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英语;德育渗透;策略方法
正文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更强调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力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下面将聚焦于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意在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探索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巧妙嵌入德育内容,实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双重目标。
一、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深度整合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构建开放、互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使英语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与智慧的沃土,真正实现学科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强调英语教学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支柱。在此框架下,高中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教师巧妙地将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与情感共鸣。如选取体现社会责任、环保意识、诚信友爱等正面价值观的英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使德育渗透更加自然、有效,而老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非单一的知识传递者,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尊重与责任,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的双重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评估体系亦需同步革新,评价标准应涵盖学生的语言技能、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确保德育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反馈[1]。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向及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对德育渗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融合要求,意在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与优化,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教育的并重发展。具体而言,过程聚焦于几个关键方向:首先,强调价值引领与情感培养,通过丰富多元的文化素材和国际视角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及全球意识,同时关注个体情感的细腻培养,如自尊自信与同情心的内化;其次,致力于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利用英语课堂作为平台,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主动质疑、分析,形成独立见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着重行为规范与习惯养成,通过模拟真实社交情境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尊重、合作与诚信的行为准则,塑造良好品行;最后,强化文化认同与国际理解,平衡本土文化自豪感与全球文化尊重,促进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中的有效交流与理解。为了高效实施德育渗透,需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一是渗透性与无形性结合,确保德育内容如细流般自然融入英语学习各环节,避免生硬灌输;二是坚持学生主体性,鼓励主动参与,使德育成为学生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动力;三是情境相关性,依托现实生活与热点事件,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四是强调持续性与层次性,根据学生发展特点,逐步深化德育内容,构建递进式教育路径;五是推广评价多元化,构建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反映学生德育兼备的成长轨迹[2]。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可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语言技能训练,而是成为了连接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与全球议题的桥梁,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英语课堂可设计“全球气候变化与我们”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英文视频、文章等资源了解全球变暖的现状、影响及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组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需用英语搜集资料,准备立场文件,探讨各自国家的利益诉求与减排承诺,模拟谈判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表达和论点阐述,还需站在不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活动还应包括撰写社会问题调研报告,比如“塑料污染与当地社区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内的塑料垃圾处理情况,访谈居民与环保专家,收集数据,最终用英语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写作与口语交流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分析,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创设情境时,还可适时引导学生反思个人行为与全球问题间的联系,讨论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等,以此深化学生对道德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与内化[3]。
(二)文化对比与融合
实施文化对比与融合的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学会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通,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同与包容,实现了英语教学与德育目标的完美融合。假设策划一次题为“春节与圣诞节:传统节日的异同与文化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资料收集与准备,学生分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节日,利用英文资源了解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通过阅读英文文章、观看视频、甚至进行线上跨文化交流,学生能直接接触并理解外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提升英语阅读与听力能力。随后,进入讨论与演讲环节。课堂上设置“文化对话”工作坊,每组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较两个节日的异同点,如家庭团聚的意义、食物文化、礼物交换的传统等。通过对比,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中西文化各自的独特魅力,还能认识到尽管庆祝方式不同,但许多节日都蕴含着对亲情、友谊、希望的共同追求,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最后,活动以“共创节日庆典方案”结束,鼓励学生设想如果将两种节日的元素融合,会创造出怎样的庆祝活动。整体而言,此类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对跨文化理解与尊重的实际演练。
(三)采用主题式教学
实施主题式教学,学生不仅在语言学习上获得进步,更重要的是,其在道德情感与伦理思考上也得到了启发,促进正面价值观的形成,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的未来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譬如选取“环保”这一全球性话题,就可设计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英语学习活动,以经典文学作品《 Walden 》(瓦尔登湖)的节选为起点,老师率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梭罗关于自然与简朴生活的哲学思考,初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随后引入当代环保主题的英文新闻报道,包括关于塑料污染、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或成功案例,使学生了解当前环保面临的挑战与进步,激发他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外,观看并分析环保主题的英文纪录片片段,如《Our Planet》(我们的星球),通过视觉震撼和生动解说,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态系统脆弱与生物多样性的宝贵,且要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英语分享各自的感受,探讨个人、社区乃至全球层面的环保行动方案,如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从而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思考[4]。
(四)角色扮演与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既锻炼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又在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中获得了成长,能够实现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效结合。比如选取“法庭辩论”作为具体案例,就可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但要设定一个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且具有道德争议的案例,如校园网络欺凌事件,让学生分饰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证人等角色。活动前,学生需用英语准备法律条款、案件事实、辩论策略等,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还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法律知识,理解正义与公平的含义。辩论中,学生需全程使用英语进行陈述、质询与反驳,这不仅提升了口语表达和快速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责任与立场,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模拟法庭的紧张氛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基于事实做出合理判断,如何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尊重他人,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五)反思日记和评价
通过反思日记和同伴评价的实施,高中英语课堂不仅成为语言学习的空间,也成为学生道德情感成长、自我认知深化的舞台,符合新课改中强调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围绕“文化交流体验”设计一系列活动,可安排一次与国际学校的在线交流活动,让学生用英语与外国同龄人交流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学习心得等。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篇英文反思日记,记录下交流过程中的新发现、情感触动点,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身文化身份、道德观念的思考。日记中,学生可能会反思到在交流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以及如何通过耐心倾听和开放心态达成理解和尊重;也可能记录下自己在帮助外国朋友理解中国文化时的自豪感,以及从对方文化中学到的新价值观。通过这种自我反思,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同时在文字中体现自我成长的足迹,培养自我反省与同理心的能力。与此同时,引入同伴评价机制。学生在完成反思日记后,将其分享给小组成员,通过小组会议进行讨论,过程中学生需用英语给出建设性的反馈,指出日记中的亮点与可改进之处,同时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这种正面的交流与评价,促进了班级内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还让其学会如何从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融合信息性技术
当前高中生成长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在信息时代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为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体而言,可设计“全球道德之声”的项目,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培养其信息时代所需的道德判断力和网络素养,该项目分为几个阶段实施:一,引导学生访问国际知名的英语教育资源网站,如TED-Ed、BBC Learning English等,观看并讨论有关道德决策、社会责任的英文演讲或短片,如选择TED演讲《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单一故事的危险),引导学生反思媒体叙事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多元信息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二,利用在线平台如“全球故事共享”(Global Storybooks)资源,学生可以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道德寓言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还蕴含深刻的道德寓意。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读后感或故事改编,上传至学校的数字学习社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英语写作能力,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同理心的发展。三,通过开展“网络伦理与我”主题研讨会,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探讨网络欺凌、隐私保护、信息真伪辨别等议题,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确保同学们在享受数字技术便利的同时,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5]。
(七)创新化评价机制
通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其情感态度、道德行为也在不断地被观察、被肯定、被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养的稳步提升,真正践行全人教育的理念。在创新化评价机制方面,建议设计一个名为“英语学习道德成长档案”的项目,作为传统语言能力评价的补充,意在全面记录和评估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英语学习的融合过程。这一档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1.自我反思日志:要求学生定期用英语撰写学习日志,不仅记录英语学习的进步与挑战,还要反思在团队合作、文化交流、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和道德感悟,学生需评估自己在课堂互动、小组项目中的道德参与度,如是否展现出尊重、诚信和同情心等。2.同伴评价表:每学期进行至少两次的同伴互评活动,设计详细的评价问卷,包括合作态度、沟通礼仪、责任感等方面,鼓励学生从同龄人的视角给予建设性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增强相互理解与尊重。3.项目式学习评价:在涉及道德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如环保宣传、社区服务报告)完成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不仅考量语言表达、内容创意,还特别关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展现出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如是否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是否有积极的解决方案提出等。4.家长与社区参与: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到某些特定活动的评价中,如通过观看学生制作的道德宣传视频、参与由学生主导的社区服务活动,之后提供反馈,这种外部视角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个人行为的社会影响。5.定期总结与展示:每学期末,组织“道德与英语学习成长展示会”,学生用英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与道德成长经历,同时展示道德成长档案的部分内容,其不仅是一次语言能力的展示,也是道德品质的公开表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语: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而深远的教育工程,它要求教育者不懈努力与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德育理念与实践紧密融合于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也将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促进其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的积极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继续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德育渗透路径,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旅程中,既能掌握国际交流的钥匙,又能成长为拥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2023(12):99-102.
[2] 谭小刚. 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深度德育的4I原则和4A路径探究[J]. 基础外语教育,2024,26(2):10-17.
[3] 郭青青. 新时代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探析[J]. 考试周刊,2023(5):101-105.
[4] 梁淑星.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元素[J]. 英语教师,2023,23(13):142-144,148.
[5] 吴麦琪. 大观念视角下高中英语学科德育的原则与策略探究[J]. 英语教师,2023,23(2):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