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子月 万征

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071299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繁荣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让“非遗+旅游”这一热点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促进二者融合创新的有机策略。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

正文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始终保持热忱,秉持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的精神,结合国情创新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2023年是《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中国作为最早加入的缔约国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的中国经验。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是顺应新时代、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选择。首先,任何文化形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地推陈出新非遗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通过不断地适应和演化,维持其活跃状态和影响力,使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焕发新生[1]。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非遗作为前人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如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失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减弱人们对非遗的传承动力。此外,非遗“两创”是促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人民的物质财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丰富,非遗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应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在“两创”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产学研融合的意义

旅游作为大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与文化关系密切,二者高度契合尤其是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可从多个维度促进非遗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一是促进非遗的市场转型,从原来相对封闭、狭窄的地域性市场,向更加开放、广阔的旅游市场转型,通过重构市场供求关系,联结非遗与当代人民的生活,真正实现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二是促进非遗价值拓展,推动非遗在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的不断挖掘与阐发,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增强人民幸福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三是促进非遗生产转型,从传承人及传承群体单一主体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由传承人、企业、专家学者、政府和旅游者等多主体共创的方式,呈现利益主体的复杂性特征。是促进非遗产业转型,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链、新型产业培育建链,提升非遗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综上,旅游激发了非遗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对接了广阔的旅游市场,开拓了新的消费场景和传播展示平台,催生新产品、新方式、新产业,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是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实践中涌现出多样化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多方利益主体的协同发展,积淀形成非遗“两创”的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2]

(一)坚持政策引领

200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非遗公约》起,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全面启动,政府通过建立“名录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非遗的持续发展,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日益深刻,对非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愈发精准,不断推出创新性的举措,促进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非遗涉及十大门类,不同门类的非遗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进行旅游利用前应根据非遗特性、经济属性、市场需求、规模生产等指标,科学评估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否则容易导致非遗转化为旅游的附属商业产品,无法完整表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甚至为了迎合旅游活动而开展不恰当的改编,破坏非遗的原真性。针对非遗门类与活化利用的差异问题,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要“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当地传说故事鼓励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并将传统体育、游艺纳入旅游体验。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再如非遗是在特定地域、特定自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应该从非遗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具体非遗项目或个别传承人的保护。为此,我国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在社区”等建设,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非遗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性保护[3]

(二)创新文旅产品

随着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推进,人们不断创造出全新的非遗旅游产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如下5种。一是文化体验类产品。一方面,把非遗融入景区、度假区、民宿、博物馆等旅游空间,以历史图片、工具实物、场景再现和动手体验方式,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科技,提供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利用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等场所,打造可接触、体验、感受的文化共享空间,开发新型文旅产品。二是文化创意类产品,通过发掘非遗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消费者需求,开发具有实用性与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三是演艺类产品,将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与表演展示结合,通过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和创意元素,创造出兼具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演艺产品。四是研学类产品,在“游+学”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非遗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融非遗、旅游、教育于一体,开发非遗研学类课程与产品,促进非遗传统知识和技艺的活态传承。五是综合类产品,以非遗为核心吸引力,开发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综合型文旅产品,如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街区、非遗博览园等。

(三)推进共创模式

非遗传承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行动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汇聚传承人非遗知识与技术、企业研发与营销、专家学术研究、政府政策等多方资源优势,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加强非遗旅游价值共创主体建设。同时,加强跨界合作,打破原有行业产业壁垒,打造“非遗+”新业态,不断拓展非遗旅游产业链的长度、丰度和宽度,比如为了振兴传统工艺,创新探索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等价值共创模式。一方面,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传承人和从业人员共同解决研发设计、工艺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的难题,依靠多学科力量的多维度参与,通过建立发展平台和多主体协同运行机制,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旅游产品和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推动传统工艺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聚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等适宜产业化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非遗类别,聚集企业、合作社、当地居民的力量建设非遗工坊,开发乡村非遗研学、非遗旅游体验产品等,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非遗扶贫和非遗振兴的创新模式、探索非遗分类保护和精准施策的重要举措。总之,非遗旅游发展是一个多主体融合共生共创的过程,既要发挥各方优势,又要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合力,营造非遗与旅游共生文化生态。

(四)传统美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十大门类。其中,传统美术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传统造型技艺,主要包括传统绘画、雕塑、剪纸等现实生活中,传统技艺门类中制瓷、挑花、印染等艺术性更强的传统技艺在旅游商品研发方面具有与传统美术相似的特点传统美术与工艺生产息息相关,天然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使得传统美术类非遗与市场的关系颇为亲近无论是传统美术类非遗的直接制成品,还是以传统美术元素打造的文创衍生品,都更易搭载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的快车,在伴手礼、纪念品等旅游产品中具有很大优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族儿女创造并传承了灿烂丰富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并非每种项目都适合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消费者对传统美术类非遗旅游产品的选择遵循着一定的规律[4]因此,应当创造性地将非遗体验与手工定制有机融合,游客可以选择把体验创作的蜡画定制加工成摆件、箱包、服饰等文创产品,这样既可以满足游客自己参与、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体验需求,又巧妙地解决了蜡染工序工艺复杂、耗时费力特点对旅游产品打造的不利影响,成功拓展传统美术类非遗与旅游的融合的边界。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审美需求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观念,激发其购买兴趣,旅游产品必须有亮点、有特色、有品质对于以手工体验为主的传统美术类非遗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时还应注意要易于上手,并且尽可能把制作过程控制在2至3小时以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结语

非遗与旅游共生互促,不仅促进了非遗的“两创”,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产品,实现非遗与旅游的双向赋能。值得注意的是,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是简单相加的互嵌,而是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重塑,其前提是彼此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非遗门类复杂,不同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有较大差异,必须根据不同非遗门类项目的特点,守正创新,找准适合与旅游融合的方式、路径、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融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锋,宁辛.地方高校促进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产学研协同之道[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5):80-85.

[2]刘迎华.文旅融合背景下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 2023(4):99-101.

[3]刘冰,程桂练.文旅融合视野下的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 2022(1):34-36,40.

[4]李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与实践探索[J].虹, 2023(7):0005-00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