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正文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职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面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中职学生群体中心理问题频发,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与学业成就。因此,探索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概述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这一创举不仅动摇了消极心理学的主导地位,也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拓宽了视野。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把人看做是“有问题的人”,它立足于人性的优点,重在探索人的美德,以此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掘人的价值,增强人的幸福感。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促使教育者从传统的“问题修补”模式转向“优势培育”模式,即不再仅仅关注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和强化学生的内在优势与积极品质。这种转变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激发潜能、促进成长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治疗与矫正的手段。
二、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作为一群正处于青春末期至成年初期关键转折点的青年,其心理世界细腻而复杂。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中职学生正处于从家庭、学校等熟悉环境逐渐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内心渴望独立,希望能在 学习、生活乃至情感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展现个性与自我。然而,现实往往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学业要求、职业规划的迷茫,还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变化,都让他们不自觉地寻求外界的支持与指导,这种矛盾心理让他们时常感到困惑与不安。(2)自我认同的探索.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和社会角色的初步确立,中职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身份认同的构建。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展现个人才艺、追求兴趣爱好等方式,努力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价值。然而,由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偏见,以及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失败经历,部分学生会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产生自卑感,影响自信心和积极性。(3)情绪管理的挑战.相较于普通高中生,中职学生在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方面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难以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往往难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导致负面情绪的不断累积和爆发。这种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心理特点,对中职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学会自我关怀,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顺利过渡到成年期。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优化教学内容、形式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强调教师首先应从“问题导向”转向“积极导向”。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仅关注于解决学生已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更加注重预防与促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特质,如乐观、韧性、希望、感恩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基于此,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要素进行教学内容、形式的创新。具体而言,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模块。
模块一: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存在、自我属性及自我行为的认识与评价,而自我接纳则是基于这种认知之上的一种积极态度,即接受并欣赏自己的全部,包括优点与不足。在中职学生群体中,由于学业压力、社交困惑及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部分学生容易面临自我认同危机,缺乏自信与自我价值感。因此,教师可以构建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课程模块,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内在世界。为此,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教学活动:(1)心理测试与反馈:教师可以采用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如MBTI性格测试、情绪智力问卷等,让学生在科学的数据支持下更全面地了解自己。随后,组织小组讨论或一对一咨询,引导学生分析测试结果,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并探索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2)“我的闪光点”分享会:此活动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优点、成就或成长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认可与鼓励,从而增强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确保分享会的氛围积极、真诚且包容。
模块二:情绪智能与情绪管理。情绪智能是指个体识别、理解、表达、调节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的情绪智能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为此,教师可以构建情绪智能与情绪管理课程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为此,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情绪词汇卡片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套包含丰富情绪词汇的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快速识别与表达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绪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2)情绪日记与反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包括触发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情绪反应、采取的调节策略及效果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定期的回顾与反思,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模式与调节策略的有效性,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模块三:积极应对挑战与逆境。人生道路上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这些困难与逆境,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积极应对挑战与逆境的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为未来的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1)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逆境成长案例,如历史人物、社会名人或身边的普通人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行为及应对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激发潜能,从而增强自己的抗逆力与韧性。(2)心理韧性训练: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迅速恢复并继续前行的能力。在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心理韧性训练活动,如压力管理训练、目标设定与实现计划制定等。通过这些训练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强大的心理韧性,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逆境。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力量与潜能,倡导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积极认知与积极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与幸福感的提升。将这一理念融入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营造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犹如璀璨明灯,照亮中职学生的心灵世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铺就坚实的道路。具体的活动包括以下方面:(1)组织心理健康周:教师可以设定为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围绕“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分享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成长故事;开展心理健康手账制作比赛,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情感,以此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为他们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支持。(2)心理电影月:教师精选一系列反映人性光辉、励志成长或心理健康题材的电影,通过观影后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生,学会面对挑战与困境。例如,观看《当幸福来敲门》这样的影片,可以激发学生对逆境中坚持与希望的共鸣,学会在困境中寻找转机。
另一方面,强化校园媒体的正面引导。校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学校方面可以借助校报与广播,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刊登心理健康小贴士、成功案例分享、专家访谈等内容,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广播站则可以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穿插心理健康小广播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感受到正面的心理能量。第二,学校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服务号,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文章、心理测试、在线课程等资源。同时,设置互动环节,如“心灵树洞”、“每日一笑”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惑,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
在积极心理学的广阔视域下,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不仅是对学生个体成长负责的表现,更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系统旨在通过积极、前瞻性的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拥有更强的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
一方面,设立心理咨询室,能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中职学生提供引领。首先,深化专业团队建设。学校方面应招募并培养一批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专家与辅导员。他们不仅需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支持。
其次,拓宽服务渠道。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外,心理咨询室还应顺应时代潮流,开通在线咨询服务、设立心理热线、开发心理健康APP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咨询需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因害羞、忙碌或地理位置限制而难以到校咨询的学生,这些远程服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确保在危机出现时能迅速行动,以有效的方式疏导学生,及时化解危机。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详尽预案:学校应基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全面评估,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预案中应明确危机识别、报告、评估、干预、跟踪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责任部门,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有效控制事态发展。(2)实施个性化干预:对于已识别的心理危机学生,学校应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深入的评估和诊断,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干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其意愿和需求,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此外,加强家校合作,整合家庭与学校的力量,共同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坚固的防护网。具体做法如下:(1)搭建沟通平台:学校应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手册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表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2)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日等校园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和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共同完成心理作业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本文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析。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培养积极心态,有效应对挑战。同时,积极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能够确保学生在需要时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帮助,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可见,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久根,雷鸣,罗洁,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点及课程评价的探索——以宜宾卫生学校为例[J].心理月刊,2024,19(06):209-212+240.
[2]刘佩佩.互联网环境下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26(06):126-128.
[3]李艳香.论高效开展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与实践路径[J].知识文库,2024,40(04):97-100.
[4]梁永安.中职“9+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4,(04):84-87.
[5]杨睿,李昭君,张俊祺,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三位一体”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4,(01):209-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