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正文
引言
如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将不单单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中心,同时还将成为人口、文化的集聚地。众所周知,人类、环境、资源相互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选择哪一条城市发展路径,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是人类存在的重要体现,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而低碳理念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其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规划是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实践活动,不仅离不开法律政策、生态技术的有力支持,更有赖于一种内在的道德文化机制的指引,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价值观。
1低碳背景下城市规划现状
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未能理顺上下位规划关系。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过程中,一些工作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优化法定规划和各类上下位规划的关系非常重要。如果城市在生态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没有优化上下位规划体系,自成体系,则很难将独立的规划类型作用发挥出来,甚至还会降低其发展水平。目前,生态规划内容没有与城市规划之间协调发展,生态指标的规划工作和城市指标规划工作衔接不够。在城市规划方面,没有与生态规划技术和方法之间有效结合,城市生态规划忽略了对各类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其二,过于片面地强调目标导向,没有满足城市生态发展需求。城市规划过于注重宏伟蓝图的规划目标,没有关注生态空间和各项指标是否完善,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形成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体系。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没有与法定规划融合衔接,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精细化管控工作。一些地方针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立法和法律保障不够完善,不利于推动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其三,没有明确生态规划发展定位。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覆盖范围较广,不仅需要专项性的生态规划,还要采用综合性城市生态规划方式,提升其发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于低碳背景的城市规划工作存在内容繁复庞杂的问题,部分城市生态规划对于其内在的完整性考虑较多,没有充分分析实施过程中的策略、路径、步骤、机制等问题,不利于达成城市生态规划成果目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实现规划与行动的协调发展,落实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升其发展规划水平。
2低碳背景下城市规划策略
2.1完善整体规划工作
完善城市整体规划工作是健康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心,为了让这项工作更好地落实,城市建设人员必须对生态系统当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考虑到然后利用共生原则,对各要素加以管控,以此来保证城市的综合生态治理与修复。在工作开展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各重点要素,规划好城市中的生态保护动机,结合各区域分批建设,融入信息化技术,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打造生态健康城市模型,然后提取要素。健康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根据公园强势特征,对园林工程合理布局,保障城市中的不同产业、居民居住还有基础娱乐公共设施的布局合理性,保证城市各产业都能与城市空间兼容,提高城市的功能特性。具体的建设工作上施工人员要改变当前的城市发展格局,打造智慧城市,用5G等一系列新型技术完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而且施工人员还要对生态价值多加关注,寻找如何能转化经济的方式,为保障转化顺利进行,建设人员要打造科学完善的生态价值体系、包括优化生态市场交易机制还有保护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等等。同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借助于公园景观不断建设和完善生态城市。
2.2合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2.2.1做好天然海绵体保护
很多城市都有天然海绵体,如森林、湖泊、湿地等,其在调节河流流量、净化污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城市规划部门应做好对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对于出现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借助法制手段,划分限建区和禁建区,设置绿线与蓝线,做好对天然海绵体的强制保护。
2)做好河道淤泥疏浚、生态砌岸建设以及水生植物培育等,对自然生态进行修复。
3)选择合适的位置,构建相应的生态长廊,加强河流、水渠和植被之间的联系,提升生态斑块的系统性,形成完善的海绵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2.2.2重视仿生海绵体建设
在城市中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实现对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回收。仿生人工海绵体可以对强降水进行储存,也可以在干旱时将经过净化的雨水释放出来,用于城市清洁和绿化。在仿生人工海绵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2个关键问题。
1)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借助专业设备将黑水与灰水分离,实现灰水的二次利用,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绿色建筑可以采用绿色屋顶、透水屋顶、集水罐等设计对天然雨水进行积蓄,经过净化后使用。
2)关注市政水循环中水的二次利用,做好雨水收集,如设置透水式广场地面及人行道,提升地面的透水能力;也可以将一些大型停车场作为试点,建设再生水专用通道,推广水循环系统。
2.3强化城市生态应需水平
为了满足城市生态规划发展的功能和服务需求,要强化生态的应需水平。城市较高的应需性水平能够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实用性,切实解决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城市规划体系建设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延续性,对生态进步和城市自然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挖掘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于城市生态体系构建的需求,了解城市生态体系在满足需求方面的能力。为了强化城市生态规划的应需性水平,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做好新型城镇化、城市服务等工作,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达到高水平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满足非生态规划的发展需求和特征,丰富技术、专业、学术内涵,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要强化自身融通力、渗透力,不断将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渗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区域和阶段中,构建以生态为核心的规划体系,促进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协调发展。
结语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已然成为城市品牌的新高标。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城市也成为众多城市的共同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城市视域下的城市规划也展现出了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婷,许强.低碳视角下城市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6(7):15-16.
[2]黄永昌.低碳城市规划视域下的城市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7):633.
[3]李鑫.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探讨[J].城市建筑,2016(9):25.
[4]王伟光,侯伟佳.论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人民论坛,2013(14):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