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育人新路径
摘要
关键词
红色文化;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新路径
正文
一、各课程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的主流方式
在当前学校课程设置中,非思政课程教学还处于主流模式。非思政课程通常指的是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之外的其他课程。如何将非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具体化、价值最大化、效果可视化的直接手段。目前为止,学校教学中各教学科目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内容整合。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在历史课上讲述革命历史,在语文课上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在道德与法治、品德与修养课上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案例教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案例,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4.主题研学。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研学活动,如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歌曲比赛、红色电影展播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
5.跨学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的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如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和创作。
6.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将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互动式学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事件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红色文化,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8.红色文化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形式,深入探讨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各课程教学内容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的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这样不仅可以将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保存和传播,还可以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了解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内容。同时,将教师们的辛勤成果进行出版,也是对教师的肯定,可以激励教师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方面不断改进与创新[1]。
二、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各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各课程教学并非单列并行,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互通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各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离不开各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各学科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与本学科特点,将二者进行融合设计。
1.故事讲述法。利用红色文化中的英雄故事、历史事件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情境模拟法。创造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如模拟革命战争、历史场景重现等。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红色文化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法治、历史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深入思考。
4.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
5.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红色文化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和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6.实地考察法。安排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
7.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红色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项目式学习法。设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9.主题活动法。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各类活动,如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歌曲比赛、红色电影展播等。
10.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戏剧、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11.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如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培养探究精神。
12.反思总结法。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识。
13.家校合作法。与家长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让家长了解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加以传承。
14.社区参与法。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如邀请老红军、老党员等进行讲座,分享红色故事。
15.评价反馈法。设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都能接触到红色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模式
构建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模式,需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1.顶层设计。一是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明确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目标、原则和要求。二是在各科课程体系中规划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课程内容融合。需要学校进行具有红色文化元素类型的课程开发,以在每个学科中体现红色文化精神元素。另外,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应明确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智热情,激活思维创新的活力[2]。表现在具体方法上,应结合各课程教学特点,结合红色文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创设红色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体验政治认同,塑造真实的价值场景;设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进行有关红色文化和课程思政方面的主题培训,提升教师关于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有机融合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开展有关红色文化教育的教研科研活动,交流推广教学经验。
5.提升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积极开展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国情民情社情调研等研学活动,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6.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利用校园环境布置主题红色文化元素,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或者定期举办红色文化类活动,比如红色文化节、展览、红色故事宣讲等。
7.注重社会实践。定期举行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研学、参观革命旧址、志愿服务、红色文化基地训练等。亦可与当地社区、小区等社会组织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8.信息化建设。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和媒体,开发和利用数字资源,形成独有的数字红色文化课程内容。如红色资源数据库、红色文化图书馆、在线课程等。后者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为社会提供交流空间。
此外,在课程评价的设置上,学校可以建立公正高效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学习成绩。除正常的考试评价外,将学生的红色文化实践、红色思想阐述等纳入评价重点指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控制学生的红色文明素养和思想政治品德。
课程思政是一项集政治性、文化性和价值导向性为一体的综合育人方式,需要全社会共同探索具体实践路径。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式与思政课相融合,仅仅是理论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贯穿和尝试,还不能真正应用在社会主体价值实践过程中。因此,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导,进一步将红色元素、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作为主流价值谱系渗透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每个环节中,还需要家庭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家校携手合作,将学校课程思政理念和思想应用在家庭教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建立保护屏障,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红.探析小学校园课程思政的开展路径[J].文理导航(下旬), 2024, (02): 25-27.
[2]王铭.创意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红色资源应用初探[J].中国创意写作研究, 2023, (01): 183-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