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利超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贯溪初级中学 723300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核心素养作为个体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初中语文课堂为例,展开了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分析,详细的从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出发,提出了几点初中语文课堂中核心素养提升的对策措施,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中学生;核心素养

正文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1]。核心素养的学习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有效的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策略。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因此,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提升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提升对策

(一)文化自信:追溯传统文化,联系现实生活,加强文化情感链接

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自信”就是指国家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国家文化文明的认同。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蕴含了我国的文明、文化;语文的学习可以联通古今,实现对文化的追溯学习,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国家文化、文化发展的历程、感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与情感的衔接,提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2]。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可以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将文化自信放置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也体现出了新时期教育中,对于“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视;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根植民族情感。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文化情境的方式,追溯传统文化的学习,并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古今文化的情感衔接,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示例如下表1所示:

情境

问题

情境1

《白杨礼赞》能否改成《白杨赞》?“礼赞”与“赞”这两种表达有什么区别?

情境2

从甲骨文的角度出发,分析“礼”的字形和字意。

情境3

从分析结果中,感悟中华文字文化的特殊之处。

1 《白杨礼赞》情境创设引导教学示例

通过情境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从形象的文化知识出发,感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连通古今,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情感文化的衔接;比如,在学习中,经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白杨礼赞》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是将中华民族比作“白杨”,歌颂中华民族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斗争精神的文章,教师可以将该文章的精神提炼出来,与生活实际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白杨”精神,引导学生更好的感知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语言运用:加强实践应用,仿写优秀语句,夯实语言运用根基

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特点之一,它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学习和锻炼所形成的综合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还需要他们能够在不同语境下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水平。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语言学习方法和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才华和潜力。

(三)思维能力:巧妙设计问题,强化逻辑探究,提升整体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也是联想能力,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思维能力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等,为了有效培养这些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3]。问题引导就是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同时,问题引导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例如,可以提出关于文章主题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可以提出关于文章结构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全文的逻辑思路,掌握文章的主旨;还可以提出关于文章语言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需要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推理,运用辩证思维能力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甚至运用创造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审美创造:丰富兴趣引导,实施品鉴表达,激活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审美的培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审美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更能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审美的渗透与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有趣的典故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引人入胜的小说和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讲解式教学则能够系统地传授审美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演示式教学则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美的魅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加强对这些核心素养的挖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莉.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J].中国新通信, 2023(19):186-188.

[2]吕晓.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3(4):4.

[3]陈小勤.个性化阅读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价值探讨[J].新课程, 2022(23):46-47.

作者简介:陈利超  1971.9.21 男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汉 大学本科 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