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序艺术
摘要
关键词
变序艺术;奇异的美 ;因材施教 ;好奇心,求知欲;
正文
首先,阐述了语文课堂变序艺术,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课堂程序,运用变序教学策略,收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随后,从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论述了变序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变序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应得到恰当的推广和应用。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深入探讨变序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策略。
语文课教学中,往往按照课文的组织结构,由篇首教到篇尾。这种教学过程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现为相对稳定教学的形态;但是语文教学总是千篇一律,拘泥于教材文本,单纯地照着教材来讲解,教学流于形式化;那么课堂教学显得平淡、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限制,个性学习缺失,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不理想。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特点和内涵,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新课改对语文学科提出新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语文教学实践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因此创新教学观念,探究语文教学过程的变序艺术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变序艺术应该深入研究新课改,根据课文结构特点,因材施教,改革和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精心设计课堂程序,适时适当的变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研究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序策略,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断加以创新改进,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灵活化,课堂教学过程显得起伏有致、别开生面,往往会收到一种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从三个方面谈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的变序教学艺术。
一、抓住中心,前后辐射
大多数文章,其中都有揭示中心的语句或语段,称为文眼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这类文章,教师的教读无需按部就班的从头到尾进行,可以从文章的主题入手,开门见山,直接抓住文中的这些语句或语段,引导学生精读细研,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作者表达主旨的途径和方法。“中心开花,前后辐射”。这样可使学生少走弯路,避免节外生枝,产生许多离题的理解,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如教读朱自清的《背景》时,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精读中心段,教师提问:课文中几次写背景?(四次。)哪一次给你的印象最深?(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那又是怎样写的呢?这样引导学生直接精读第六段这一文章的主体段落,突出了学习的重点,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一段解决后,教师接着提问:父亲蹒跚的背影感动得作者潸然泪下,你相信吗?(相信。)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到前面几段寻找答案,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再适时指导:如果朱自清的祖母还没有去世,父亲还有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还好,父亲去给儿子买橘子,作者会不会流泪?这说明“眼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流出来的,什么特定的环境?学生一看前文自然明白,前几段的详细叙述表面看似罗嗦,实则是为写背影作铺垫。接着再看结尾,若干年后作者还念念不忘“背影”的原因,教师也就不必再讲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境,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样,教学《白杨礼赞》,可直导白杨树形象处,在分析白杨树形象,弄清其象征意义之后,再回头看写“黄土高原”处。这样,学生对白杨树生存的不平凡环境会有深刻的印象,对其象征意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先抓结尾,顺“瓜”理“藤”
有类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特点: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抒发感情,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那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放下前文,先抓结尾,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根据结尾的具体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结局背后的原因和过程,启发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在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之后,由后面向前推进逆向阅读,顺“瓜”理“藤”,看作者是如何揭示这一中心的。这种课堂教学程序犹如一幅倒卷展开的水墨山水画,读来别有一番情趣。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惑和好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学设计可从结尾部分入手,教师可在学生对课文整体阅读,对文本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结尾部分。结尾部分36-38段,作者叙述了珍藏藤野讲义、悬挂藤野照片,多写文章三个实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有那么多的感情?” 接着回头研读课文的中间部分,看作者在藤野先生处学习医学的经历。中间主体部分详细叙述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四件事情。学生对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严格、为人热情诚恳、治学严谨等内在的品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再读直接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文字,藤野先生衣着不讲究,实际上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理解了。通过这种逆向的教读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回溯到故事的开头,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再如,在教读叙事诗《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然后提出问题:这个结尾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步回溯到故事的开头,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三、突出重点,删繁就简
有些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地从头教到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优的效果,就要考虑“长课文短教”的方法——抓住重点语段精读,次要的或易于理解的略读或跳过不读,而采用回视、提及、旁涉等方法加以牵挂。这种跃进式的课堂教读方式,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如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教学中,写百草园是乐园这一部分,分三个层次:美好的景物,神奇的故事,有趣的捕鸟。导读时,第二层学生自读时能理解可一带而过,一三层学生比较感兴趣,那就精读细研,尤其是在文章的细微之处更要精心讲解出来,深入透彻地进行分析,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修辞效果,揣摩动词运用的妙处,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如《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自主探究,范进中举前的境况、中举后的变化。这样将课文主要内容精简为几个关键事件。抓住突出重点人物范进和胡屠户人物性格的塑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深入剖析文本中的语言和情节,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针对长课文,通过提炼主题、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百花园地,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适当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变序”创造一种奇异的美。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内容纷繁复杂,文章体裁多样,文章特点各不相同;语文课堂教学变序艺术,应该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摸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充分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需要,适时适当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变序”,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青松. 古今教学艺术的本质观 《上海教育科研》 1997-12-15
[2]彭云辉;谢建龙;何旦宇.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一卷)》 2017-1-1
[3]赵巧玲 郑建英 刘辉 宋其滨 任欣茹. 如何在语文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暨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编 (议题四:教学方法研究)》 2017-12-01
[4] 李俭凤. 自主、合作、探究在复习课中彰显魅力 《学苑教育》2013-03-15
[5] 刘恒进. 树立7种意识 引领探究语文 《文理导航(上旬)》2013-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