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晨佳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二中学201615

摘要

项目化学习教育理念照亮着当下教育改革的征途。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上海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迎来了新的篇章。为此,教师需巧妙地将代入式、差异化、创意化的项目任务融入课堂,让抽象的法律道德概念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进而搭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使他们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航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沃土上,教师以项目化学习为,深耕细作,努力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目前,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需以创新的方式去呈现、去诠释。于是,教师可以借助项目化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法律的温度,在体验中领悟道德的力量。

1、情境代入——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知识脱离生活,它便如清泉失去了涟漪。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此,教师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巧妙地引入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现实。代入合理的情境角色,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知识,引发他们对于道德准则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绽放生命之花》教学中,设计项目《生命之光——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宝贵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激发他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启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入探索阶段后,学生按照探究方向,采访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参观医院、养老院等场所,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又或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经过记录所见所闻,形成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的资料总结阶段中,学生按照实践活动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撰写探究报告或制作PPT,展示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生命体验。在最后的应用阶段学生将所学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时,可以制定一个健康生活计划,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或者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和关爱。借此行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因材施教——差异化的项目设计

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所有学生闪烁着各自独特的光芒。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星辰间的距离,各有差异,却又共同编织成璀璨的教育星空。面对学生之间迥异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教师如导航者一般,需细致观察每颗星辰的轨迹,精准把握其运行规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刀切地设定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应依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差异化的项目任务。而且,在这种差异化的项目设计意味着每位学生都将在自己的学习轨道上,接收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挑战。但是,差异化教学并非简单的分层教育,而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机会。

《改革与创新》教学过程目前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感受创新实力的蜕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计差异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创新。由此也衍生出了不同的项目方向和计划。基础探究项目“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脉络”为主题,让学生文献查阅、小组讨论等方法中,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与创新的重大事件。在基础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项目名称一般可以设定为“创新小发明”或“社会实践调研”,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实践探索。学生设计一款具有创新性的小发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当前社会的创新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在作为最高阶层的项目,可设定为“未来城市规划”或“科技创新大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新思维,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方案。此时,“未来城市规划”项目中,学生需综合考虑人口、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一个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又具有创新性的城市规划方案;而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学生则可自由组队,围绕某一科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科技解决方案。这三个阶层的项目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逐步深入的。学生在完成基础探究项目后,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实践创新项目或综合应用项目,进一步加深对改革与创新的理解和应用。

3、创意引领——激发创新潜能

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在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当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应当肩负起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需深刻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项目任务。任务应当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融入更多元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探索知识的边界。

《亲情之爱》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章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家庭情感,珍视亲情,感受父母之爱。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选取《岁月神偷》部分片段作为导入电影中家庭亲情的温馨与厚重,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与深沉爱意,无不触动学生的心灵。而后引入一条感人至深的新闻——“儿子车祸重伤,父母不离不弃守护数月”新闻中描述了一对普通父母在儿子遭遇车祸后,不离不弃、日夜守护的感人故事。这条新闻不仅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爱意,更凸显了亲情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经过这样的新闻引入,学生能在认知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的价值,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新闻引入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如何理解父母对你的爱?你曾经为父母做过哪些让他们感动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亲情?”促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亲情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并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定一个独特的体验类项目任务——为父母制作一份创意礼物。此时,需鼓励学生从生活的小事出发,寻找灵感,发挥创意,用心制作,让其行动中表达对父母的爱与关心。

结束语

目前,项目化学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探究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更在无形中持续地催生了创新的火花。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需精心设计代入式、差异化、创意化的项目任务,以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需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道德思想品质得以升华。基于本文所倡导的项目化学习,旨在引领教育实践,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毕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D]. 湖北:三峡大学,2023.

[2] 袁振芳.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临沂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