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营造与实践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向兰花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邮编:4450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情感教育来营造高中语文课堂的良好氛围,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及李白的《将进酒》三篇课文,我们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情感教育策略,并详细展开每一种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步骤。研究表明,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素质。


关键词

情感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氛围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道德判断和人文关怀。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不足,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近年来,教育学界逐渐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选择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及李白的《将进酒》三篇课文,尝试通过情感教育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设计教学过程。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善良本性,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其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语言,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李白的《将进酒》则通过其豪放的诗风和深沉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通过对这三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力图探索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通过情感教育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本文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情感教育策略,并结合每一种策略详细描述了教学过程,希望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共情体验式教学

在进行《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一段生动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共情体验。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陌生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真实故事。比如,一个行人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旁边的陌生人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他,并帮他联系家人。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那个摔倒的人,或者是那个提供帮助的陌生人,他们的感受和反应会是怎样的。这样,学生能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的“恻隐之心”。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曾经帮助他人或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讲述他们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经历,或者在学校里帮助同学解决难题的故事。通过分享这些经历,学生可以体会到在帮助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时产生的温暖与满足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营造一个开放、信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被尊重和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在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产生帮助他们的冲动?这种冲动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可能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一种自然的善良本性?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善良本性。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段,结合刚才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教师可以解释,“恻隐之心”是指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内心产生的一种同情和怜悯之情。这种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孟子认为,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这种“恻隐之心”,所以人性本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例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同情心和助人行为,这与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情感上与古人的思想产生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课堂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恻隐之心”的理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探望老人,或者参与社区清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

二、情境模拟教学

在教学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激情和力量。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那个历史时刻的激动人心。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情境模拟活动,选出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毛泽东和其他重要历史人物,模拟他们在开国大典上的发言和互动。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还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毛泽东文章中所表达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毛泽东的文章能够如此有感染力,这种情感表达对当时的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通过情境模拟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角色扮演教学

在教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力量。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将进酒》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和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李白本人、他的朋友、酒保等,并准备一段相关的表演。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想象和李白在饮酒作诗时的情景,编排一段短剧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尽量贴近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李白的个性特点。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集体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并结合《将进酒》的诗句,探讨李白对人生的态度和情感世界。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力量,还能够在体验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个性的认同。

总结

通过共情体验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和角色扮演教学三种情感教育策略的应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情感上与作者和作品产生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 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9.

[2] 李晓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王静.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学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 2021(3): 45-48.

[4] 陈思雨. 情感教育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5] 刘晓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2): 67-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