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赋能.固本.升维.致远——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策略研究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守初心,全面育人担使命”,在不断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同时,按需赋能每位教师的发展,给予每个孩子面向未来最适合的教育。在“双减”“双新”持续落地之际,聚焦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深化,学习方式变革的再突破,我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新行动:把“教师素养提升”“课程教学深化”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依托点,以“整体推进,逐项突破”为工作思路,以“规范校本教研 建设达标课堂”为突破口,以“活动带动、项目拉动、培训促动、评价驱动”四大行动为载体,以锤炼“小博士课程体系”为核心再塑学校课程建设品牌;以锻造“博学高效课堂”为重心辐射推进师生教学相长生命成长;以重塑“精准教研”为中心夯实教学管理一体化实施路径。
一、直面问题,寻求突破,按需赋能实现新发展。
聚焦校本教研现状,从研究机制看,教师素养提升的机制还不健全;从研究方向看,教师素养提升的课程开发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研究;从研究内容看,教师素养提升的课程缺乏学段贯通式整体设计;从研究成果看,教师素养提升的课程在设计、实施过程中,物化作品还很匮乏;从研究模式看,固有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不敢改、不会改、不想改的诸多问题和痛点。因此,急需针对黄河区域教师发展寻求新的变革。
二、目标牵引,链接赋能,形成改革深化新思路。
学校直面问题,寻求突破,不断强化“1”个意识即不断强化教职工参与科研意识,努力实现组组有课题,人人会研究,个个出成果的教研新局面。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形成目标牵引、互动赋能、决策科学的顶层设计机制。立足我校教师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我校多措并举,寻求“2”个突破,一是在教师素养发展上寻求突破,二是在科学指导学生上寻求突破,全面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历经“3”个阶段,即“机制初建-机制落地-机制完善”三个阶段。突出“4”项重点,一是探讨推进教师素养提升的课程开发的联动机制,构建贯通式课程体系,二是形成高参照值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探索确切实可行的育人实施新路径:以“真问题导向”持续研究,致力破解僵局;以“好团队导向”抱团行动,致力共同成长;以“小成果导向”提炼经验,致力清晰建构;以“好现场导向”推广成果,致力持续迭代。四是构建四级教研联动机制。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一体化研究思路即“问题—课题—研究—实践—反思”。不断探索多维、高效、深度的校本教研工作新机制,推动“课堂教学”向“课程育人”发展。
三、链接赋能,固本升维,实施改革深化新举措。
(一)课程铸魂,沁润生命,构建育人目标新体系。
我校深度解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双新”要求,对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育人目标,立足“一校两区两园”办学新格局,形成“11253”“小博士素养”课程新体系,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也正是对“新时代教育三问”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让每门课程都在积蓄生命绽放的力量。我们构建这样的小博士素养课程,就是在种一颗美丽的的种子,让孩子们通主题群的探究,从而构筑自己心中的梦想。小博士,大未来。我校始终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下,融合了文、智、雅、健、行五大元素,形成“11253”暨“一核”,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一统”即以“博”文化为统领,“两翼”即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五群”即“博文—阅读与表达课程群”“博智—科创与实践课程群”“博雅—艺术与审美课程群”“博健—生活与健康课程群”“博行—社会与生活课程群”等五大领域的课程群,最终实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3有”目标的达成。
(二)特色评价,专业增值,搭建梯级培养新机制。
在我校,教师培养与评价实施不再是“套餐”,而是“私人定制”的“自助餐”。借力沿黄河地区教师素养提升的方法及策略研究,建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推动教师个人和团队互促共荣。基于此,我校搭建“123456”教师梯级培养机制,即“1”个核心价值取向—精准供给,按需施培;“2”个专业发展目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与达成教师发展的内生能力;实施“3”阶培养,一是需求诊断,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实践取向、问题解决,三是自主提升,强化表征;采取“4”段培训,灵活运用“4”单即以“清单”锚定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以“菜单”开架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以“订单”靶向支持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以“回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搭建“5”个梯级,即教学新秀-教坛新星-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教育名家;实施“6”大策略,即学习共同体策略、能力素养提升策略、资源建设运用策略、学习方式优化策略、评价赋能驱动策略、线上线下学习策略,构建我校教师梯次培养新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精进赋能。
(三)链接赋能,师资升维,构建校本教研新模式。
我校坚持按需研发,对话生活,对应课程,对接素养,溯古论今,推动黄河流域教师素养提升,聚焦任务群,立足“1245788”校本培训模式,激活教师成长自觉。聚焦“1245788”校本培训模式,“1”即专家零距离请进来,清洗校本理念;“2”即教师走出去,采撷他山之石二次培训再提升;“4”是致力于“名师工作室”建设、“学科共同体”建设、“青年教师第二梯队”建设、教研共同体建设。“5”即定期进行说课标微论坛、高效课堂微论坛、说题命题微论坛、作业改革微论坛、读书沙龙微论坛,通过“五论”引发教师理念上的改变。“7”即着力打造“双方预约常态课”“名师引领示范课”“青蓝结对成长课”“主题案例研讨课”“同课异构探究课”“团队研磨精品课”“课题研究汇报课”七种课型,通过“7课”磨砺,引发教师行动上的转变。实施“8”个赋能,历经“8模”构建,为教师成长赋能,解决我在哪里、问题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怎样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教师发展精进赋能,从品质教研走向品牌教研。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旨归,以项目学习为抓手,以真实情境为指向,以多元评价为推力,以素养养成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依托“备-学-教-评-改”的全链条“双新”路径,聚焦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我们说概念亦灵魂:聚焦大概念的提取,抓教学本质,重高阶思维。世界即教材:聚焦的大任务大情境的创设。窗外亦课堂:聚焦做中学,重体验,拓宽教室的边界。融合乃共生:聚焦学科融合,实施主题学习。努力实现“博学”高效课堂的迭代与升维。努力打通课堂“最后一公里”,让“博学”高效课堂影响孩子的生命质量。
(四)蓄力赋能,固本升维,创新校本教研新样态。
我校运用“清单思维”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能,提升教学管理的的精细度和执行力,让重复的事情流程化,让流程的事情工具化,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注重落实,以评促管,以赛提质,确保每次教研活动都做到“三精”,确保“三效”,让教师提升有方向,成长有同伴。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注重真,突出新,追求实,形成“题目到课堂中选、研究到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到课堂中用”的校本教研文化。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长链条”赋能,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呈现校本教研的新样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锚定问题,扣标施策,精雕“课程”,精塑“课堂”,精细“常规”,精准“教研”,将教学改革深化行动走在先、干在实,引领每位老师努力成为塑造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努力拥抱每位师生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