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德育”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浅见
摘要
关键词
“敦睦德育”;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我校秉承先贤的优良传统,将“敦睦”作为校训,旨在营造一个亲厚和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该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响应“敦睦德育”的号召,将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强化互动等多种途径来渗透德育思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熏陶。
一、开展“一校一品”特色人才培育体系,指导阳光体育开展
“敦睦德育”是基于张骞精神烛照下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育人模式,以亲厚和睦为核心理念,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激励、启发等方式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可持续地成长[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敦睦德育”基本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敦笃德、乐学思、善作礼、善实践”作为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质[2]。“一校一品”特色办学新格局正是基于“敦笃德育”这一思想内涵构建而成,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把“以德为先、以德立教、以德兴学”确定为核心价值取向,强调体育教学要以“勤学、善思、自主、合作”为主线,充分发挥体育训练功能作用,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体育品牌活动项目。同时,要将道德实践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参与的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及形式,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深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进而形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体育“2+1”工作,即一个平台(班级),两个渠道(校内外竞赛、社会活动),三个层次(课内课外一体化、家庭延伸化、社会辐射化和家校联动网络化),实现德育进课程,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构建“生长型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育人使命
为了更好的贯彻“敦睦德育”指导思想,探索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德育气息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创建“生长型课堂”教学模式。“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体育教师践行“敦睦德育”教育理念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实施“培塑生命、润泽心灵”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为此,体育德育课堂应从学生的内驱力、认知力、思维力、行为力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内在品质,运用“学、练、赛、评”一体化手段优化体育课结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熏陶、情感陶冶、意志锤炼、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灌输、技能训练,因此,在“生长型课堂”打造中,应建立“悦”动校园——“快乐”课堂,建构“育德·悦行”目标体系,定期组织班级篮球竞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足球友谊赛、排球联赛以及趣味运动会,并以此为契机营造德育氛围,在活动中唤醒学生内心道德需求,激发其内在动机,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以高效机制立德树人,全方位渗透于体育教学
从源头抓好德育是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而体育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自然基础学科,具有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技巧,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健全人格。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开展“四问”大讲堂,即问体育精神、问团队协作、问公平竞争、问自我超越。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思考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3]。此外,教师还应构建“让问课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该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让问”为支点撬动德育杠杆,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启发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彰显体育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与丰富性,让德育教育成为指导体育课程的内在动力,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四、基于“敦睦”文化的“一体四翼”体育教学课程实践
高中院校体育教学应秉承“敦睦”文化,深入探索“一体四翼”的体育教学课程实践,力求在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的汗水中感受成长的力量,领悟德育的真谛。“敦睦”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敦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课堂教学变革和校本课程的开设,不断丰富“敦睦”的外延和“一体四翼”的内涵。而这里的“一体”主要指体育教育的整体性,而“四翼”则分别代表着体育精神、德育熏陶、知识学习和身心健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运动的快乐,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竞争[4]。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其们明白体育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时,也要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需结合“敦睦”文化的理念,开设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以“体育与人生”课程为例,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思考人生,领悟生活的真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同时,开设“体育与科学”课程,使学生在运动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科学精神。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敦睦德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统一、规范管理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教育体系来实施。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敦睦德育”对体育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新平. 1+1融合模式——论新时代高中体育教学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J]. 体育世界, 2024, (05): 76-78.
[2]崔建超.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德育促进策略研究 [J]. 田径, 2022, (08): 79-80.
[3]刘斌.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体育“类内容”与德育融合策略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0, (19): 94-95.
[4]卢诗婷,袁存柱.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德育透视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 (10):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