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应用分析
正文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德育观念、政治理念得到正确引导与发展,形成正确三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加明显,受到重视。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抽象性特征,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厌倦心理。案例教学法以现实社会为基础,通过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学生展示其中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在分析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思想认识与处事方法,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教师要做好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案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本,围绕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教材中选用的案例是经过专家组几轮筛选后确定的,具有典型性与教育性[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教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初中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关注集体生活,关注社会发展。案例也可以成为教学情境创设的素材,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中,教师以“服务社会”模块知识为例引入案例,引导学生对社会服务体系进行分析。社会上存在许多职业,每种职业负责的工作内容不同,服务社会的内容也不同,在不同职业的共同配合下维持社会的平稳运行。比如学生十分熟悉的医护人员、警察、消防员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社会。教师以刚过去的新冠疫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岗位人员承担的责任,作出的社会贡献。这些人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坚守岗位,为每一个病人争取生的机会。教师以此案例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一次转运新冠患者为活动内容,了解不同职位之间的互相配合机制,了解在挽救生命的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借助真实案例的引入,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把握教学时机,融入真实案例
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的契机。案例出现得太早,学生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例本身的故事中,忽视其中的德育知识要素。案例出现的太晚,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想要最大限度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与表现,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选择案例,提升教学趣味性,保持学生积极学习状态。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分析与讲解,也可以留在课后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案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动态教学。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教学中,教师以树立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为教学目标呈现案例素材:随手拍有讲究。在案例中,学生了解到一名军事发烧友在成都某军用机场附近用手机拍下一张军机照片,发到互联网上。这位发烧友做梦也想不到,这一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为美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个投入巨资也没有挖到的军事机密——正在试验中的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媒体评论称,这名发烧友“随手一拍胜过了美国一年耗资800亿美元的情报业[2]。”在阅读案例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军事发烧友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案例提到了发烧友随手一拍和上传的是我国的军事机密,说明他没有危机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每个人要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信息保密与窃密之间的斗争虽然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硝烟,却严重影响国家利益的维护。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学生,要心怀爱国之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深化案例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碰撞,从多角度思考案例,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提升学生客观分析案例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提升合作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划分小组,学生自由选择队长,合作学习。在课后,学生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搜集补充案例资料,以政治视角分析案例,讨论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讨论的空间,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避免因为教师的主观意愿影响学生分析案例的角度,形成思维定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以问题等形式启发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可能性。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以团队的力量提升学习效果,发展德育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规则》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情境——雨天的校门口。在教师展示的两幅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下雨天时学校门口拥堵的车辆和挤在校门口打着伞的家长。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讨论思考: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提出解决办法,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分享自己对社会秩序产生的认识。从第一幅图片中,学生讨论出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建议包括1.交警维持交通秩序;2.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3.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4.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每个学生都分享了自己对社会秩序的认识,比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3]。还有的学生认为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四、坚持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决定的,需要遵循实践性、时效性等原则。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从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入手,基于学生个体、集体等进行社会秩序、规则、义务等进行阐述和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在切实关注的时事热点、个人生活等案例中学习、反思、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教师要坚持时效性原则,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接触的信息多元,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教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深入思考,结合个人经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教学中,教师以曾经被热议的“某市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几位读者的看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读者甲认为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读者乙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馆长则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每个人都享有读书的权利,图书馆作为公共基础建设,面向所有公民开放。能因为乞丐的身份而拒绝乞丐享受公共资源。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乞丐,乞丐也会尊重我们共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的秩序不会因为多了乞丐的进入而无法保障。所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教师以此引申出尊重的深层含义,发散学生思维——我们还应尊重什么?学生活跃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4]。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学生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对学生政治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思想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政治学科的抽象性特征引入案例教学法,借助案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与教师积极互动,与学生合作学习,深化思想认识,提升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唐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3,(19):30-32.
[2]刘江龙.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22,15(34):41-43.
[3]宋君仲.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智力,2022,(32):116-119.
[4]刘瑞全.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2,(18):103-105.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8.035.
...