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特别能战斗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摘要
关键词
特别能战斗精神;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
正文
引言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曾盛赞唐山产业工人等“特别能战斗”。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这就要追溯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唐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共唐山地方党组织,领导唐山的工人运动,使唐山工人阶级逐步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展开了从经济到政治上的坚决斗争,表现出燕赵儿女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在北方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第二次罢工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山不仅是李大钊的故乡,而且是当时北方工人阶级最多的地区。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北方的工人运动主要以铁路和煤矿工人为中心,而唐山兼而有之,地位独特。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就指出:“党特别重视唐山地区,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一、传播马列,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北方工人运动的领袖,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较早地意识到工人阶级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他在北方地区创建工人夜校,建立工人俱乐部,成立党团组织,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 [1]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亲自到北京、唐山等地工人中进行考察,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获得真实鲜活的第一手社会调查资料。
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开滦煤矿的兴办,唐山聚集了约4万多产业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破产农民,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生活状况极为悲惨。1919年3月9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骡马》的文章。李大钊怀着满腔的激愤,向世人发出了心底的呐喊:“他们终日在炭坑里做工,面目都成了漆黑的色,人世间的空气阳光,他们都不能十分享受。这个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狱。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饿鬼。有时炭坑颓塌,他们不幸就活活压死,也是常有的事。”“在唐山的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尚不用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也有许多幼年人,在那里作很苦很重不该令他们作的工,那种情景,更是可怜。”文章以生动的事实,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揭露了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本质。最重要的是李大钊指出了问题的本质:“这样多数工人聚和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工人组织的团体。”
依照马克思的理论,工人阶级是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是 “革命的天然力量”。为了使唐山工人阶级早日觉醒,“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便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唐山。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研究会成立后,李大钊即派成员罗章龙到唐山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联络站,并发展唐山工人邓培、梁鹏万等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指导工人运动。他们在唐山工人中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5月1日,在邓培等的组织下,唐山南厂工人、唐山矿工人等相继召开工人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会上,工人高呼“劳工神圣”等口号,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1921年5月1日,邓培等人组织了更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工人们第一次手举写满各种标语的小旗,高呼着“增加工资”、“缩短工时”等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大街上走过。
1920年11月,李大钊指导邓中夏、罗章龙等早期党员创办了面向工人进行革命宣传的通俗小报《劳动音》周刊,刊物用通俗的语言、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件,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觉悟,促进工人的团结。每期出刊后,除了在长辛店等地发行外,李大钊还派专人送往唐山,在工人中散发。该刊第一期用大量篇幅,以“矿务局利八倍于资本”、“几十分钟内死工人五六百”、“工人一命只值六十元”的惊人标题,详细报道了1920年10月唐山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件,揭露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丑恶本质,在唐山工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工人的阶级觉悟。
在李大钊的关心和指导下,唐山的工人阶级不断觉醒,走上了为真理、为本阶级而斗争的革命之路。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李大钊派人到唐山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使唐山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1921年3月,李大钊趁交通部唐山职工学校招募教师的机会,推荐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李树彝来唐山任教,他名义上是职工学校的教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他巧妙地把劳动创造世界、工人受压迫不合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一定要变革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传授给工人们。通过一系列努力,唐山工人阶级革命觉悟发生了质的飞跃。1921年7月,在李树彝和邓培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河北省的第一个团组织——唐山社会主义青年团,李树彝为代理书记。之后,邓培向北京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经李大钊和北京党组织考察和研究,认为邓培表现积极,具备了共产党人条件。秋天,邓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河北省的第一名共产党员。1922年初,受李大钊指派,邓培和南厂工人梁鹏万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民族大会,并受到了伟大导师列宁的亲自接见。回国后,邓培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唐山发展党员,建立唐山地方党组织。1922年4月,经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京区委批准,邓培、李树彝、阮章、许作斌、田玉珍五名同志聚集到南厂附近的礼字胡同五条7号(俗称“欧阳小楼”),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邓培任书记。从此,燕赵大地上有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唐山劳苦大众有了革命的领路人,此起彼伏的唐山工人运动踏上了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新征程。
唐山党组织建立后,在中共北京区委领导下,把发展党员和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工作中心。为此,邓培等以唐山图书馆、林西矿“工余补习社”、唐山矿“大同社”等为基地,传播革命知识,培养积极分子,扩大党组织队伍。到1922年10月,唐山的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18 人。同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铁路和煤矿工人为中心的唐山工人运动也蓬勃开展起来。
1922年8月,北京党组织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并取得全面胜利,从而拉开了北方工人罢工的序幕。10月13日,唐山铁路工厂工人罢工;1922年10月23日,唐山矿、林西矿、赵各庄矿、马家沟矿、唐家庄矿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面对资本家的威逼、利诱、逮捕、屠杀,唐山工人们信念如磐,意志如钢。罢工中,共产党员邓培等始终站在最前线,与资本家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他们组织工人纠察队、敢死队,有的党员甚至带着棺材战斗,表现出“特别能战斗”的视死如归精神。斗争关键时刻,李大钊亲自接见唐山工人代表,听取汇报,研究斗争策略,组织各界支援。1922年11月7日,李大钊领导北京各进步团体在北大三院举行“苏俄十月革命纪念会”,大会主席李大钊请唐山工人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开滦罢工情况,号召国人起来帮助他们。当时与会代表对开滦工人的顽强斗争精神“无不感动,掌声动天”。这次罢工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在李大钊的组织领导下,北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罢工浪潮持续高涨,工人运动也迅速地由经济斗争向着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发展。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工人全线大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吴佩孚撕下了“劳工神圣”的假面具,对罢工运动进行了血腥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使工人中一时出现了消极悲观情绪,工人运动开始转入低潮。为了鼓舞工人们的斗志,李大钊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他这样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
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枪杀工人顾正红惨案发生后,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区委在北京、唐山等地多次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时,李大钊利用“五卅”运动形成的大好形势,以唐山开滦煤矿为重点,发动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派赵世炎到唐山,组织指导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在唐山工人的带动下,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再现高潮。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全国共产党员从大革命高潮时的近6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河北党员数量也由高峰时的2670人锐减到1204人,并有许多地方党组织解体。但是,由李大钊亲手建立的唐山党组织却始终坚持战斗。据统计,从1922年秋到1927年夏,唐山市的党、团组织组建了10多次,书记变化了10人,支部保持在2至8个,党员保持在10到120人。他们倒下了再起来,冲散了再相聚,表现出了“特别能战斗”的顽强精神。
结语
“特别能战斗”是“唐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在李大钊等领导下唐山工人阶级追求真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品质,是大钊精神的传承。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作为大钊故乡人,我们更应该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学习李大钊探索追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2],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谱写唐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袁清媛,王春辉. 李大钊推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6-20.
[2]郭雨绵,王治江. 精神永驻 浩气长存——李大钊精神内涵及时代意义[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15-19.
作者简介:
于海英(1976-),女,河北乐亭人,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李大钊思想研究。
王晶晶(1974-),女,河北乐亭人,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宣教部部长。研究方向:李大钊思想研究。
通讯作者:王治江(1965-),男,河北乐亭人,华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中心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国别研究。
联系邮箱:wzj65@ncst.edu.cn 电话:13012179666
邮寄地址: 于海英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 邮编:063600 电话号码:13333298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