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的内涵、特征与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信息科技;阅读;策略
正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阅读的对象、阅读的形式、阅读的地点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阅读本身仍然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现有信息科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是重技术的传递,轻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素养的培养,大部分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阅读素养提升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对于学习信息科技学科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传统的阅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一种适用于信息科技学科的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一、内涵: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的内涵界定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传承文明的手段、是成长的途径。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主要形态的学习环境下,如何拓宽学科视野,积累学科素材,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今后中小学生学习的核心。学科阅读是从学科的角度来阅读学科,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的学科内容阅读,将学科知识吸收、内化及应用,是让学生从狭隘的教材中走入学科世界,从有限的学科信息中迈向绚丽多彩的学科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胸襟与眼光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小学主要以分科的方式进行教学,阅读自然也是以学科为对象的,学科阅读力既是阅读力在学科中的体现,这是阅读力共性的一面;也是学科阅读独特的技能和能力,这是阅读力个性的一面。” [1]在已有的文献检索中,尚未有对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的定义,本文将其定义为:信息科技学科阅读是指从信息社会的各种媒体(包括学科纸质教材、学习单、电子书、图表、课件、音频、视频等)中获得意义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
信息科技学科阅读,培养人从纸质媒体和信息化媒介中获取技能技术,以及信息社会思维方式等。通过信息科技学科阅读,促进人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等数字化素养的提升。而此处所说的信息科技学科阅读是指小学阶段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进行的阅读活动,即主要研究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各类阅读材料所使用的阅读方法,从而总结能促进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高效提升的阅读策略。
二、特征: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阅读材料分析
1.信息科技学科专业词汇丰富
胡适提出: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是因为它有一套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由一套概念和概念关系组成。而现代课程论当中,将学科是一种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就是教学的科目。[2]信息科技学科的专业词汇非常丰富,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编程语言,还是算法等内容里面都包含了大量、系统的专业词汇。在学习过程中要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些相对枯燥的专业词汇,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词语相对更陌生,更枯燥,更抽象,学习有一定难度,学习动机不强。比如:变量(数学同阶段尚未学习)、羽化、脚本、mp4……
2. 以非连续文本为阅读主体
非连续性文本定义为:“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3]”小学信息科技由于其学科特征,无论是教材还是学习资料,大部分是由图表、索引、步骤图、流程图等组成的非连续文本组成,这样的文本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它具备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语言和结构的组合上又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需要学生具有细致地分析能力及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同时需要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及自我调控策略[4],对阅读过程进行反思,进而提取有用信息,但是小学生在这两点上呈现明显的弱势。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很少,有些形式甚至是第一次接触。比如:以西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三年级上册单元2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电脑软件的使用学习,在该单元的活动1中,教材就出示了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表示的操作步骤图。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且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除了在该图中呈现之外,并没有以学生们所熟悉的连续文本形式再次出现。在之后的各年级教材中,图文、表格等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大量出现,并对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寻找阅读此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总结阅读技巧,为后续大量的类似阅读扫清阅读障碍。
3.信息呈现方式多维
信息科技学呈现的方式,很多也不是传统信息呈现那样顺序上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因此阅读的顺序也跟一般连续文本不一致。如:西大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单元4中教材在讲解智能家居系统章节,出示了出示了如下插图。
西大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单元4中教材插图
学生需要从左图中借助右边编号认识微波炉中对应的组成部分,并从最下面的框图中理解“开关量”的含义后,继续回到左图中进行阅读。
4. 承载信息的媒体多样
信息科技承载信息的媒体也不止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学生除了阅读纸质材料,还要阅读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有时还要同时对照阅读多种信息媒体,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策略:小学信息科技学科阅读路径
信息科技学科阅读对象特征,决定了信息科技学科阅读与其他学科阅读独有的特征和难度,因此探索一套适合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此处的策略更加偏向于一种广义的教学策略,即不仅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综合,具有指导性而不具有规定性。[5]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阅读信息科技学科文章时,我们需要在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三个阶段中采取具体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认知能力、总结阅读所得和反思学习成果。
1. 阅读前:增强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具有正相关关系,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丰富学生学习成果。[6] [7]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主动学习,成为了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策略研究的重要一环。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技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很难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奇的实例、设计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个人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保持阅读的热情。如:在讲解教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小学编程》中关于认识算法的课时,虽然教材中对“算法”这一概念有很长一段准确的描述及举例,但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还是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在学习该部分之前,和学生一起观看数学家高斯关于计算1+2+3+……+100计算方法的小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依次相加法”与“高斯算法”的异同。并让学生分别用“依次相加法”与“高斯算法”两种方法编写程序,分组比赛,体验到不同“算法”对执行程序时间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带着对“算法”的浓厚兴趣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对“算法”这一内容的学习收获将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印象深刻的。
2. 阅读时:调动认知能力,主动建构意义。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在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学生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主动建构意义,成为了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各种认知能力,主动建构意义。[8]这些能力包括:预测阅读内容发展的走向、识别阅读内容的结构、理解各种专业术语以及保持对阅读内容主题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例如:在教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小学编程》中认识加速传感器一部分时,如果教师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布置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加速传感器的X、Y、Z轴分别对应的方向,一连串的数据和枯燥的定义肯定会消磨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在加速传感器实物上实验,前后、左右、上下摇晃几次传感器,并对数据进行记录,通过亲身体验,再带着不太成熟的实验结论阅读教材相应内容,从而形成理性的、专业的认知。
3. 阅读后:总结阅读所得,反思学习成果。
总结阅读所得是指在阅读结束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多为抽象、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学生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如何总结阅读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总结反思,成为了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策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9]。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总结自己所得到的新知识和经验。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技文章,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查看哪些策略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学习成果更有效。
四、结语
信息科技学科阅读策略研究需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和阅读目的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通过增强学习动机、调动认知能力和建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点,并且培养其主动学习和总结反思的能力。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适用于不同小学学科和领域的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50(8) 25-43.
[2] 王长纯.学科教育学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陆璟.PISA 测试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16
[4] 易姍娜.基于深度学习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0(23): 51-52.
[5] 许德斌. 基于言语形式学习的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11):3.
[6] Michael S Cole,Feild H S, Harris s.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Hardiness : Interac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Reactions to a Management Class [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04,3(1) :64-85.
[7] Gottfried A E, Marcoulides G A, Gottfried A w, Oliver PH, Guerin D W. Multivariate latent change modeling of developmental decline in academic intrinsic math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7, 31 (4):317-327.
[8] 王楚文,王翰林问题探究·引导转化·主动建构——以沪教版“2.4分数的加减法(1)”学程设计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3(11)期13-17
[9] 郭璐.阅读反思,拓宽语文教学新视野[J].《小学教学参考》 2022(25)2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