂也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他们收获了语文课的欢乐,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挖掘无限的潜能,加入课堂
一些学习语文的潜能等待老师的挖掘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初中阶段的女生,他们性格有些比较内向,上课表现是默不作声的。语文课堂要求是有声有情的。课文是需要大声朗读出声音的。对于有些课文,是需要分角色朗读,男女生搭配朗读的。。如何挖掘她们的力量,让语文课堂活泼生动起来呢?
教师通常采用课堂提醒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朗读中来,但效果经常是微乎其微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她们的学习性格已经形成,想要扭转她们的学习局面比较难。教师家访这类孩子,找到家长,了解一下她们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原来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小学以来的习惯养成了他们不愿意表达。通过家访,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她们意识到老师的关怀和热爱,解除了心锁,找到了自信,重回课堂,找到语文学习中真正的自我。家访有时候需要连续几次,反复沟通交流家长与教师对于孩子的看法,这样家校互动,反复家访,赢得的是孩子对于老师的信任与感激。教室通过课堂上他们读书声音的提高,举手次数的增多和作业的认真情况来判定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语文态度的改变。
初中学习阶段,有些男生也很内向。他们在课堂上是悄无声息的。通过家访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到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特长是精通某一种乐器。此类学生,教师很难调动他们的热情。虽然他们可能是能言善辩的,博文强识的,但激发这类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一个难题。教师采用面谈或者通过同学侧面了解,效果都很一般。教师可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相关文化活动,参加民乐比赛,然后让他们记录整个活动过程。在语文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语文素养。这样既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艺,又激起了学习语文的热情。还有一些同学腹有诗书,但语言表达不出,语文课堂利用课前三分钟这个特定时间,让他们与同学分享文学名著典籍中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慢慢地,这类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他们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欲大大增强了。
二、基于教师层面的思考
(一)、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
语文老师教学模式单一,往往会使课堂沉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讲授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该换一下教学模式。比如用课本剧代替小说教学。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很好的课本剧范例。如果按照童话或者小说的讲授方法来学习,往往是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老师讲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不高。很多语文课堂都是作为课本剧来学习。文中需要的角色有皇帝、老大臣、两个骗子、孩子。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放手大胆的交给学生去完成人物的表演。
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老师带动他们去发现语文的知识宝藏,这方面课文有很多可以去实践。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一篇唐代诗歌。传统的教法是读写讲授,疏通诗句文意。这样的教法不能激起学生创造力。语文教师在学完课文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拘泥于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文章主旨,可以放手给学生去完成创造型思维的练习。比如尝试让学生写一篇《卖炭翁后续》的七言古诗,这样就能打开学生思路,而且进行了七言诗歌的练习。
(二)、拓宽固有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鲁迅小说《社戏》时,语文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兴趣点,即戏剧的相关知识。在学到小伙伴们船头看戏“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这一段情节时,教师可以补充中国27种戏剧知识,可以设置一个教学环节-“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哪款是你的最爱,说说喜欢的理由”(27种戏曲以及代表作:京剧《贵妃醉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评剧《花为媒》、豫剧《花木兰》、昆曲《牡丹亭》、越剧《紫钗记》、淮剧《孔雀东南飞》、川剧《白蛇传》、秦腔《三回头》、晋剧《打金枝》、汉剧《大赐福》、桂剧《梁红玉》、潮剧《琵琶记》、越调《狮子头》、湘剧《白兔记》、河北梆子《秦香莲》、河南坠子《梁祝下山》、皮影戏《白蛇传》、锡剧《卖混沌》、花鼓戏《刘海砍樵》、琼剧《杨家将》、梨园戏《赵贞女》、吕剧《金鞭记》、沪剧《罗汉钱》、评弹《啼笑因缘》)。也可以为学生们补充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是欠缺的,他们对于戏曲的知识是兴趣很浓。
学生千差万别,教学策略千变万化,但均是围绕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他们。作为教师,忠于教育初心,常常反省总结,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教育添砖加瓦,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每一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